杂志汇航空知识

太空,谁主沉浮

作者:文/张智慧

如果要选出2018年伊始最值得您走进影院的影片,那一定是《太空救援》。这部预算仅为1 400万美元的俄罗斯大片无论是特效还是编剧都毫不逊于动辄上亿美元的好莱坞大片。影片取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航天员拯救因故障而与地面失去联系的“礼炮”7号空间站的真实历史,真实还原了浓郁历史质感的太空救援场景。

影片开头,轻松而美妙:女航天员与同伴手上忙着在“礼炮”7号空间站外进行焊接工作,嘴上却忙着与舱内值守的同事聊天。地面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提醒他们此刻正在执行太空出舱任务。这一设计自信地展示了当年苏联已经非常成熟的载人航天技术。女航天员的原型正是苏联也是世界上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但轻松完成本次任务6个月后,“礼炮”7号因不明故障断电,与地面失去联系。修还是不修?如何修?已不仅仅是一个航天技术问题,而是上升到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高度的严峻问题。

太空争霸中的焦点

上个世纪60年代起,美苏之间上演了剧烈的“太空争霸”。苏联抢到诸多第一之后,美国紧随其后,在1969年弯道超车,率先实现载人登月,扳回一局。而苏联则在其登月计划受挫后,选择了建设空间站作为突破,并于1971年发射了首个空间站“礼炮”1号。从此,“礼炮”系列空间站见证了苏联建设载人空间站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影片将“礼炮”7故障与美苏冷战的历史背景紧密结合,一方面渲染美国对“礼炮”7及苏联航天技术的觊觎,一方面夸张苏联政府对击落空间站以保守国家机密及保全大国颜面的坚持。气氛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以地面总指挥瓦雷里·舒宾(也曾经是航天员)为代表的航天人在关键时刻坚持挽救昂贵的国家航天基础设施,派出手控对接高手,即影片开始与女航天员一起执行舱外任务的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以及最熟悉礼炮7的工程师航天员维克托驾驶“联盟”T-13飞船前往太空进行维修。

编剧显然有意渲染英雄形象,将两位航天员的这次特殊出征置于伟大事业、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亲情的多重考验之下。弗拉基米尔的妻子在噩梦(梦见他死在太空)中惊醒,更愿意他安心退役生活。然而,心有不甘的弗拉基米尔选择了服从内心追随伟大事业的召唤。因此,当弗拉基米尔以为自己无法返回地面时,他并没有太多的绝望,而是让自己平静地飘浮在舱内,感受阳光的温暖,这忧郁的画面感更让人为之动容。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执行首飞任务那年,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灾难刚刚发生,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我们的首飞难道就没有风险吗?可是就像杨利伟说的那样:当初选择了,就做了牺牲生命的准备!代表亿万中华儿女圆千年梦想,它足以让我们蔑视一切风险与牺牲!所以,编剧精心设置的生活细节更加凸显了航天员这一特殊职业对牺牲精神的天然内在要求,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从航天员这一特殊群体身上所折射出的人类探索精神的光芒。

然而,勇敢者不是鲁莽者。两位“地派神兵”到达太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与失控的“礼炮”7实现对接,而且机会只有3次,这似乎就是一次“不可能的任务”。果然,第一次对接失败。从技术角度看,要实现对接,航天员需要手控操控飞船变轨,用非常规飞行的方式追逐目标,并按照超常规的速度和精度精确接近目标。地面在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要实现对接,需将原计划的接近速度提升近3倍。这意味着,一旦对接失败,飞船将重创“礼炮”7,后果不堪设想。就在地面计划放弃的时候,艺高人胆大的弗拉基米尔在没有接到地面指令的非测控区主动实施加速靠近并成功实现对接。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飞船与失控翻滚中的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可见人在太空的主动性多么强大。在重大故障修复中,人的主动性是任何智能机器所无法代替的。载人航天技术的重要价值也在于此。

然而,堪称史上最高难度的太空对接,只是所有困难的开始。空间站内如冰窖般寒冷,吐口唾沫三秒钟凝固不是段子,而是事实。最可怕的不是严寒,而是冰融化后整个空间站内部覆盖着薄薄的水,随时都可能发生短路,引发火灾。另外,没有通风,二氧化碳积聚在舱内会对航天员产生伤害。正如弗拉基米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对接成功了,但是我俩一点都不开心,我们既疲惫,又害怕......阴森的沉寂,不可逾越的黑暗和寒冷,还失去了来自地球的联系,我们在一个‘死站’,在无限空间中的某个地方......”。

俄罗斯航天雄心再现

编剧显然要想把英雄的形象塑造的更为伟大和完美。于是在解决了结冰问题后,虚构了空间站火灾以及外部传感器因无法接受光线而不能启动的事故,加上地面上官僚们出于政治因素的决策,两位航天员被一步步逼上绝境。当地面最后决策弗拉基米尔留在太空,维克托随飞船返回地面时,矛盾和冲突达到了极点。弗拉基米尔痛苦而平静的接受了与妻女远程通话告别的残酷现实,因火灾而受伤的维克托却无法接受独自返回地面后面对自己的孩子和弗拉基米尔女儿的良心拷问。于是,他选择了与战友一起做最后的努力:出舱打掉传感器保护罩。人性的光辉超越了政治,航天人的不轻言放弃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英雄。

弗拉基米尔举起的大锤,在真正的太空中也许轻如鸿毛,但在这样一个电影中却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具象。近些年,俄罗斯航天工业发展遭受人才断层重创,航天技术裹足不前,不仅缺乏突破性创新,而且航天发射失利连年发生。有硬汉雄风的普京以及顶着战斗民族光环的俄罗斯人显然不甘于现状,这大锤似乎敲出了俄罗斯人的不甘心,也似乎是为俄罗斯航天的雄起擂鼓加油。

至于影片最后出现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但却极有意义。现实中,“礼炮”7救援事件发生的第二年的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执行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故障在升空后73秒时发生爆炸并解体坠毁,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礼炮”7号则一直运行到1992年,最后离轨进入南美上空的稠密大气层,碎片落在阿根廷领土上离智利边境不远的安第斯山脉地区。这一镜头可以视为美俄在航天领域的互为致敬,是年仅34岁的青年导演对人类探索太空所付出代价的共同缅怀与致敬。

太空逐鹿,强者走的更远。美国太空界的钢铁侠马斯克以一私企之力逐梦火星,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宣布美国人要重返月球。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建造近地轨道的空间站,但远期载人目标未决。在观看俄罗斯人追忆往日太空荣耀的同时,我们也许也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载人航天如何避免俄罗斯的覆辙?如何能让中国人在太空的脚步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武瑾媛

 

斯坦利的斑斓骏马

哈萨克斯坦米格-31

消灭活动控制面

勇士登场

协和和它曾经澎湃的心

捕食者最后的夏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