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双重文本的时空交错与属性冲突

作者:庞林源
弹幕视频指一种新兴的视频类型,受众在观看时,可以即时分享观看体验,并在屏幕上发表所有观看者都能注意到的评论和感想。弹幕视频在为受众创造了时空交错的新场景并提供自我表达新空间的同时,以其高度娱乐性、自由化等特点受到了青年网民的青睐和追捧。本文所探讨的“弹幕电影”,特指在实体影院公开放映的片目而非提供弹幕功能的在线电影视频。

作为网络技术与电影产业结合的产物,弹幕电影的背后蕴藏着复杂的文化传播机理。就在人们预测弹幕电影将大放异彩、革新电影放映模式将成为放映常态时,弹幕电影却并未成功推广。弹幕电影以受热捧而始,却以销声匿迹而终,这样一种全新的受众互动模式,是注定与电影“绝缘”吗?它究竟还有没有可能为电影行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从弹幕电影的发展困局和它可能为电影行业注入的新鲜血液与活力两个方面探讨。

一、破而未立?——弹幕电影的发展困局

1.受众“娱乐至死”的狂欢心态

弹幕电影作为观影模式的一种新尝试,更多地被认为是制作方出于营销和宣传的目的,为影片创造的卖点和噱头。根据某调查机构在首场弹幕电影放映结束后的调查数据,约有71%的观众表示弹幕观影“是一次非常好的观影体验”,同时有超过九成的观众认为好片的第一标准是“让人有吐槽热情”。①这种“吐槽文化”的风行,除了与年轻人试图通过张扬与叛逆的方式来释放在日常生活中积压已久的话语能量和对主流价值观的解构及重塑有关以外,均可以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得到印证。该理论指出,中世纪的人们在两个世界中生活,“一种是常规的、服从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虔诚;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随意不拘的交往和对神圣事物的不敬和歪曲。”②弹幕就是一个能够进行话语狂欢而不受过多限制的有效方式。弹幕电影把评论从电脑和手机屏幕转移到了电影银幕,这种线下的弹幕狂欢,使个体既能满足存在诉求,又能以匿名的方式展示自我。弹幕电影为观众提供了社交体验、游戏体验和自我展示体验的空间,狂欢心态的弥漫使观众由“看”电影变成“玩”电影。对于他们来说,通过绞尽脑汁寻找喜剧色彩,电影就由被动欣赏的文本变为主动诠释的对象,日常生活中的存在诉求伴随着娱乐能量和游戏情绪的挥发在弹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院的实体环境让素不相识的观众聚集在一起,物理距离接近。但在传统“观影不语”的基本礼节限制下,互动难以产生,而弹幕所创造的虚拟环境直接激发了观众的表达和狂欢欲望。除了与电影本身的交流,当多个观影个体被某个场景或某条弹幕激起共鸣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促使狂欢情绪的形成和传播。

过度的狂欢会导致精神的颓废和文化的萎缩,在电影行业尤为如此。观察那些在电影艺术历史中留下印记的身影,恰能说明在娱乐浪潮褪去之后,电影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无关其本身是“娱乐的”还是“乏味的”。另外,所有被制作出来的视听节目都拥有自身的生产逻辑和严肃性,而弹幕就是对原作品严肃性的解构。电影试图表达的深层内容和触动的对象都通过镜头语言诉说出来,在狂欢心态下,欣赏艺术的仪式感很容易随着吐槽和狂笑消失殆尽,电影很难被深度思考和客观评价,更遑论合理解读。随意的揶揄和戏谑是观众情绪及心态上的狂欢,也极易转变为对电影艺术的一种破坏。对于一些逻辑不清、表达不明的“烂片”,搞笑又犀利的弹幕除了让受众体验到“践踏”的快感以外,也无法解决电影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2.电影媒介属性与艺术属性的矛盾

在弹幕场影院中,处于相对密闭空间中的人们物理距离接近却不产生实际交流,在屏幕上互动得不亦乐乎。这些互动可能与电影本身毫不相关,弹幕也可能成为传播中的“噪音”,导致信息被受众错误解码或者忽略。本质上讲,这是电影媒介属性和艺术属性的矛盾。弹幕视频引导人们进行即兴式、碎片化的思考,允许个人私欲的表达、情绪的抒发、集体的狂欢。在弹幕电影中,恣意吐槽刷屏,无关内容充斥,粗鄙恶俗文字也不鲜见—和其他网络媒介中类似。在艺术性的要求下,电影是需要独自品味、个体欣赏的作品,而在媒介属性下,在屏幕上“吐槽”的吸引力大于电影本身,弹幕电影变成了一种娱乐交流平台,集体狂欢现象一旦产生,势必忽视艺术属性、挤压艺术欣赏空间。而电影对受众“心灵震撼”与“精神洗礼”的作用也只有在艺术性有一定施展空间时才能发挥。艺术属性着眼于打动个体,而媒介属性关注吸引群体,二者并非不能共生共荣。但若制作方和运营方为迎合不断扩张的市场和消费者的偏好而使电影一味地服务于商业运作,电影的艺术属性就会被媒介属性逐渐蚕食。

在视听节目可以被多渠道收看的今天,影院依旧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它为观众提供了在漆黑的环境中感受独特声光影魅力的机会。克里斯蒂安·麦茨对此解释说:“在黑暗的观影情境中,观众就不受银幕上的人物和其他观众的任何监视,而享受着一种控制,驾驭电影影像的虐待式快感。”③同时,在四周安静而漆黑,受众的感知只剩下自我和银幕中一切时,体验被电影驾驭的快感也是大银幕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在受众能够通过弹幕对电影文本“再生产”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弹幕电影就由电影文本、弹幕文本以及二者结合后的受众观念共同构成。④弹幕电影对传统观影概念进行颠覆和重构,允许观众将观影快感由无声的变为可分享且而可观看的。然而在弹幕出现在银幕中的那一刻,观影的艺术体验感、“驾驭”和“被驾驭”的体验感也会随着多部手机屏幕的光亮对视觉效果造成影响和注意力在手机屏幕和银幕之间频繁转移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呈现和互动的乐趣,这是否与电影的存在价值和它应发挥的社会功能相符合?

二、起死回生?—弹幕对电影艺术的作用再探讨

弹幕电影在创作者的审美意图被曲解、电影的艺术性被破坏以及观众游戏体验诉求和狂欢心态会亵渎电影等种种质疑和担忧声中,发展空间逐渐被挤压。但是在笔者看来,弹幕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新潮的观影方式、营销噱头或是狂欢场所,它的产生是影视技术的革新、观众主体意识的崛起和文化市场活力释放的必然结果,我们同样可以将它视为当前电影发展的新空间或新指向。若弹幕电影的发展可以成为满足制作人、运营方和受众多重需求的突破口并促使欣赏本体和评论本体的合一,那么利用对弹幕电影的反思和研究,来应对国产电影市场的疲软、创作的单一,也不失为一种路径。

1.欣赏本体和评论本体的时空合一

弹幕电影在物理空间和虚构空间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搭建了时空一体、表达自由的新场景,也使评论和作品之间产生了一种交错的关系并呈现混搭状态。受众集在影院漆黑的环境中,欣赏电影的普通观众和具有犀利视角的影评人这两种身份于一身,时空混乱和身份混乱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感知方式,电影文本、弹幕评论文本与影院空间环境共同构建了观众的感知空间。

观赏电影带来的是身心浸入,即使所有弹幕都与情节高度相关,它的存在仍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抽离出情节和画面。传统观影方式要求受众最大限度忽略周边物理环境,沉浸于电影的情节、镜头、声音中,而弹幕电影会在第一遍观影时“破坏”观感,使观众从银幕一对一的体验中,回到了现实,注意到漆黑的影院、座椅、周围的观众,让观众重新存在于周边的物理环境中。此时,每个个体受众既是评论主体亦是欣赏主体,同时也是评论的旁观者和欣赏的旁观者,抑或“狂欢”的旁观者和“电影”的旁观者,这种间离性驱使受众回归理性。若弹幕电影有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在弹幕与电影间更深刻的链接就能够被创造出来,评论和欣赏本体合一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成效。

2.制作方、运营方、受众的需求合一

在一部电影从生产到发行再到反馈的过程中,制作方负责剧本、选角、拍摄,有让电影不断符合社会期望值的需求;运营方或发行方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对电影进行运营和推广,需要保证电影有较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受众则有欣赏艺术或是消遣的需求,电影艺术丰富的视听语言使其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说更加容易吸引广泛的受众群体,在社会艺术欣赏活动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根据现在的电影盈利模式,这三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整合三方需求也是电影行业的趋势。从某种角度看,弹幕电影的存在可以为我们寻找三者间需求的交叉点和最大公约数提供一定思路。

从受众角度看,弹幕电影始终未能清晰定位受众是发展的桎梏之一,对于受众的清晰定位至关重要。前文中已提到,电影是艺术品也是商品,兼具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艺术性要求电影中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关怀;商品性关注群体的消费取向。若从票房的角度来理解电影,电影以吸引庞大的群体为目标,但在电影艺术价值激发和社会精神文化的角度来说,生命的本质以个体形式存在,对个体的打动和塑造成就了电影在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地位,这也是无论视听技术、娱乐技术取得多少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影艺术也难以被其他艺术形式取而代之的原因之一。而弹幕电影的出现,直观上是为了迎合青年群体自我表达的欲望和娱乐需求,深层原因则是在移动互联网使视听节目播放平台愈发多样化的基础上,受众消费行为的一种改变。弹幕电影是互联网时代个体意识觉醒、表达欲望增强,并由线上向线下转移的典型。抛开观众之间在银幕上的互动,弹幕电影的评论都具有自我述说和自我呈现的性质。电影是个体人生生活的某种艺术再现、想象或反思,但在传统电影制作人的眼里,观众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个体的精神和心灵都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弹幕电影的出现,至少可以激发电影界乃至艺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成为矫正当前浮躁、急功近利的电影创作心态和对票房过度追捧的一剂良药。

对于电影发展来说,人文是本、技术是末。制作人必须打磨品质并用心创作,而非用名气、用套路创作,抱着侥幸心理试图获得高票房。从电影制作者视角看,受众作为弹幕电影的最终消费者,在观影中,他们的观赏、思考、表达行为同时进行,提供了大量的文本素材和鲜活的数据信息,这一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受众和制作方共同完成的“二次创作”。对于制作人来说,哪里产生了狂欢、哪里发生了吐槽、哪里进行了思考,受众的即时反应都可以被深度挖掘。初始性的弹幕就如同转瞬即逝的火花,也许意义非凡。另外,弹幕电影可以成为推动二次观影的有效方式,亦可以帮助运营方完善其管理。

三、结语

弹幕电影作为媒介融合大环境中移动互联网技术植入电影业的新产物,尽管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颇多争议、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也未能在影院银幕上继续存续,但我们不能将其简单看做一种娱乐方式或吸引电影消费的噱头。在弹幕电影中,电影的艺术属性和媒介属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评论主体和欣赏主体产生了时空交错。它给了我们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反思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弹幕电影提供的方向和思路有助于电影业突破桎梏,释放被压抑的文化活力,提升观众欣赏能力。无论弹幕电影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摸索出新的秩序,电影业都应以开放姿态迎接创新和变革。

注释:

①郭洋洋:弹幕电影引发吐槽社交,话题越大受益越大,http://ent.sina.com.cn/m/c/2014-0904/13504203921.shtml。

②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星亮:《西方电影理论史纲》,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④刘晓萍:“存在”的诉求与“吐槽”的狂欢—弹幕电影的受众心理分析,《当代电影》,2018年第1期,第151154页。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责编:莎莎)

 

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发展初探

谈《我们的村晚》中主持人的积极作用

新时代电视农业节目的坚守与创新

事实:后真相时代的价值感召

论影视演员艺德建设

聚焦科技兴国 彰显理想信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