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兵团赞歌 历史传奇

作者:于明刚

2009年伊始,时任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李卫平少将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探访扎根在新疆的老兵及其后人。之后,他把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的感人事迹写成了题为《壮哉,沙海老兵村》的报告文学,并发表在《解放军报》上,让全国人民对于扎根在西北边疆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光荣事迹有了全面的了解。此文一经刊发,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强烈反响。2018年,由导演高希希执导、李卫平将军参与编剧的电视剧《沙海老兵》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在《壮哉,沙海老兵村》报告文学的基础上,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进行剧本的改编和再创作,真实地再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感人事迹。

一、主题宏阔壮大,画面力求真实

电视剧《沙海老兵》以暮年的英雄团团长栗峰的叙述视角展开,他读到了刊发在《解放军报》上的《壮哉,沙海老兵村》,回忆便如潮水般涌来。导演高希希在引入英雄团的故事时,特意选用了黑白镜像。黑白镜头下战士们冲锋前线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胶片电影。随后画面又切换成彩色,英雄团的故事徐徐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适时做出了解放新疆的战略举措,从陇西到阿克苏,一路上解放军战士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在阿克苏驻扎时,师部接到上级命令,在和田有一股国民党残余势力负隅抵抗,迫害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王震将军带领的师部必须选出一支精锐队伍跨过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去歼灭敌军。面对这一重任,几个团长都摩拳擦掌、毛遂自荐,想让自己的团去消灭敌军,最后重担落在了栗峰带领的能攻善守的英雄团身上。在维吾尔族同胞艾尔肯的帮助下,英雄团克服艰难险阻,创造了军队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行军记录,成功抵达和田,对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了收编。解放和田的战役,是全剧最为惨烈的一部分。面对敌军的炮火,解放军战士无畏牺牲、冲锋在前,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解放和田后,上级对师部进行嘉奖并颁布军令,十万大军就地驻扎新疆,从事生产建设。由此,栗峰所带领的英雄团便一心扎根大西北,无怨无悔地奉献出他们的青春和汗水。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是扎根新疆的兵团人永远的精神信仰。英雄团的故事是当时真实事件的再现,故事基调昂扬向上,处处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导演将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在细节处加以放大和艺术渲染,正所谓“细节之处见功力”。在表现革命主题和爱国情怀时,该剧巧妙地运用了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加以渲染。远在新疆的战士们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守在收音机和大喇叭的周围,自觉站成一排,激动人心的国歌和英姿飒爽的战士们形成了边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除此之外,整部剧的故事脉络是完全围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展开,其时间从建国之初解放新疆到这批进疆老兵大都辞别人世,横跨近半个世纪,这些老兵和他们的后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了解放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的宏伟篇章。

二、人物多元丰满,注重塑造典型

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电视剧,《沙海老兵》塑造了一批敢于牺牲又性格多样的解放军形象。从整体上看,英雄团里的每一个战士都无畏牺牲、勇敢乐观、作风正派,他们参加过数十场大小战斗,有的甚至还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场战役,是我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团。从个体上看,英雄团里的每个战士又是独一无二的,是那个时代军人的缩影。

摆脱单一的人物塑造模式,人物性格多元。《沙海老兵》虽然记叙了整个英雄团的战士,却通过几个重要的人物来展现老兵的形象。智勇双全的热血团长栗峰、谆谆善诱的政委林善海、心思细腻的连长张远发、“逃兵”饲养员刘德寿,还有以文清和马云芳为代表的女兵们,这些性格各异的解放军战士构成了整部电视剧的基础和核心。从故事的构思和创作来看,虽然整部剧的核心是歌颂扎根新疆的兵团战士,但导演和编剧并没有将解放军战士塑造成“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每个英雄人物的身上都有“弱点和瑕疵”,在这一点上最富有戏剧冲突和双重人格的人物就是“逃兵”饲养员刘德寿。刘德寿是跟随部队从抗日战争一路走过来的,他一直负责饲养团里的骡马和牲口,勤勤恳恳、老实厚道。当部队驻扎在新疆时,未婚妻枣花来部队找他,希望他能和自己回家,给父母尽孝。后来,枣花向他诉说了家里父母早已不在人世,哥哥也被活活饿死的惨状之后,刘德寿良久未言。随后,他带着枣花偷偷跑回了陇西老家,在父母的坟前痛哭不已。刘德寿前期的形象是高大的,他跟随部队,参加若干场战斗,在军队里踏实勤恳,但却在得知父母和哥哥死讯后当了一回“逃兵”。团长栗峰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并没有直接给刘德寿贴上“逃兵”的标签,反而信任他,认为他一定会再回来,但是部队的老兵知道刘德寿抛下部队跑回陇西老家时,都对他不理解,甚至要团长枪毙了他。得知他回家的原因后,战友们又都表示了同情,并和团长一样希望刘德寿能够回来。在这一片段中,观众既看到了一个任劳任怨的刘德寿,又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儿子对双亲去世的愧疚。解放军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亲人,他们为了“大家”舍弃“小家”。中国传统家庭中“若忠孝不能两全,尽忠便是尽孝”的观念,通过刘德寿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深刻诠释。

塑造典型人物,体现“兵团精神”。《沙海老兵》中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剧情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物的性格而展开的。作为整部剧的核心人物,团长栗峰一直是导演着力塑造的典型。栗峰能文能武、志勇多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带领英雄团投身建设新疆的伟大事业。当刘德寿牺牲时,他将其遗孤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在调去北京工作后,他心心念念边疆老兵,希望能早日完成任务重新调回新疆。栗峰是建设新疆的“兵团人”的缩影,是驻疆部队中优秀的干部,更是留守在边疆老兵中的代表。除此之外,剧中出现的盛成福、张远发和郭学成三名战士,在扎根新疆的战士中确有其人。李卫平将军在参与编剧的时候就曾提到,在剧中直接用了三名战士的真实姓名,以此来向三名老兵致敬。

三、历史氛围浓厚,传承老兵精神

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沙海老兵》与其他表现现阶段军人风采的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历史氛围的浓厚。选择揭开新中国成立之初解放新疆的往事,本身就是向老兵致敬,向时代致敬。由于故事所处的特定年代,导演在细节处力求将时代特征原汁原味地加以呈现。在军队的服装和化妆上,摄制组参考了以前的照片和博物馆的原件后,才将军队的服装样式固定下来;剧中用“熔吉普车做农具”这一细节,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物资紧缺的状况,也为后来的大跃进埋下了伏笔;文革期间,兵团人仍然奋战在一线,将不毛之地变成了万亩良田……这些场景和细节照顾到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老年观众看来,无比的亲切和怀念,对于年轻观众而言,获得了精神上的熏陶。

《沙海老兵》讲述了解放军战士解放新疆、建设新疆的几十年故事,横跨近半个世纪,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英雄。该剧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老兵村落是如何从中国最能守善攻的战斗兵团,成长为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繁荣新疆的建设兵团。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播撒在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上,书写了最令人崇敬和感动的老兵精神和兵团精神。

总之,《沙海老兵》用影视语言和电视艺术将报告文学中涉及到的时代思想、政治局势、民族风情、革命道路等做出了史诗性的改编,不仅向观众叙说了革命战士的感人事迹,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时代的宏阔篇章。邵兵、于滨、霍青等实力演员的加盟,更加精准地演绎了剧中性格各异的人物,给观众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从当下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沙海老兵》无疑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作品。

课题项目:2015年商丘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美术教师教育课程整合研究”,编号:2015jsjy-29;2016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3D打印技术在雕塑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编号:16A520065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责编:胡斌毅)

 

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发展初探

谈《我们的村晚》中主持人的积极作用

新时代电视农业节目的坚守与创新

事实:后真相时代的价值感召

论影视演员艺德建设

聚焦科技兴国 彰显理想信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