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节能与环保

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及建议

作者:文-黄海 达州市达川区百节林业站
摘要: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初步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环保现状;治理措施;农村环境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经济和技术还较为落后,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较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超量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环境恶化等现象严重。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水质恶化、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资源污染等情况更为严重。

1 农村环境现状

1.1 饮用水不卫生

我国仍有很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资金短缺、交通不便,仍在饮用改良井水和窖贮雨水,达不到或很难达到现行的“饮水卫生标准”要求。此外,农村修建的简易自来水厂,大多水处理工艺流程落后,设施简陋,输配水管网系统老化,二次污染的隐患也比较突出,生活给水水质难以得到保障。

1.2 垃圾包围农村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垃圾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或放任自流的状况,现在农村垃圾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垃圾中不可降解特大量增多;二是垃圾数量猛增;三是垃圾来源多极化,城里的垃圾往农村堆,村里自己还产生垃圾,作为垃圾的“终端”,“村级垃圾”猛增。

1.3 规模化畜禽场粪便和农产品加工污水成为最大污染源

畜禽养殖模式从每家每户饲养转向规模化、工厂化饲养,这些养殖场基本靠近水源,养殖与种植脱节,粪便无出路,要么积存占用土地,要么排入河道。无论哪种方式,均污染环境、水体。

1.4 矿山选矿和尾矿坝是悬在农民头上的利剑

一些稀有的金属矿,由于含量低,提取后产生大量的液态尾矿,开工后首先选择山沟筑坝,蓄积尾矿,长期囤积,一旦崩塌溃坝,如同泥石流地质灾害,冲塌房屋,掩理农田、人、畜,造成极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1.5 污染企业迁往农村

有些在城市难以为继的企业借助农村一些乡镇招商引资的机会,冠冕堂皇地“上山下乡”,把农村当作“避难所”。客观地说,这些企业给工业基础薄弱、财政状况贫困的乡镇带来了一定财源,扩大了就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却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难以消除的利益损伤。

1.6 土地退化严重,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耕地是具有肥力,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地,它提供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原料。可以说,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基础。然而,当前各地城镇建设的占用、耕地被污染等,使适合农作物生长,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持续减少。

1.7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仍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我国经过一系列工程的开展,目前,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状况已经有所缓解,但形势仍不乐观。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落后、农民生话比较困难的地区。

2 原因分析

2.1 政府对于农村环境的投入不足

2.1.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致使基本的环保设施空白,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严重。

2.1.2 科技投入力不足

科学、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于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低,我国的科技进步对于农业的推动仍然是有限的。

2.2 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环境破坏

目前,不少地方一味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发展经济,而人为忽视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短期的经济繁荣和地方局部利益,过分强调对违法企业的保护,严重干扰环保部门的正常执法。表现为:①滥用国有资源,特别是对耕地资源的侵占;②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以掠夺资源、滥用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支持、发展污染环境的企业,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2.3 生产方式相对粗放,污染重,高耗低产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农业仍然以落后、粗放、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方式为主,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效益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4 农民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意识薄弱

2.4.1 毁林造地

不少山区农民在自己的责任山上开荒造地,还有些业主将森林开垦出来发展经济林等,这样做且不谈在实际耕作中产生的引水、采收等困难,更严重的是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

2.4.2 滥砍滥伐

有些农民为了得到木柴作燃料或制造一些小型家具和简单的生产工具,居然大肆砍伐,好端端的一片树林被摧残得“面目全非”,致使大风一来“飞沙走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2.4.3 滥用农药化肥

过多使用化肥、农药还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结构、水质恶化,还会污染作物降低产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经济收入。

2.4.4 盲目办企业

为了获得眼前的一些经济利益,部分乡镇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和一些私人盲目开办了一些中小企业,如砖瓦厂、工厂、废渣、薄膜加工厂等。而其中大部分工厂根本就没有治污能力,导致树林变黄、河水变浊、农田减产。

3 对策与建议

3.1 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3.1.1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在农业发展中应充分考虑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所带来的长远影响,采用的农业技术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护生物多样性,尊重生物生长的规律,减少对土壤中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破坏。农业立体模式多样,轮作、间作、营造防护林、推进秸秆还田,防止土壤侵蚀;改进灌溉方法,防止土壤盐渍化;农业生产的化学物品的投入量如化肥、农药等和农业技术的利用以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前提,不能超过环境的承受力和导致物种资源的减少和丧失。多施有机肥,防止农业化学污染,实现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森林葱郁,水土保持良好,粮食产量增长,农产品品质提高。

3.1.2 传统生态农业技术要实现升级换代

在实施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与能量转换,实现农业生态技术的升级换代,如将留气池改为沼气罐。制备沼气的技术由低温发酵改为中温发酵、湿式发酵改为干式发酵,原料供应源由家庭改为畜禽养殖企业。

3.1.3 进一步开发生物技术

重点关注生物技术、无公害农业技术、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可控制养分释放的施肥技术、节水技术等的发展,继续加大生产中的科技投入,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发展生物和化学技术,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增加更多的绿色产品,为农产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开辟道路。

3.2 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切实依法保护环境

3.2.1 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

我国应更加重视立法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将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建立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包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标准、生态旅游标准、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地表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标准、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等,制定矿山、畜禽养殖、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规范。制定相关法规,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权威性。

3.2.2 完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一是健全执法机构。依据农村环保基本法和环保管理体制,各乡镇也应建立一个专门环保部门,在各地环保执法过程中,环保局为执法主体,并且垂直上一级环保机构管辖、监督,不隶属当地政府主管,但各地政府必须参与辅助本地环保机构工作。二是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各级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能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不断更新执法人员的知识结构,强化他们各项环保科技技能。三是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力度。农村环保执法监督机构由2个监督层面组成:①上下级政府监督关系,即上级政府把下级政府关于环保工作开展的好坏,是否密切配合环保机关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进行量化考核评定其年度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对当地政府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同时,也利于扭转地方政府只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良倾问;②环保机关形成上下级的垂直监督关系,国家环保部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对各级环保机关,各部门的环保机关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方面加大稽查力度。这两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既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发生,又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保证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顺利进行。

3.3 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

3.3.1 把环境保护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各级财政安排的环境保护资金转化为长期稳定的财政预算内资金,环境保护能像其它公共部门一样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务之急是落实环境保护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的资金,并保证一定的总量规模,做到有明渠有活水,而且环境保护的财政资金投入应该稳定,而不是“相机性”。(下转第65页)

3.3.2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引导和监管力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加大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的力度,以严格执法引导企业投入,以政府投入拉动社会投入,以经济政策调动市场资源,全面落实污染治理资金,通过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推出优惠的经济政策,筹集污染治理资金。

3.4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培养农民建立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3.4.1 环保教育活动要形式多样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围绕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转变传统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农村开展环保知识巡回展览、增印环保宣传单,举办环保教育文艺汇演等,使得环保教育变得十分生动有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们的脑海中。还要注重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在乡村学校遍开环保教育课;在中小学,开设环保知识专题课,结合自然课教学,组织中小学生到污染源采样、分析,找出污染原因,写出治理报告,将环境意识输入到下一代的头脑中。

3.4.2 广泛开展技能培训

建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就是要从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的生方式和消费方式入手,改变以往危害环境的各种做法。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合理、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鼓励和引导农民形成有利于环境(上接第45页) 保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推进农村的改厨、改厕和改圈,发展适合各自特点的清洁能源。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

3.4.3 保障农民的环境参与权

农民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针对目前农民环保意识普遍偏低的现状,应当加强农村地区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国家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解怎样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的环境权益。让农民多学习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忧患感,自觉参与、积极保护农村环境。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能够使其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其对自身污染或破坏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农民参与环境决策的重要思想前提。

4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农村生态环境健康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体现,对于农村及整个国家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能否妥善处理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系到广大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关系到农村及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常纪文:新时代 经济高质量发展 渴求“生态文明促进法”

北京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以生态文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八个坚持”

制定“生态文明促进法”正当其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