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大学生

选定了

作者:文/徐志成
大学就是新的开始了,我希望自己能适应,用心学习,在四年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感到满意,不留遗憾。

我就读于浙江省镇海中学,可以说是国内有名的高中了。

作为全国高考改革“排头兵”的浙江,高考是三三模式:三门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选考,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中自主选三门考试。语文、数学提供一次考试机会,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成绩2年有效,考生自主选用其中1次成绩。

备战高考时,我三门选考的是物理、化学、生物,成绩出来后,我发现和同学普遍差6分,感觉自己落后了很多,失去了上好大学的希望,一度压力很大。对我来说这可以算是一次较大挫折,最后我的高考分是667分。

说来惭愧,当高考完后对答案时,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古诗默写竟然默错了句子,于是我就失去了这两分。这两分所带来的位次差距竟然有将近400位,我真是万分痛心。不过,当我知道其他同学犯的各种奇葩错误时,我渐渐有了心理安慰。但是之后仔细考虑发现,其实在高考中,真正力不能及的题目少之又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万分沉稳,都把力所能及的题目答对,那么高考的区分度或许会少许多。换句话说,我想高考真正区分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智商的差距,而是人与人之间综合能力的差别,包含了人的自我定位、心理素质、专注程度、努力程度、学习能力。我失去的两分正是说明了我的努力程度和学习能力的不足,实在算不上可惜。不过这也是一种教训,告诉我任何细枝末节都不可以忽视。

考完之后就是填报志愿的环节,近两年国内许多大学招生填报的志愿发生了改变,比如大类招生的方式。这给我们专业选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在一个大类中,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小类,比如在某高校的工科实验班(信息)中就包含了10个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并非十分相近。学生进入大类后,需要通过面试,并结合高考成绩来确定主修的专业,这样实在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我们无法确保自己能够选到想要的专业。专业填报变成了一场博弈,像是为了填补传统志愿到普通平行志愿之间的难度差别,让我很是苦恼。

作为一个“资深”电脑宅,我最喜欢的专业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们口中可怜的程序猿就是我理想的工作,就算不到40岁会变成地中海发型我也在所不惜。但是,没有加入关于现实的思考的话,这其实仅仅是一个梦想。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年轻气盛,每次当父母和我说这个专业的艰辛的时候,我都会不以为然地一笑而过,认为自己可以克服。说实话,仅凭梦想来选择专业的方式是有点不太妥当,毕竟梦想和现实总是有点差距。小时候的我确确实实对读书有着非同一般的渴望,因为我觉得那些身穿研究服的博士、学者十分帅气,但是现实的艰难却让我难以忍受,长此以往憧憬也只会变成厌烦。我想,未来学计算机的我可能会对它产生厌烦,但我决不会后悔,因为选择是我自己做的,这是18岁的我给未来的自己铺下的通往梦想的道路,一旦踏出了脚步,就应该要把它走完。

我和父母说了我上述的想法,不过遭到了“嘲笑”。这应该是中年人的智慧、智商与人生阅历的结合。他们明确地指出,未来的路不止一条,就算已经填报了专业,在大学里也可以转专业。而且,高中生始终信奉的“一考定终身”真理也被推翻,他们认为大学的好坏和未来的成功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最为熟知的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虽然说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不错的学校,但是和清华北大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马云依旧能够凭借自己机智的头脑和艰苦的努力开创了一片天地,成为国内IT界的领头羊。父母的意思是大学的好坏不能直接决定人生的成功与否,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抓住机遇什么都有可能。相反,如果高考就能够决定人的一生,这实在是太一劳永逸了,世界上不可能会有这么好的事情,人生也不可能这么简单。大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但是还是少不了自身的努力,只有延续着我们的初心,未来才会美好。不过,在统计数据中,排名较为靠前的大学毕业生平均收入确实比较高,我觉得原因在于能够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大多有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较高的专注度,所以他们大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脱颖而出。

我收到了浙大的录取通知书,但是不是我一心向往的工科试验班(信息),我将在自己从没有考虑过的社会科学大类(包含了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分支)开始大学生活。老实说,我觉得十分狼狈,虽然两个大类分数差得不太多,但是彻底打破了我原有的幻想与期待。与此同时,我在想,这不算太坏,至少让我明白了细节的重要。高考前,我总觉得复习古诗文的收益是最低的,得花大把力气背完6本书的古诗文后才能拿到6分,远不如多学习一些数学技巧来得方便。但是高考的结果告诉我,即便是收益再低的任务,我也必须完成。

责任编辑:张蕾磊

 

尚未录取已谋保研

确认过眼神要读建筑学

初识农学

决定权在自己

内心的声音

金融素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