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张工作中
2.飞鹰队夺冠后合影
3.无人机实验室获奖一飞冲天
这个比赛叫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国际机器人挑战赛(MBZIRC2017),每两年一次,本次比赛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为期五天(3月15日至19日),有来自35个国家的143个团队报名参加,进行3个单项和1个综合比赛项目的角逐。
三个单项竞赛是“无人机在移动车辆上的自主起降” “无人车自主螺栓操作” “多无人机协同识别、跟踪与搬运目标”。
“无人机在移动车辆上的自主起降”主要任务为无人机在地面移动车辆上起飞,在空中利用机上视觉对车辆进行识别和定位,并最终利用控制算法在运动车辆上实现自主着陆。“无人车自主螺栓操作”主要任务为无人车自主前进至任务点附近,通过机器视觉算法识别螺栓型号、尺寸等,自主选择相应的工具,利用车载机械臂进行操作。“多无人机协同识别、跟踪与搬运目标”,主要任务为多无人机对目标的搜索与识别,根据目标的重量自主选择需要搬运该物体所需的无人机编队数量,并完成物体的搬运工作。而综合项目则是前三个部分进行同时考核。
经过三轮筛选,共有26支队伍入围决赛,其中不乏一流世界名校,如麻省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
在“无人机移动平台的起降”比赛中,每队有两次机会,最终以自主方式完成比赛的只有5支队伍,以手动方式完成的队伍只有3支,其他18支队伍都没有完成比赛,而最终“飞鹰队”,这支由12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年轻队伍,以98.24分的成绩夺得了该项目的冠军。
3种本领
“自主性、适应性、稳定性都很棒。”北京理工大学无人机实验室主任、指导老师林德福教授说。
自主性指它可以通过程序自主发现目标、传输数据,能在若干设定的“中转站”内自主完成电池补给等任务。因此,如果在一辆车中带上几架或者十几架“飞鹰”,就能组成一个“超级工作站”,在反恐侦察等诸多领域都有用武之地。4.“飞鹰”真身
5.无人机实验室门口
6.
7.实验室内部
6.8.调试中的无人机“飞鹰”还拥有很好的适应性。“队员们拍摄了比赛地区诸多强光下的照片,利用深度学习的技术,训练无人机进行识别,让无人机拥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林德福教授说。
比赛中,这只“飞鹰”也显示了超强的稳定性。降落成功率和抗干扰能力是衡量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进入决赛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其无人机降落成功率是54%,而北理工的降落成功率则高达94.6%,同时在强风、强光耀的恶劣环境中,它依然能保持性能稳定,具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
赛事留名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的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研究所(即无人机所)2014年成立,目前有本科生15人、硕士生42人、博士生21人。成立之初,赛事就是他们的重要培养方式,宇航学院从“走出去”“引进来”两方面努力,为学生遴选高水平的赛事。
“通过比赛的方式,一方面甄选出未来谁能够解决重大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们在赛后的分享和交流中拓展视野,他们的优秀表现也让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国际比赛中,一说MIT(麻省理工大学)大家都知道,说到BIT(北京理工大学)就不知道了,而在MBZIRC2017比赛之后国际上大家都知道BIT在智能无人机领域做得也非常不错。”无人机所指导教师宋韬说。
在高水平的赛事中,队员们在各种任务场景下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用1至2年的时间,沉下心来聚焦目标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有所突破。
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呢?比如,中关村海龙大厦有人受伤了,但交通堵塞人过不去,北京理工大学的无人机就可以飞过去看看是什么病情,再和另一个无人机协同送药过去。这是一个急救类的任务,要考虑到各种建筑、电线杆、树等障碍物,楼宇之间还可能有风等各种情况……
一流的科研成果还需在解决企业和国家的需求中实现转化。林教授说,大学搞科研,就是用前沿基础研究去牵引相关领域的发展,就是要解决各个行业的痛点和瓶颈。它们相当于经络的堵点,通了一切就顺畅了,不通就反映出疾病。
“走出去”的同时,宇航学院还把高水平无人机赛事引进到国内。2016年,北理工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第一次把原来只在欧洲进行的IMAV(国际微小型无人飞行器赛会)引进到亚洲,宇航学院作为组织方负责了竞赛组织工作。这次比赛中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24支代表队参加,成为迄今为止国外参赛队伍和人数最多的智能无人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