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重要途径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目标提出的要求。当前人类正处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电子信息技术成为持续推动人类社会飞速前进的重要驱动力,是世界各国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领域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经济方面,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涵盖了投资、消费和元器件三大类,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强国必然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动发展。在网络方面,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正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网络强国目标的重要着力点。在文化方面,任何技术的产生与使用都会促使文化发展。新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受创新驱动必然涌现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均会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中,形成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长足发展正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目标的基础。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治蜀兴川全局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各项部署要求,对应治蜀兴川全局的六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如何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这涉及到“三个围绕”:围绕推进转型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围绕推进创新发展转换发展功能,围绕推进跨越发展提升质量规模。依托良好的工业和产业基础,通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四川省第一支柱产业,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网络通信、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新时代向治蜀兴川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在四川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的是治蜀兴川大局。因此只有通过“三个围绕”,突破核心技术,布局前瞻技术,占领产业制高点,创新商业模式,电子信息产业才能继续创造名列全国前茅的佳绩,继而实现四川高质量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目标。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幸福美丽达州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市的要求。从当前各方面因素看,达州电子信息产业已迎来发展的春天。一方面,外部环境带来机遇。当前国内制造业的总体趋势是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达州从金融、人才、土地、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引进和发展出一批以智能仪表、电子塑胶、显示屏、液晶显示器光学薄膜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这批企业对于促进本地产业创新升级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内部存在转型升级需求。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换代快,市场周期短,因此技术落后则必然被淘汰。为了能在产业链中处于稳定地位,达州电子信息产业必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叠加,促成了达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1-2月达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增长14%。显然,作为达州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在创造适宜投资环境、配齐产业发展资源,提升综合实力三、多措并举推动达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以及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向智能和“互联网+”方向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应该在结构调整和创新升级进入关键期时把握好战略机遇。
总的来说,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存在两大发展趋势。一是从创新模式看,跨领域、集成化的产业协同创新持续向纵深演进。在过去基础技术研发应用时期,由于技术发展本身存在的阶段限制,只能从单一技术着手。在国际产业链中,企业分工明确,往往针对某一领域作深入研发。因此在这一时期,技术创新只在单一技术领域,单一企业内出现。随着基础技术成熟,电子信息技术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阶段,多学科、多领域交叉成为常态。最典型的例如物联网,融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嵌入式系统等于一体。因此过去由单一企业实现的单一技术领域创新模式被彻底瓦解,进入跨领域、集成化的产业协同创新模式。近来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这种新的创新模式有领域跨度持续增大、集成程度日益提高的趋势。二是从重点领域看,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5G等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引领。这些产业均有一个显著特点:本身技术含量高,同时又可带动相关产业或与其他产业融合。以5G为例,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又一次发展,5G与4G相比,不仅仅是速度大幅提升,更重要的则是带动了相当一批要求高质量、高速度、低延时网络的产业。典型的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最终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场景覆盖。5G在物联网中担任传输连接作用,是物联网的基础。因此5G的广泛应用必然推动物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使物联网成为可预见的拥有万亿级市场规模的产业。因此,要把握住这一波创新发展机遇,通过重点领域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纵观这两大发展趋势,可以发现达州电子信息产业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达州地处秦巴山区,四川东北部。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各大城市相比,其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弱,市场容量有限,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政策、人才储备、财政等都相对落后。在有限的资源备配下,导致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正是因为资源有限,使得承接转移的多是从事单一领域产品生产的制造业,缺少具有研发实力的机构和企业。这也间接导致了达州电子信息产业严重依赖制造业、产品低端、链条延伸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产业本身并不壮大的情况下,跨领域、集成化的产业协同创新自然是一纸空谈。另一方面,对于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5G等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域,达州电子信息产业需要强化的是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模式创新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资源。这些都是达州比较欠缺的。因此,创造适宜投资环境、配齐产业发展资源,提升达州综合实力是当务之急。
三、多措并举推动达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努力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其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加速器”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达州以及电子信息产业本身必须多措并举,创造适宜投资环境、配齐产业发展资源,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一)制定规划引领布局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强国战略,集中资源,全盘考虑,制定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划。依托产业规划抓好布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即着眼当下,又放眼未来。特别是处于前沿的技术、产品以及相关企业,应尽早规划和引进,着力培养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培养提高产业水平。将 “两区四县一市”纳入规划,以西外经开区为核心发展区,辐射带动各县(区、市)产业发展。抓好产业集群建设,引进一批专业化供应商或服务商,支持相关衍伸企业入驻,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达州电子信息产业应抓好机遇,调整结构。一是重点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网络、智慧城市等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在本地落地,提高本地产业科技含量,带动产业整体逐渐由低端产品供给向高端服务发展。二是大力引进各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增加本地产品门类,延长产业链条,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和占有率,强化产业集群建设。三是重点推广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在传统典型领域的应用,通过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三)政策扶持促进发展
一是金融政策。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对于企业技改,给予一定补贴。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好各项资金贷款政策。落实好税收减免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负”。二是土地政策。保障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用地。对于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要优先保障其用地。鼓励引进、投资或自建标准化厂房并给予一定补贴。三是人才政策。增加人才引进规模和质量,为高学历和高技术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搭建校企对接通道,利用高校或机构,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
(四)依托布局完善职能
抓紧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同时依托《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布局,不断完善达州作为《规划》拟定的重点拓展区职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达州落地。同时通过完善重点拓展区职能和落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原有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使重点拓展区职能不断扩展。
(五)持续创新扩大开放
在政府从金融、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和帮助的同时,企业要有战略眼光,持续增加研发投入。通过研发,量变引质变,最终形成占领产业链中上游的技术和产品。对于认定的创新企业、产品、技术或装备,按照认定级别给予一定奖励。扩大开放合作程度,支持产学研合作,鼓励达州本地科研院所,高校和职业院校与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或培训基地,不断提高达州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六)抓牢市场稳中有升
达州电子信息产业有良好的制造基础。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好原有制造市场,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占有率稳中有升。严格把好质量关,即便是低端产品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引进高端产品生产技术,实现高端市场占有率有所突破。强化市场扶持,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提倡政府工程或项目优先采用本市产品;鼓励本市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或项目竞标,对于本市企业,应允许其按一定比例扣除后的价格参与竞标。
(七)强化配套提升实力
推动达州物流产业完善发展。利用达州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合理配置水、陆、空交通资源,提高物流系统运输能力;打造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资源特性,降低物流成本;融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加快龙头企业培养,引领物流产业更加规范。强化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其承载能力;注重重点园区培养,引导其实现产业聚集。促进银企对接。政府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功能,构建银行与企业的交流平台,促进资金流通。提高服务能力。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主动服务,提高软环境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