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的伏笔,早在4年前便已经埋下。
2013年,采取不同股权架构的阿里巴巴有意赴港上市,但当时的香港证监会以“同股不同权”无法保障小股东利益为由关上了阿里巴巴赴港上市的大门,最终阿里巴巴于美国纽交所挂牌,融资218亿美元,成为彼时美国最大规模的IPO。
阿里巴巴确定放弃赴港上市后,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曾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我们决定不选择在香港上市。”
错过阿里巴巴的遗憾,对港交所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之后港交所曾尝试在港股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但最终由于与香港证监会无法达成统一意见作罢。
有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错失阿里巴巴之后,港交所内部做过很多检讨。港交所本身也是上市公司,必定会全力增强港股活力,令港股成为世界主流市场。
为进一步繁荣香港IPO市场,港交所曾于2017年6月推出创新板改革方案,旨在吸引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当年底,港交所宣布将接受采取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来港上市。
筹谋4年,在交织的赞许和反对声中,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推动了变革。今年4月,“香港上市制度20年来最大变革”正式推出,港交所发布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改革新规,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对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给出了方案细则,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以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
港交所新规对内地大批新经济企业敞开了大门。李小加曾公开表示,过去几十年,香港没有以正确的姿势拥抱新经济,特别是在容许有特别投票权架构的公司、未有营业收入的公司上市以及第二上市等重要领域还不够灵活和开放。引入同股不同权后,香港市场在不同投票权架构和收入门槛方面已经不再存在制度上的重大障碍和劣势。与此同时,香港更接近内地市场,在文化、语言和交易习惯上“更接中国地气”,而互联互通又使在港上市的公司可以直接引入内地投资者。这种“两全其美”的制度设计让香港市场比起美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优势。
今年8月,李小加透露,新上市制度生效以来,港交所已经收到3家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的上市申请,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预计年内会有10~20家同股不同权公司赴港上市。
在港交所努力求变的背后,港府也在寻求更多可能性。
去年新当选特首林郑月娥多次公开强调,未来风险和机遇同在,香港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协调政策,发挥长处和强项,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林郑月娥提出,特区政府不能停留在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市场监管者层面,“要更有动力地发展香港经济,就要求特区政府必须再进入另外两个新角色,要成为许多工作的‘促成者’和在全球的香港‘推广者’。”
“新特首对于整个香港经济的转型提出了非常努力的目标,从去年开始,大家可以看到香港在监管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度转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2017年10月,港交所交易大厅关闭,俗称“红衫仔”的出市代表在交易大厅忙碌的身影曾被视作港交所的象征。 视觉中国新经济企业仅占港股总市值的3%,还需奋起直追
新规定的出台很快就引来了对于上市“摩拳擦掌”多时的内地企业,刚刚在港上市的小米成为首家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申请新股上市的新经济公司。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港交所推进“同股不同权”认可了创始人在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企业中的价值,将会促进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在香港上市。
本来,相比美国,香港的语言、文化优势使香港资本市场对寻求境外上市融资的内地企业来讲本身就具备一定吸引力,而且在港交所上市也不会有时差问题。
“对于内地企业来说,选择在港上市最重要的是意味着更高的可控性。”近半年来一直在参与中资企业在港IPO承销业务的Amber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相比较在A股上市动辄两到三年的等待期,香港上市有一套明确规范的程序,公司一般在6~12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上市过程,而上市时间可控意味着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上市时机。此外,在融资方面可供选择的手段也会更多一些。“在香港资本市场,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规模都超过了首次公开发行的规模。”Amber说。
对于港交所来说,此番修改上市规则引入新经济企业,特别是中资新经济企业,对于拓展港股市场多样性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一直以来,香港股市的上市公司大多分布在金融和地产两大产业,缺乏高质量的互联网与科技企业一直是港股市场的软肋。
根据恒生指数有限公司统计,截至2017年年末,金融企业在恒生指数中的市值占比约为49%,计入地产公司后,二者占比高达60%。但科技企业占比不足12%,其中仅腾讯一家就约占10%。相比之下,在MSCI中国指数中,信息科技板块占到指数总市值近42%。
缺乏高科技企业无疑变相削弱了港股市场与恒指的竞争力。港交所在咨询文件中指出:过去10年间,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3%。反观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这些主要竞争对手,新经济行业公司占比分别达到60%、47%与14%。
改革令港交所焕发了新的生机。要知道,在2017年,香港全年IPO融资规模为1282亿港元,排名滑落至全球第三。前两位分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融资2260亿港元与1640亿港元。而截至8月8日,今年赴港上市企业融资规模已经达到1870亿港元,已超过去年全年。
改革的成效还体现在另一方面。港交所主要通过证券、衍生品和商品3个市场的各个交易业务收取交易费、上市费和结算费等。从今年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6月30日,交易费及系统使用费达到33.34亿港元,同比增长52.9%;上市费为8.55亿港元,同比增长44%;结算及交收费为17.47亿港元,同比增长42.7%。
责编:陈惟杉 [email protected]
美编:黄河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