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示,悲伤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伤、也激起了其他层次丰富的情绪体验,比如感动、怀旧、平静、浪漫等审美性的愉悦感。从这一角度讲,人们会主动寻求悲伤音乐,沉醉于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中。
进一步的,“解离理论”认为当人们专注于欣赏音乐的美感时,悲伤音乐唤起的情绪与现实中的烦心事所激起的情绪可能是不一致的。尽管听众们知道悲伤音乐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情感,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体验到相当程度的悲伤情绪,即觉知与实际感受发生了分离。此外,该理论也强调了安全感,音乐为人们提供的是情感的模拟体验,这意味着,聆听悲伤音乐并不会对安全构成真实的威胁,人们可以很放松地感受音乐,而不会将悲伤音乐和真正遭受痛苦画等号。
然而“解离理论”仍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人们身处在安全环境中,惊悚性的音乐没有与消极情绪发生解离。故该研究也介绍了“中和理论”,强调悲伤音乐最初的确让人们感到悲伤,但大脑会对音乐做出评价和判断,从审美的角度意识到音乐的美感所在,从而体验到愉悦感。因此,即使音乐本身被认为是消极的,最终也会因为唤起了积极情绪而被中和。
以上理论都对此现象做出了一定解释,但如果要充分证明,则还需要结合一些生理指标,比如其背后的神经机制。从大脑各区的活跃程度来讲,悲伤音乐激活的脑区与其他消极刺激激活的脑区是较为一致的,这一定程度说明了悲伤音乐可能也是一种消极刺激。而另一方面,有可能音乐本身激活的脑区和人们喜欢与否所激活的脑区并不相同,就像前文“中和理论”提到的,可能悲伤音乐引起了消极情绪,但大脑也会从认知的角度对音乐做出评价。所以还需关注积极体验的相关脑区。目前已有少量证据肯定了这一推测。从神经化学物质反应来讲,该研究也强调激素可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王延松等人在《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吗—音乐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效应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提到听音乐获得“奖赏”时,多巴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前文中的两篇研究也都关注了音乐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悲伤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它除了带给我们愉悦感,也慰藉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得以宣泄悲伤,缓解情绪负担。同时,引发了我们对于现实事件的反思,意识到除了自己,他人也会遇到过或正经历着困苦,从而更积极地去看待问题。
悲伤音乐传达的情感体验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并且,悲伤音乐带有一定的疗愈功效,好好地利用它,感受它带来的心理获益吧!
参考文献
王丁,王超,李红. 喜欢悲伤音乐的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6):1004-1011.
王延松,游旭群,黄杰等. 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吗—音乐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效应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16(3):74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