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心理测试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或网络上的心理测试量表比比皆是,种类繁多,可以测试智力、性格、压力、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精神症状等众多方面。心理量表作为一种研究和测评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才选拔、职业指导、学校教育、心理缺陷的评估及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心理量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量表条目的数量有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临床症状。其次是量表中各个条目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不是完全等价的,但在量表的评定过程中无法区分主次,不便于对那些提示疾病严重性或预后的重要临床症状和普通临床症状加以划分。第三是量表结果只能反映测试时的心理状况,而人的心理状态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测试结果只能供当时参考,未必有长期的参考价值。不能凭一两次心理测试的结果就下结论,忽视了人的心理状况是开放的、动态的、多变的、复杂的这一重要事实。只有经过全面的、系统的精神检查,才有可能揭示一个人心理过程的内在规律。因此,用心理量表诊断精神疾病是一大误区,绝不能根据量表测试的结果进行临床诊断,全面地采集病史、系统的精神检查才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文章开头案例中的小钰对量表结果的错误认识,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担忧。
另外,目前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心理测试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心理测试量表并没有经过科学研究和建立常模,导致大家误解心理测试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看到网上心理测试迅速、方便、便宜等优点的时候,更加要注意网上心理测试的局限性,谨慎选择网上心理测试。网上心理测试主要以文字、图形为主,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能对个体的测试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直接观察,因此网上心理测试的结果比较机械、绝对化,不能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其结论往往缺乏科学性。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正确选择和使用心理量表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心理量表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心理化验单”,帮助医生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比如被测者的认知功能、智能、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事件及压力的影响、心理状态等。心理量表数据反映了被测者的真实情况,并非随意填写,可供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作临床诊断时参考。其次是评价疗效,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分别进行心理测试,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可用于优化和改进治疗方案。另外,各种心理量表在心理普查方面也有比较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批量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对心理保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心理量表按评定者分类,又可以分为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自评量表可以自我评定,他评量表则需要医生或心理治疗师进行评定。因此我们在筛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时要选择自评量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自评量表有: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健康问卷(GHQ)、康奈尔健康问卷(CM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境障碍自评问卷(MDQ)、躯体症状自评量表(SSS)等。在选用量表评定时,首先要明确评定目标,选择相关的量表,评定时注意每个量表的使用指导语,明确量表适用的年龄段,量表测试多长时间内的心理状态,是自评量表还是他评量表,量表的评分规则等。如果自我评定的量表分数偏高或为阳性结果,建议大家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咨询和诊疗,不要过度担忧和自我困扰,心理测试的结果异常不一定是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