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天地

压箱老物件,承载新变化

作者:□ 何杲
新年伊始,辞旧迎新。近日归集一些跟随我家多年的老物件,不由得一种怀旧情绪油然而生。这些老物件伴随了我家两三代人的成长,见证了我家几十年来的生活,它们就像陈酿的酒,越久越香。缝纫机、小闹钟、凉水瓶、竹凉枕……

这些老物件默默地守在家中某个角落,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散发出历史的味道,让人忍不住缅怀那过去的旧时光。

穿的变化:针线缝补好日子

我和老伴儿在上世纪60年代结婚时,爸妈在花市老百货商场买了一台燕牌缝纫机,作为礼物送给我们。那年头儿,缝纫机是结婚彩礼三大转儿(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中的一转儿,很时髦,很贵重。从此,它就承担了我一家老小穿衣的重任和日常缝缝补补的活计。

如今,时光过去了50多年,我们老两口都是快80岁的老人了。这台为我家服务了几十年的老伙计,依然陪伴在我们身边。在老伴儿精心保养下,这个老物件容貌不减当年。褐色的台面倍儿亮,各机件跳动灵活,脚踏板哒哒跳动的声音,依然清澈地响在耳边。

蒸汽电熨斗、数字化电熨斗如今已经被普遍使用,而过去要想平整衣服,只有用传统的铸铁熨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烙铁”。使用时,人们必须先把它放在火上烧热,再在一块旧布上试试温度,稍不留神还会把衣服烫糊。那年月,人们都喜欢把裤子按照中线熨出一道笔直的裤线,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一定认识这个老物件了。

食的变化:碗碟承载家常味

老北京人以往做蒸食时用来蒸面食的模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百姓家中比较常见。

记得我小时候,每逢春节前,母亲就要忙里忙外地准备一家人过年的食物。除了炖一锅肉,做一大盆胡萝卜豆酱外,主食则一定要蒸出一缸馒头、几屉豆包和喜字饼。我在帮老妈干活时,最爱干的事就是把和好的面揪出剂儿来,包上枣泥儿、黑糖之类的馅儿,放在各种模子中,用手按平,用力往面板上一扣,一个个有花纹图案的蒸食就磕了出来。图案有福、禄、喜、寿字的,也有小鸟、小兔动物造型的,蒸出来特别招人喜爱。我从小玩惯了磕泥饽饽,对这活儿爱不释手,直弄得满手满身是白面,挨老妈一通数落完事。

如今,市场上的主食厨房,蒸、炸、烙、烤食品花样层出不穷,再用模子自制蒸食这种费时费力的活儿,已经没有多少人干了,其工具自然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当年流行一种家庭饮水用具,专门用来晾白开水使用。它由耐高温的玻璃烧制而成,有白色透明的,也有乌玻璃的,外观漂亮,又很实用,颇受百姓家庭青睐。与之配套的是四个玻璃水杯,既能喝水,又能套在瓶口上当盖用。它还有点礼品功能,遇到亲朋好友结婚时,常当作礼物送人。

那年头,汽水、酸梅汤之类的饮料,普通人家偶尔喝还可以,天天喝则喝不起。唯一最大众化又经济实惠的就是白开水,俗称凉白开。夏天的傍晚,大人孩子下班下学后,咕咚咕咚痛饮一顿,既解渴,又凉快。

我家的这套凉水瓶,历经几次搬家,水杯早已不见踪影。只幸存下这只凉水瓶,孤零零地躺在杂物柜里,成为那个年代留下的一点念想儿。

用的变化:收藏一段好时光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对我说,从明天开始,早晨起床就不要再等人叫了,顺手就把家里这只精致的小闹钟放在了我的床头。从此,这个小东西就成为我的小伙伴,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说实话,开始我并不喜欢它。因为除了节假日,它每天都在不停的闹,调门高,又没有旋律,不知多少回把我从舒适的被窝里薅出来,搅了我的好梦。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逐步改变看法,感到它的辛苦和功劳。没有它,我不知要迟到多少次,耽误多少事,甚至会养成懒散的习惯。想到这儿,再听到它的闹声,心情不再沮丧,忙碌的早晨也不再紧张。再后来,家里有了自动报时的钟表,再以后又有了手机。悠扬的乐曲、诙谐的彩铃,取代了它日复一日的闹声,这个小家伙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几十年来父亲留下的这个小物件,我十分珍爱,始终留在身边。我常想,人生的路上永远都需要一个“闹钟”,不断提醒你,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永远追求生活的真善美。

凉枕和凉席,是炎热的夏天人们必备的两种清凉解暑的床上用品。这里说的竹凉枕与夏天市场上卖的凉席枕头有所不同,它是用竹条、竹棍加工打磨后,按榫接方式做成的。一尺多长,半扎多宽,轻巧灵便,可以折叠,外观呈深褐色,散发出一股竹香。它表面光滑,脏了可以擦洗,在炎热的盛夏,枕上它休息,甭提多舒服凉快了。

记得小时候,每逢我热得烦躁不安时,枕上它用不了多久就会安然入睡,伴随我度过如梦的童年。上中专时,学生宿舍不要说空调,连电扇也没有,它又伴我度过4年苦夏。后来,有了电扇等现代化的东西,它就被丢到一边了。

我家的老物件还有老款收音机、洗脸盆铁架、折叠钢丝床、取暖汤婆子等,随着时间的流失,都早已不知去向。现存的这些老物件也已斑驳陈旧,失去了从前的相貌和光鲜。但它们毕竟聚焦了一段历史,反映了远去的生活,多少也能看到社会发展的点滴,让我们品味和感悟。

(责编:辛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