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三联生活周刊

再说“一则中国军事的新闻”

作者:文 宋晓军
1月25日,第76集团军某旅侦察兵集训队进行手枪射击考核。对于刚刚实行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的中国军队而言,今后改革、探索的路还很长(视觉中国供图)在8月1日“建军节”当天,我在微博上贴出了1988年8月1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头版照片,以及一幅经中央军委批准军队及武警文职人员在2018年8月1日启用穿着制服的图片。随后一位读过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第29期上题为《一则中国军事的新闻》的我的专栏文章的媒体朋友就问我,这两幅图有什么意味?我说最主要的意味与2020年前真正实现裁军30万的军队改革目标有关。

说到这个话题,要从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提出裁军100万的目标说起。简单说,从1985到1988年三年多的时间里,在实现裁军100万的目标过程中,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大军区,三总部人员减少了近一半,全军减少了军级以上单位31个,师、团级单位4054个,76种职务由军官改为士兵担任,使得士兵对军官的比例高出了1.06人。但是当时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而保留住非战斗机构里的专业技术军官,在1988年8月1日军队正式有了“文职干部”这一称谓。而1988年8月1日《解放军报》头版左上侧社论的题目就是——《光荣啊,我军第一代文职干部》。社论中说:今天,以专业技术干部为主体的文职干部队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干部的编制序列中,更是人民军队历史上一件大事,文职干部制度是我军稳步迈向现代化的产儿。

事实上,2018年8月1日“非现役文职人员”这一称谓的诞生,无疑也是中国军队改革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中国军队稳步迈向现代化军队和世界一流军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意味着现役的“文职干部”这一存在了30年的称谓成为历史,而且也是兑现中央军委2016年1月1日确定裁军30万任务目标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同时,这也是我在《一则中国军事的新闻》一文中提到的,亦是军队人才结构进行深度军民融合改革的一个成果。在2017年9月27日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第二条中,就明确:本条例所称文职人员,是指在军民通用、非直接参与作战且社会化保障不宜承担的军队编制岗位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非现役人员,是军队人员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取消了四总部和大军区进而形成了军委、战区、部队三级作战指挥体制后,这一次又通过“深度军民融合”的具体实践,完成了一部分非现役文职人员取代现役文职干部的工作,进而兑现了2016年1月1日中央军委在《关于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减少非战斗机构及人员、压缩军官岗位”的任务目标。

说到这儿,我的朋友又把话题转到了8月1日当天美参院高票通过的《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草案针对中国的内容上。我说对此我在今年7月2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第26期上发表的《国防授权法案的意味》一文中,已有所分析,而且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就是这样写的:对持续推进已被定为国策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未必是一件坏事。这也是我关注今年8月1日中国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这个称谓诞生的来龙去脉的真正原因。

当然,2018年8月1日才仅仅是个开始。以在军队中设置非现役文职人员(国防部雇员)制度有上百年历史的美军来看,也在不断对这一制度进行改进。比如美参院8月1日刚刚通过的《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草案中,就增加了向海军放权可以给在海外维修海军舰艇的国防部雇员增发补贴的条款。而对于刚刚实行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的中国军队而言,后面改革、探索这一制度的路一定还会很长。

 

声音·数字

明星同款

安慰性食物

牛人阿紫

你能去哪里玩?

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抗癌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