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曲艺

正视现状 务必求实

作者:文 郁乃尧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流行于苏南、浙北、上海一带,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是富有江南特色的曲艺之花,也是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用苏州方言演唱,融说、噱、弹、唱于一体。数百年来,苏州评弹以其深厚的艺术积累、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以及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互影响,成为影响较大的艺术形式,其名家流派纷呈,经久不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娱乐方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审美感觉和审美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评弹和其他曲艺、戏曲等民族艺术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之,如何让苏州评弹在新的时期获得新的发展,是所有评弹从业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传播手段多元化在深刻影响传统艺术形式的展示路径,苏州评弹亦莫能外。评弹从业者要在相当程度上改变过往的创编演模式,在领导水平、人才培养、书目编创、市场建设等诸多方面做适应性变革。但未来的种子深埋在过去,这种变革是建立在对苏州评弹艺术本体有深刻认识的大前提下。只有对苏州评弹当前的发展有充分认识,才能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否则便是聚沙成塔,难以使苏州评弹获得真正的发展,甚或会危及苏州评弹的发展根基。

一、摒弃狭隘之见,各种流派百花齐放

有位“蒋调”爱好者告知笔者, 他每晚必听蒋调开篇《庵堂认母》与《莺莺操琴》方能安稳地睡觉,如此已长 达七八年之久。“蒋调”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苏州广电总台电视书场也曾作过专项调查,“蒋调”与“张调”在评弹爱好者中的受欢迎程度分列第一二位。但正如《曲谚》所云:“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流派流派,不流则衰”。苏州评弹能历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名家辈出,能在前人艺术成就基础上有所发展。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介生、朱慧珍等,均取得了较高造诣。特别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马调”,多有继承发展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朱雪)琴调”(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也是在“马调”基础上传承中发展的,而“蒋(月泉)调”又正是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评弹至今已发展出了三十多种流派曲调,这些流派唱腔各有特色。或婉转曲折、余音袅袅,或哀怨缠绵、如泣如诉,或刚柔相济、清脆嘹亮,或苍凉激越、跌宕起伏,或稳健舒展、飘逸潇洒。如此繁丽的唱腔更成为评弹从业者创作的绝佳载体。苏州弹词的弹唱曲目总数应不下5000曲,尽管这庞大的弹词曲目没有完全记录下来,但就近两百年间书坛流传曲目数量之多,亦可窥见评弹全盛时的景象。这种流派繁复的情况使得苏州评弹极大地丰富了江南城乡的音乐世界,是江南水乡音乐的杰出典型,成为了富有东方古典情韵的音乐代表。

所以当前苏州评弹的新发展,一定要给予各流派的传承发展以足够的重视,使其风格能随时代的发展而有相应的改进,进而为苏州评弹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不得不承认,迄今流失的唱腔流派已有不少,如弹词艺人席云霞,当今知者恐怕不多,他才华横溢,只是后继无人,最终于84岁时溘然长逝。

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评弹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不断探索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功能与技巧并重发展的发展路程。不断地回顾、总结和继承、延续这条艺术之路,这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继承并创新苏州弹词艺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万紫千红才是春。现今苏州评弹无论大小各种流派,均需要根据现实状况,打破狭隘观念,解决好传承问题。例如上海评弹团在流派传承方面下过很大的心血,至今还拥有一批各种流派的优秀演员,这主要归功于老一辈评弹人对流派传承的特别重视。早在半个世纪前,蒋月泉就为培养传承人而费尽心思,哪怕在人生起伏的阶段也不曾放弃。他的精神影响并带动了其他流派的传承和发展,如朱惠珍的“女蒋调”、徐丽仙的“丽调”、尤惠秋的“尤调”等都是在传承“蒋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如今活 跃书坛,被誉为“现今张调第一人”的毛新琳初学“蒋调”,曾有幸得到蒋月泉老师直接辅导。毛新琳也多次表示传承“张调”还是离不开“蒋调”的基础。这一切说明各种流派的传承都有密切关系, 不可偏废的。其他如上海评 弹团的朱雪琴的“琴调”、严雪亭的“严调” 以及苏州评弹团的徐云志“徐调”、 周玉泉“周调”等都已后继有人!这是苏州评弹流派发展取得的成果,而市场和听众更期待着评弹从业者能让更多优秀的流派获得新的发展。

二、反对搞花架子,提倡踏实苦干

继承发展苏州评弹艺术, 必须提倡踏实地苦干, 一批著名 艺术家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2018年是著名老艺人徐丽仙诞辰90周年, 她不畏辛劳的学艺历程,继承创新的故事是后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徐丽仙自幼随师学艺,却从来没有完完整整学过一部书,为了能说好书,她只得常去其他书场听书“偷艺”。有一次去苏州三和楼 “听书”时,不慎被台上演出的艺人发现,立即被骂出了书场。但这点点挫折并不能熄灭徐丽仙求艺的热情。她更加刻苦钻研评弹艺术,逐步在演唱中学会了驾驭声音、气息并掌握咬字、润腔等方面技巧。除了弹唱外,她还向从钱家班请来的老艺人认真学书,学会了《双珠凤》《倭袍》两书后,又补学了当时风行的《啼笑因缘》。她在和老艺人刘天韵、蒋月泉、姚荫梅的拼档中提高了说表演唱艺术。“丽调” 就是她在“蒋调”“徐调”基础上创造的,以《罗汉钱》等为代表作。当“丽调”获得较大声誉后,徐丽仙并不就此止步,而是在演出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唱腔。她总感到“丽调”唱腔变化不多,偏重于形式,缺乏内涵。演出新编长篇弹词《杜十娘》、开篇《情探》时,她用心琢磨,领会书情,分析人物性格并联系自己生活遭遇、社会经历,细心打磨唱腔。徐丽仙谱唱的《新木兰辞》,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指点,不仅成为艺坛佳话,也成了她的代表作之一。她还谱唱了现代题材开篇,如《六十年代第一春》《社员都是向阳花》《小妈妈的烦恼》和《全靠党的好领导》等,使清丽婉约、柔和优美的“丽调”增添了刚健明朗的色彩,因 而更能表现新的时代和人物,也吸引了广大青年听众。徐丽仙曾说过,“成了流派,最忌墨守成规、止步不前,必须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她认为“创”也就是“闯”,要“敲脱”已有的成就,一步一步向前闯。这两句话讲得言简意赅, 完全是从不断反复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而且紧跟时代, 不拘泥于传统, 闯出了新意!1960年,徐丽仙作为全国第三次文代会的代表,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曾亲笔为她题词“努力学习,精益求精”。 而如今苏州评弹在某种程度上多了些花巧浮躁的气息,或重视优秀传统传承不足,满足于片面追求形象工程, 向往海外演出,热衷大型晚会或中篇评弹,有的甚至特意安排五个档,混搭成风,不伦不类,大卖噱头,以此标新立异片面显示所谓传承创新。而有的长篇书目则专以唱弄稗官野史为能,演出什么《蒋氏夫人》《汪精卫》《杜月筀》《流氓吴四宝老婆佘爱珍》等“新”作招揽卖座。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当前娱乐至死的风气影响,但评弹从 业者的个人价值导向、市场管理方面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值得引起警戒。

海外演出确实有利于传播中华传统艺术,但中外之别不仅在于形貌,更有文化积淀及产生其上的文艺欣赏方式的差别。在进行海外文化传播时,文艺工作者应当在“协调”上下功夫⸺ 不能失了自己民族地特色,也要充分考虑到传播受众的心态。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于肯定中寻找否定,这样才能创作整理出更多为外人真正接受的⸺ 而非仅仅因为一时兴趣而观看的⸺ 富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作品。但某些人只看到海外演出的种种“好处”,为此不惜功本,借调著名演员提高号召力,片面添制服装道具、想以民族特色吸引海外听众。仅仅一二场演出,回国后却大肆宣传海外地区演出成就。事实上除了有华裔老板买单招待风光舒适以外恐怕少有真正的斩获。这种演出此后应当加强甄别或在演出前做更全面的准备。

而真实反映现实生活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水平作品已有不少出现。如江苏评弹团的短篇弹词《大爱》,歌颂了革命先烈赵一曼,上海评弹团正在编排的中篇《梁家河村纪事》紧跟新 时代的发展,编演人员两次去陕 西延川采访,值得大力提倡。此外还有如张家港 评弹 团的中篇《焦裕禄》、吴江评弹团正在编创中的《红色之路》等现代书目,在苏州评弹艺术创新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但能否真正站稳脚跟传承下去还有待时间考验。广大评弹从业者应当认真学习老艺人们的创编演精神,努力深入生活,创作出如《真情假意》 《一定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王孝和》《人强马壮》《冲山之围》《王佐断臂》《老地保》《窦娥寃》《海岛女民兵》《老子·折子·孝子》等优秀作品。

而各种大、中型晚会评奖或评弹艺术节,适当地开展或举办这些活动是必要的,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评弹事业继承与创新,但不宜过多。年轻的评弹从业者要沉下心来,踏实苦干,多下基层,增加演出实践机会,多反映 现实生活, 才能“出人、出书、走正路”。

三、消除陈旧观念,扶植正气鼓励创新

追求艺术成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只是“一招鲜吃 遍天”,躺在先辈艺人留下的饭碗 里不思进取,那这些人终究会因为陈腐而被听众抛弃。

著名老艺人张鉴国直到退休还是中级职称。苏州评弹团老团长兼书记毕康年主动让位,退休时仍是中级职称。笔者与他曾是邻居,十分熟悉,有次开玩笑地问他:“你可评个一级艺术舞台监督么?”他对我微笑说道:“没有这个必要了,我生活得不是挺好吗?”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蒋月泉,经历了“十年浩劫”,身心疲备,又患肝病,落实政策前暂居女儿家里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普通民房。但是他并没有心灰意懒,依旧深深热爱评弹事业。他曾迫切希望整理出版一本《从艺回忆录》,记录几十年来探索、研究苏州评弹艺术的切身体会,供后人借鉴。他曾谈到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又不好,很难在舞台演出,很羡慕这批小青年(指秦建国等青年演员),“他们年轻嗓音好,但单凭天赋条件是不够的,应该尽责任帮助他们快点成长。”他竭力想写《从艺回忆录》,也是想为他们更好学习传统艺术提供借鉴。这阶段,蒋月泉先生认真阅读了《梅兰芳舞台艺术》《盖叫天舞台艺术》《周信芳舞台艺术》等书,并表示许多地方均可作为苏州评弹的借鉴和学习。他曾谈到“蒋调”的唱腔,除继承老师周玉泉的“周调”唱腔外,也借鉴了京剧老生马派潇洒、谭派醇厚的唱腔。说表艺术方面注意吸收周信芳、盖叫天表演的神韵。“十年浩劫”后,为了早日恢复演出,他用录音机反复练唱。笔者亲眼看到他卧室里那台旧式钢丝录音机,墙上那把三弦。他每天坚持吊嗓练唱,有时就用这台旧式钢丝录音机收录,反复收听、推敲研究,以争取早日重上书坛。患心脏病后,蒋月泉先生的身体更加虚弱,健康状况不允许他再上台演出。他在家休养中用录音带录制了一些自传资料和艺术经验。还尽力参加与听客见面活动和庆贺演出活动。

前人不远,来者可追。这些著名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应该成为当前一些青年演员反思自身的镜子。同时评弹界还要加强思想教育,多作正面引导,分清是非利害,表扬优秀先进事迹,大力宣传提倡敬业精神。对当前部分艺人政治信仰缺失,怕苦畏难情绪,决不能等闲视之。建议文化部门各级领导和评弹团定期开办各种集训班,树立先进榜样;领导以身作则,多深入基层,了解市场需求,百姓欲望,演员素质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困难。

我们一定做到不忘初心,不被外界一切歪风邪气所动摇;应坚定政治信念,扺制种种旧观念旧习气,更多地发扬正能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需要的文化生活, 这才是苏州评弹继承传统, 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

(责任编辑/马瑜)

 

温州鼓词:不该孤独的“乡音”

小议“十八骑取长安”与“五王困彦章”

曲艺艺术的时代风尚之培塑

当法国人遇到苏州评弹

正视现状 务必求实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德明相声事迹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