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兵器知识

盾和弹之间的那点事(十五)

作者:文 / 涂林峰
前篇讲过了,要解决舰空导弹的制导难题,需要从改善导弹的制导方式上下手,提高导弹的自主制导能力,从而缓解舰载相控阵雷达(指挥官)的压力。但提高导弹的自主制导能力就意味着导弹的弹上设备复杂程度也会随之增加,并抬高导弹的成本。舰空导弹是一种消耗品,它的生产和装备成本是研发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同时舰载相控阵雷达以及配套的防空作战系统也具有研发难度大、成本高的特点,只有少数大国才有实力去研发和装备,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话题——“指挥官”和“士兵”的成本平衡问题。在不同的制导体制下,要达成舰空导弹系统的作战指标,有时要求舰载雷达以及舰上指挥控制系统(指挥官)的性能要非常强大,有时则要求舰空导弹及其自身的制导系统(士兵)的性能要非常先进,或者是在舰载雷达(指挥官)和舰空导弹(士兵)各自的性能上取一个平衡值。总之,不管选取了哪种设计方案,都是以达成水面舰艇防空作战指标为最终的目的。有人可能要问了,有必要这么麻烦吗,雷达和导弹都直接上最好的不就得了?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对于任何国家的军队来说,武器装备技术的生产成本与使用效费比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舰空导弹作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武器,不管是在实战中还是在日常的训练中,它都是消耗品,其生产与使用成本在导弹的初始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并且是导弹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舰载雷达虽然是重复使用的装备,但也存在生产成本、使用成本和使用寿命的限制,越先进的舰载雷达,其研发、生产和使用、维护的成本也就越高,加上舰载雷达还要受到舰艇平台承载能力的限制,也不能无节制的选择最好的。

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水面舰艇防空能力的设计很多情况下都是以满足基本作战需求为前提的,超出作战需求的设计不但意义有限,反而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其实其它类型武器装备的设计也需要在性能与成本之间进行取舍,甚至为了控制成本不得不牺牲部分性能,这种情况连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也不例外。比如即将问世的“伯克”3型驱逐舰,其舰体吨位并不能完全满足美国海军新时期的作战需求,作为上世纪设计的舰体平台,“伯克”级的平台升级潜力已被挖掘殆尽,为此“伯克”3的舰体设计方案没少被诟病过。然而美国海军却始终坚持沿用老“伯克”的舰体,对其它大型舰体平台如1.5万吨级的DDG1000驱逐舰却抱有抵制态度,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钱。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实施武器装备“按费用设计”的原则,要求海陆空三军所有的新型重要武器装备的发展计划都必须贯彻这一要求,并将它作为军队采购武器装备的重要原则,在整个武器装备的设计、研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费用是与技术要求、进度要求同等重要的参数来确定的。

所以,无论是舰载雷达还是舰空导弹的性能指标都不可能无节制的提高。在舰空导弹系统的设计与选型上,通常都需要在舰载雷达和舰空导弹两者的性能之间进行取舍,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在满足整体防空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最优的效费比。一型军舰只有在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后才有批量建造与装备的可能,比如法国“地平线”级驱逐舰作为满载排水量不到7 000吨的战舰,2艘舰的建造成本就高达27亿欧元。由于造价实在是太过坑人,法国政府被迫放弃了三号舰和四号舰的建造计划,改以FREMM护卫舰为基础另行发展防空舰。很显然,“地平线”级是一个反面代表。我国054A护卫舰的设计则非常重视成本的控制,因此054A在批量建造20多艘后仍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054A护卫舰的某些设计已显落后,但054A作为一型低配护卫舰,控制成本是比提高配置更为关键的所在,因此054A的设计思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 舰载雷达是一种生产和使用维护成本都很高的高技术海军装备

◎ 美国海军造价高昂的DDG-1000型驱逐舰因此,舰空导弹系统的“指挥官”和“士兵”需要在两者的成本之间作一个平衡,否则全舰的成本将超出一国海军的经济承受能力。况且现在已经不是比拼单舰作战性能的年代了,将一种装备从整个作战体系中单独抽出来,进行同类型装备之间的性能比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平台中心战”是将来必须要掘弃的作战思想。在多平台协同作战的“网络中心战”理念中,单个平台的作战性能已不再是关键,而要看整个体系的作战效能(“网络中心战”是美军叫法,我军一般称之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其实两者是一回事)。从这一点上讲,体系中的任何一件装备应该在保证性能够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控制成本。这一点对于中美这样的大国来说尤其重要。大国的作战体系中武器装备型号的繁杂程度远胜于小国,因此尤其要注意控制装备成本,以实现规模化的批量生产。而小国则正好相反,小国海军的装备规模有限,多采取的是精兵路线,因此更追求装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对单件装备的成本相对不那么敏感。

要分析舰载雷达(指挥官)和舰空导弹(士兵)的成本关系,一个很好的现例就是欧洲海军诸强对于“神盾”舰的选型(不包括苏俄海军)。欧洲,尤其是西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区,该地区国家众多,各国经济发展和国力水平参差不齐,军力发展水平也可以分为好几个层次,既有英、法这样的常任理事国兼传统军事、经济强国,也有一众经济发展不错、但军事上只求自保的中立小国,还有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这样的次等强国。值得一提的是,欧洲诸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过NFR-90计划(“北约90年代护卫舰替换计划”),这个计划可谓是人多难办事的典型。由于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需求与考量,并且牵涉到不同国家的工业利益,各国在NFR-90计划最关键的舰上防空系统的选择上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分道扬镳,NFR-90计划宣告破产。正是由于欧洲诸国这种综合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导致了欧洲各国海军在“神盾”舰的设计方案选型上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方案——以英国、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紫菀”防空导弹系统,以德国、荷兰、丹麦为代表的APAR“小盾”舰和以西班牙、挪威为代表的美国“宙斯盾”系统。正所谓出多少钱办多少事,欧洲诸强之所以选择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方案,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水平导致了各国只能按自身的条件在装备的性能和成本之间作一个妥协。

先看英、法、意三国。其中的英法自不必说,既是联合国五常之一,也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GDP排名处于世界前列,并且军事实力也相当可观,英法海军也是欧洲少有的可以独立设计和装备大中型航母的海军强国,其海军技术的研发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意大利的综合国力稍逊于英法,但也是欧洲的一大经济体,虽然遭受了欧债危机的打击,却仍不失为欧洲一强,并且意大利海军还自行建造了“加富尔”号轻型航母。这三国对于海军装备的选型自然不会含糊,其“神盾”舰上的整套舰空导弹系统几乎清一色采取了自研技术。以“紫菀”舰空导弹为基础的PAAMS(“主要防空导弹系统”)由以下几个分系统组成:“紫菀”-15/30舰空导弹、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S1850M远程警戒雷达等。以上所列的舰载系统几乎清一色的为欧洲自研技术,连作战系统都是纯正的欧洲货。除了45型驱逐舰的第二批次换装了美国MK41垂发外,整个舰空系统几乎看不到任何美国装备的存在,可见英法二强的技术实力。45型和“地平线”级驱逐舰无论是舰载相控阵雷达还是舰空导弹都代表了欧洲的顶级水平,其中“紫菀”舰空导弹作为欧洲自研的先进导弹型号,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和命中率,最大过载达到60g,能实现对目标的直接碰撞杀伤,无论是防空还是反导拦截都能保证极高的命中精度,其技术水准可谓世界一流。与美国海军最先进的“标准”-6舰空导弹相比,“紫菀”-30除了在最大射程方面稍逊一筹,其它的性能指标并不落后,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所胜出。而且“紫菀”系列舰空导弹采取了主动雷达制导方式,对舰载雷达的要求不高,一些二级舰艇比如外销给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的“拉斐特”级护卫舰,在配套舰载雷达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也具备了发射和引导“紫菀”导弹的能力。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在雷达系统配置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也配备了32联装“紫菀”-15中程舰空导弹用于自卫防空。由上可见,由于“紫菀”导弹的性能足够优秀,在“指挥官”(舰载雷达)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基本的防空能力。

◎ 在“网络中心战”理念中,强调的是整个体系的作战效能,这也对指挥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 法国海军“地平线”级驱逐舰仅建造了区区两艘

◎ 欧洲NFR-90计划(“北约90年代护卫舰替换计划”)当然,“紫菀”系列导弹性能高的代价必然是造价也高。“紫菀”-30在土耳其防空导弹系统招标时的报价据说达到了5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爱国者”PAC-3,比俄罗斯S-400的报价要高,而它的综合防空性能却未必能达到“爱国者”PAC-3和S-400的水平。然而在“士兵”的成本已经非常可观的情况下,英法海军在“指挥官”身上也没少下本钱。英国“桑普森”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法国EMPAR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两种典型的旋转阵,虽然其整体性能比不上中美的大型四面固定阵,但作为自研、自购产品却也是产量偏低而造价高昂的,再加上45型和“地平线”级驱逐舰还在舰体后部配备了一部豪华的“大黑板”(S1850M远程警戒雷达),导致了这两级驱逐舰都出现了成本严重超标的现象。法国“地平线”级驱逐舰单价高达13.5亿欧元,而配备了双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英国45型驱逐舰也不遑多让,其造价比排水量大出数千吨、综合防空性能也更先进的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的造价还要高出三至五成,45型上性能先进的“桑普森”雷达堪称主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级驱逐舰都出现了削减建造数量的现象。英国海军原本计划建造12艘45型驱逐舰,如今也已砍去了一半。作为一国海军的主力舰艇,这两型驱逐舰的建造数量完全配不上英法两强的海军强国“身份”。从控制成本的角度讲,这两型“神盾”舰都可谓是失败的典型。

我们再来看看德、荷、丹三国的APAR“小盾”舰。其定位就是针对那些没有航母且海军发展规模有限的欧洲小国,APAR“小盾”舰在得不到航母舰队支援和保护的情况下,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单舰防空自卫能力,因此它在设计上非常强调中程防空/反导拦截能力。APAR“小盾”舰虽然也具备了一定的远程区域防空能力,但又不像中美“大盾”舰那样追求远程区域防空的极致,其设计并不强调远程防空能力,而更偏重于中程反导和抗饱和攻击能力,这种设计是小国海军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再看看德国、荷兰和丹麦三国,相比英法而言,这三个国家无疑处于欧洲第二阵营,其中德国的经济实力在欧洲排首位,排名还在英法之前,其军工研发能力也不容小视。但德国受限于二战战败国的身份,不宜拥有大型舰艇与远洋潜艇,因此“萨克森”级(F-124型)虽然吨位较大,在德国海军中的定位却是护卫舰,德国海军的军备发展也不能跟英法二强相提并论。荷兰和丹麦这两个国家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人均GDP排名靠前,经济总量也比较可观,但跟第一阵营的英法相比仍有差距。总的来说,这三国海军的实力有限,且没有发展航母的能力与意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APAR“小盾”舰的设计出现了雷达系统自研,而导弹和垂发系统引入美国产品的现象,即采取了一种半自主、半引进的发展模式。

◎ “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

◎ 正在从法国“地平线”级驱逐舰上发射升空的“紫菀”-30舰空导弹

◎ 出售至新加坡的“拉斐特”级护卫舰APAR有源相控阵雷达和SMART-L远程警戒雷达都是欧洲自研的经典雷达型号,而MK41垂发系统和与之配套的“标准”-2、ESSM舰空导弹则是引进的美国货。其实APAR“小盾”舰是可以上欧洲的“紫菀”系列舰空导弹的,而且综合防空作战能力还会再上一个台阶。但德、荷两国还是选择了半主动弹,原因之一就在于“指挥官”和“士兵”的成本平衡问题。当APAR能够满足“标准”-2、ESSM导弹的制导要求时,这些国家也就没必要、也没有那个意愿为造价昂贵的“紫菀”导弹再出一笔“冤枉钱”了。因此APAR“小盾”舰在“指挥官”与“士兵”的成本平衡关系中,最终选择了“士兵”让步于“指挥官”。可以说APAR“小盾”舰走的是一条实用至上的路线,不在性能上贪大求全,而是根据自身的国力与作战需求,采取了分系统部分自研、部分引进的模式,其设计方案是符合德、荷、丹三国的定位与需求的。虽然APAR“小盾”舰的建造量并不大,却也能满足这三国海军的防卫需求,而且德国和荷兰海军已经开始筹划下一代护卫舰。

最后再来看看西班牙和挪威的“宙斯盾”舰。西班牙这个国家经济实力还是比较强的,接近意大利的水平,并且西班牙海军还拥有一艘轻型“准航母”——“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曾经参与了德国和荷兰的“三国共同护卫舰计划”,但因为APAR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发进度较慢,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研发风险,西班牙最终退出该计划,转而引进技术早已成熟可靠的美国“宙斯盾”系统。挪威的经济发展虽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作为北欧的一个小国,其海军的作战压力并不大。而且这两国引进的都是缩水版的“宙斯盾”系统,其中西班牙F-100型护卫舰引进的是AN/ SPY-1D相控阵雷达和DANCS作战系统(以“宙斯盾”基线5.3为基础发展的外销型号),且AN/SPG-62照射雷达的数量削减为2个,其整体防空性能与最新型号的“宙斯盾”系统相比有一定程度的缩水。挪威“南森”级护卫舰就更不用说了,它长期顶着世界最小“宙斯盾”舰的头衔,配备的是AN/SPY-1F相控阵雷达,从AN/SPY-1D的4350个移相器大幅缩水至1856个,导致雷达的整体探测性能大幅下降,并且该级舰只配备了ESSM中程舰空导弹,不具备远程区域防空能力,可谓是最名不副实的“宙斯盾”舰。总结来说,西班牙、挪威海军在“神盾”舰舰空系统的选型上还是比较务实的,并没有脱离本国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加以选择。“宙斯盾”系统虽然造价昂贵,但两国“神盾”舰都采取了在雷达系统性能上缩水、减少导弹载弹量等成本控制措施。虽然“指挥官”和“士兵”同时控制成本难免会造成全舰综合防空性能的下降,但全舰成本得到控制后反而可以实现批量建造。F-100型、“南森”级护卫舰都建造了5艘,这对于西班牙和挪威的国力来说已属难能可贵。

◎ 英国45型驱逐舰桅杆上的“球”和“大黑板”就是造价高昂的“桑普森”有源相控阵雷达和S1850M远程警戒雷达

◎ 德国海军下一代F-125型护卫舰

◎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此外,从装备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角度上来讲,已经得到批量采购并长期使用的系统,如美国AN/SPY-1相控阵雷达和“标准”-2舰空导弹,由于在世界海军范围内的装备量较为庞大,在平时的使用与维护保障中具备了更有利的条件,其全寿命周期成本要低于刚研发成功不久、采购数量也偏少的“桑普森”、EMPAR相控阵雷达和“紫菀”系列舰空导弹。这也是“指挥官”与“士兵”的成本关系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采购的成本只占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一小部分,使用和维护成本则往往占的是大头。这对于小国海军的装备技术研发来说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自研装备虽然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往往意味着装备规模偏小、使用维护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对于小国海军来说,与其采用高价的自研装备,还不如直接从国外引入已经得到规模应用、且技术早已成熟可靠的现有装备技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美、俄等少数大国以外,包括英、法、德、日、印等国在内的次等海军强国往往都不得不在自研和外购装备技术的问题上采取妥协,或者选择全套引进,或者选择半自主、半引进的方式。

“神盾”舰作为一种技术极其复杂、研发难度极高的高科技海军装备,其建造和使用维护的成本通常都十分高昂,在海军作战装备中的造价仅次于航母和核潜艇,甚至要超过两栖攻击舰和远洋补给舰这种大型舰艇。比如英国海军“海洋” 号两栖攻击舰的造价仅为 2.8 亿英镑,而45 型驱逐舰包括研发成本在内的单价则高达 10.5 亿英镑。因此,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海军来说,“神盾”舰都属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得的高价值海军舰艇装备。而对于那些有实力研发和装备“神盾”舰的海军来说,通常情况下“神盾”舰的装备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目前除了中美能够大批量建造和装备“神盾”舰外,其它国家海军都没有那个实力和条件,只能采取有限数量的装备。而装备数量越少,则越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也难以摊平技术研发的高昂投入,“神盾”舰的建造和使用维护成本也就越高,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从某种角度上讲,“神盾”舰的规模和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海军的真实实力与水平。正是由于“神盾”舰作为一种高端海军舰艇装备,在强调作战性能的同时,也应注意对成本的控制,这才能保证海军舰艇装备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山 水]

◎ 挪威“南森”级护卫舰

◎ 我国052D型驱逐舰已经实现了批量建造

 

钚弹芯,圈钱利器

为打赢,你能干什么?

中国远轰,距离现实有多远?

电子游戏在军事中的应用

俄罗斯海军未来展望(三)

透视俄战略核潜艇导弹齐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