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瞭望东方周刊

南京城垣 :在血与火中几度沉浮

作者:文/于锋
朱元璋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著名建议,开始整修宋元旧城墙

1937年12月,日军登上中山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提供)肇建于公元1366年的南京明城墙,已走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

目前,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牵头城市,南京城墙正在与陕西西安城墙、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湖北荆州城墙、湖北襄阳城墙、安徽寿县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安徽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等一起向“世界文化遗产”发起冲击。

明代最大的城市营建工程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在经过半年多的激战后,朱元璋所率的红巾军终于攻占了元朝在江南的统治中心集庆路(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大致相当于明清的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城。进城后,朱元璋踌躇满志,带着将领和谋士们巡视集庆城郭。

南京是六朝古都,早在公元前472年,越国打败吴国,占领了此前属于吴国统治辖区的南京地区,就在这里建成了南京历史上第一座城池——越城。六朝时期,南京城池为都城规模,拥有南北朝最大最长的城墙;到宋元时期,则为府城级别;南宋时为留都建康府,规模仅次于都城临安。

因此,当占领南京,登上集庆路城墙视察时,来自濠州、滁州一带,从未到过“一线城市”的朱元璋大开眼界,他对身边将领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

朱元璋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著名建议,开始整修宋元旧城墙,同时在城外的长江沿岸建造了龙湾、虎口两座城堡。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开始以国都的标准打造应天府,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城。《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中明确记载,“丙午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这被认为是城墙大规模拓建的开始。城墙研究专家依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撰的《通用万年历》,将史料中的日期换算为公历,“丙午八月庚戌”是公元1366年9月5日,也就是南京城墙的生日。

2016年9月5日,南京市在中华门为南京城墙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生日宴会,庆祝其650岁生日。

南京城墙的建造极其漫长,从元末开始,到1368年大明王朝建国,持续到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刻,堪称明代最大的城市营建工程,数百万民工、军人、罪囚参与其中,无数人付出了生命。

《大明会典》将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为南京城墙最后完工的年份,但当代学者指出,这一年之后,朱元璋依然在不断命令加高、增厚城墙墙体,甚至到1398年他寿终正寝,增建工程依然没有结束。建文皇帝即位后,基本上没有对南京城墙再有大的改造举动。可以认为,南京城墙的最终完工,是在朱元璋去世之时。也就是说,南京的城池建造至少持续了33年之久。

需要指出的是,南京城墙在建造之时,南京城外的外郭城、南京城内的明皇宫(包括皇城和宫城)也在同步建造中,最终形成的大明京师南京城的格局,是从外向内,依次分布外郭、都城(即通常所说的“南京城墙”)、皇城、宫城四重城墙,这是中国古代极其崇高的都城布局规划。

“内十三”和“外十八”

“南都城高坚甲于海内”,是明代《肇域志》对南京城墙的评价。建成后的南京城墙号称周长96里,实测为33.676公里,造就了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城池,在同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大城中也首屈一指。城墙高14~21米,城基宽约14米,顶部宽4~9米,其高大雄峻,在各地古城墙中罕有其匹。

有趣的是,南京城墙的外形并没有设计成较为常见的正方形或矩形,看上去极其“古怪”,无法用简洁的词语描述。一般认为,南京城墙为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形”,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在平面上呈现“北斗星”和“南斗星”的聚合。

提到城墙的城门时,老南京人习惯说“内十三,外十八”。

“内十三”是指南京城墙明代建成时开有13座城门,从被称为“南门”的聚宝门开始,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聚宝门、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三山门。长期生活在南京的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曾将13个城门编入歌谣:“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并写进了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中。

十三座南京明城墙的“内城门”,至少有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神策门建有瓮城。通济门、三山门、聚宝门的瓮城极其气派,前两者旁分别是旧时南京的东水关和西水关,故设计成独特的船形,后者则是矩形瓮城。通济门瓮城的规模最为宏大,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留存下来的聚宝门(中华门)瓮城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瓮城。神策门则是南京明初城门中唯一的外瓮城。

明代以后,清代、中华民国、新中国时期,出于交通、城建、军事等各种方面的考虑,城墙上又陆续开辟草场门、小北门、玄武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中央门、新民门、雨花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解放门、集庆门、长干门、华严岗门、标营门等门,并于1928年将单孔明代城门朝阳门改为三孔的中山门。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城墙上先后开辟的大小城门,将近30座之多。

600多年的岁月中,城门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如三山门,后改名为水西门;聚宝门,后改名为中华门;正阳门,后改名为光华门;石城门,后改名为汉西门、旱西门;神策门,后改名为得胜门、和平门。

“内十三,外十八”中的“外十八”则是指南京外郭城的江东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凤台门、夹岗门、上坊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外金川门、双桥门。外郭城基本上都是用夯土筑成,只在城门处有城砖包墙,其长度超过60公里。众多游客登上南京明城墙游玩

见证血与火

600年来,城墙是古都南京最直接的守卫者,它的命运也与这座城市紧紧牵扯在一起,在血与火中几度沉浮。

朱元璋去世后,继承皇位的并不是他的儿子们,而是皇孙朱允炆,这激起了实力最为雄厚的皇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发兵,起兵靖难。战争持续了四年,双方互有胜负。

建文四年(1402),朱棣率军绕开一直打不下的济南,长驱直下,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在高大的城墙下,燕军被阻拦在外,一筹莫展,此时,镇守南京城北金川门的李景隆却打开了城门,迎燕军入城。南京城墙建成后经历的第一次战火上演了如此戏剧性的一幕,失去城墙庇护的建文皇帝神秘失踪,朱棣登基,成为对中国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明成祖。

1853年3月初,顺江而下的太平军杀到南京城下,城中清军顽强死守,太平军屡攻不下。3月19日,太平军佯攻聚宝门,吸引清军主力,同时派数百名在长沙招募的矿工在城外静海寺内挖坑道填炸药,炸塌仪凤门附近的城墙,突入南京城,以“斩首”的方式杀掉两江总督陆建瀛,从而完全攻克南京。

1864年,围攻南京长达三年之久的清军,使用了和太平军一样的战术。7月19日,清军在龙脖子段城墙开挖地道,“实火药三万斤于其中”,炸塌城墙20余丈。清军如蝗虫一般,从这个缺口涌入城中,天京沦陷。战后,曾国藩视察战地,感慨不已,他命人修复了这段坍塌的城墙,并亲自撰写碑文,刻成石碑,镶嵌在城墙之上。“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碑文生动反映了南京城墙的高大险峻和易守难攻。

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古老的明城墙在热兵器战争中再次发挥作用。中国守军依托城垣,在城墙内部构建机枪射孔等防御工事,在雉堞和垛口间向来犯日军猛烈开火,有效抵御了日军飞机大炮坦克的轮番轰击。

据抗战史学者研究,南京保卫战中,中华门、光华门、中山门三座城门是激战最为惨烈的三个地点。直到12月12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撤退令,上述三座城门都没有被日军攻破。

据统计,南京城墙上的大型机枪防御工事至少有19个,其他射孔更是不计其数。中华门正面,蒋介石亲笔题写的“中华门”横额正上方就有一个正方形的射孔,里面有一个简易重机枪工事,至今保存完好。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越来越被一些人视为“无用之物”,欲拆毁而后快。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就爆发了城墙“拆”和“保”之争,当时的南京市政府甚至下达过拆除城墙的命令,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直到1934年,南京警备司令部提出将城墙列入城防计划,这一拆城保城的争论才告一段落。

上世纪50年代,通济门、定淮门、仪凤门、金川门、光华门、汉中门、草场门等十余座历代开辟的城门相继被拆毁,大量城砖、条石散落,被机关、院校、街道甚至私人拖回去建造房屋。

南京13座明代城门仅存中华门、汉西门、清凉门、神策门四座,墙体留存有25.091公里。

尽管已经不再完整,但南京城墙依然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1988年,南京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明城墙成为“民城墙”

2018年6月9日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南京城墙博物馆工程建设启动仪式在中华门城墙根下的边营1号举行。

据介绍,南京城墙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等设计,总建筑面积达12696平方米。南京城墙博物馆将于2020年上半年正式对外开放,将建成“展示城墙文化的传世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

近年来,围绕着南京城墙的申遗、保护、推广等工作逐渐展开。以近期为例,5月28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第六次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联合申遗城市南京、西安、荆州、兴城、襄阳、临海、寿县、凤阳,以及拟加入的开封、正定、张家口、长汀、肇庆、歙县六城市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文化遗产保护大计;6月6日,五集大型人文系列片《南京城墙》正式开机,将于2019年与观众见面;6月9日,南京城墙上举办了“三十六丈城墙跑”活动,近千名体育爱好者参与了这场穿越时空之旅,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

“山水城林”是南京最为吸引人的自然、文化优势,其中的“城”就是指城墙。自2014年8月实现全面开放以来,南京明城墙和普通市民的距离越来越近,真正成为百姓看得见、到得了、摸得着的“民城墙”。

据媒体报道,2018年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关于请求将南京城墙(中国明清城墙)列入国家2020年正式申遗项目的请示》,明确表达了南京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推进和实施城墙申遗的决心和信心。国家文物局对南京牵头联合申遗工作高度肯定、表示支持。

 

成人英语学习者

中外合作办学为何遭遇清理

“00 后”的阅读世界

主题公园“去痛”

市场火热,痛点凸显

“龙头”竞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