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的“讲究”
上午9点,喧嚣的王府井大街还未迎来一天的热闹,四联最早一批客人已经进店等待。“虽然开门时间是9点,但经常有客人9点不到就来了,只要师傅到岗,准备工作做完了,我们都会提前开门。”四联美发副总经理王然介绍,从四联成立之初到现在,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而农历二月初二这样的日子,往往5点多就有人等候,师傅们往往6点半到岗,7点不到就营业。
四联美发在北京有王府井、东四、鼓楼、北新桥共四家直营店。四层楼的王府井总店,一楼服务女宾,男宾服务和贵宾室设在二楼,三楼则是新概念工作室。男女美发服务分开是四联的特色之一,店里没有预约制,来了就排号等待。
四联技术、服务、产品的优良传统,体现在无处不在的“讲究”上。
细致入微的服务,从男活儿使用的毛巾上就可见一二。在四联,一位男宾理发、刮脸一共需要八条毛巾——进门擦脸一条,洗头两条,刮脸五条,用完了就放到一旁的回收筐里,第二天经过专人、专业设备在消毒间中进行清洗、消毒和烘干后才会重新使用。
从装修上看,四联的理发台远没有其他时髦发廊豪华,但用的是日本进口的理发椅,进口洗发水、护发素,定制的理发工具,还能看到给理发剪消毒的酒精灯、独立的洗头水池……
这些“讲究”虽无形中提高了成本,却给了顾客踏实和放心。2003年“非典”期间,许多理发店关门谢客,四联安全放心的理发环境和消毒设施有效解决了百姓理发难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扩建后的“四联理发馆”使用面积720平方米,两层楼房,楼下是男部和洗衣间,二楼设女部,理发座椅从原来27把增到56把。
1978年的四联理发馆。
20世纪80年代,位于金鱼胡同的四联美发厅。
1992年,四联在金鱼胡同拆迁前合影,随后搬往清华园浴池楼上。
1999年,四联美发迁入王府井大街。除了在服务和细节上把控,四联更为人称道的是其稳定的技术。
经过长期的经营实践,四联根据中国人的脸型和发质特点,综合传统技艺总结了拱三茬、无声吹风、剃光头、刮脸、绞脸、手盘扁卷造型、手盘空心卷造型、刷波浪造型等技艺,并申请了北京市东城区非遗传承项目。
刮脸是一门老手艺,需要有较强的腕力才能做,因而吊腕子也成了理发学徒的基本功。“不光是刮脸,用剪子、梳子、刮刀,都需要用到腕力。男发有时候差一分一毫,那感觉就不一样了。”58岁的耿进兴师傅是男发项目“拱三茬”“剃光头”等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也负责男发的培训和指导,他带的徒弟大多已经是店里的骨干。
耿师傅记得,当学徒时,要用一根筷子一头拴上块砖头,手握住另一头,每天提着练习手臂的平衡力和手腕的腕力。“一练手腕的灵活性,二练准确性,就是要用力均匀。没有这些基本功底是不能给顾客理发的。”他说。2015年,四联美发美容有限责任公司开办了北京市第一家美发博物馆,解密美发源流。展品中有四联第一把美发椅、无声吹风机等实物。
成立62年来,四联不仅服务北京市民和旅游者,更见证了发型流行趋势的变化,和人们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
四联美发成功申报传统理发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上至下为绞脸、刮脸、手盘扁卷。见证六十年审美之变
论根源,四联其实是融入京城的“外地人”。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上海服务业支援北京,将上海的一些餐饮、服装、洗染、照相、美发等服务行业老字号名店陆续迁来北京。
上海理发业的华新、紫罗兰、云裳和湘铭四家名店的108位技师,带着火车托运的烧水锅炉、美国进口的理发转椅以及一应理发用具来到北京,在王府井东安市场北门的金鱼胡同开设了“四联”理发馆,意为“四家联合”。
相对于当时其他理发室4角钱的消费,在四联理发的8角钱可谓是“高消费”,烫发更是要2元2角。但在进口大皮转椅上舒舒服服地坐下,再经过洗发、理发、刮脸、吹风的成套服务,清清爽爽地走出大门。这一连串的享受,吸引了当时的人们勒紧裤腰带也要前去感受一二。
迁来北京的,不仅是先进的理发设备、成熟的技艺和舒适的服务,同时还带来了南方人的细腻、时尚、优雅,再与北方人的朴实、庄重、豪爽相结合,四联很快受到首都各界人士欢迎。当时北京人的发型缺少些灵动,女士烫发只有大花、小花的样子。四联带来时尚新颖的样式,为北京美发行业吹来一股清新之风。1956年8月4日,《北京日报》上刊登了10款四联发型,一时轰动。不少北京女性拿着报纸去店里指名要求某款发型,去“四联”理发也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从那时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及夫人、梅葆玖、马连良、叶盛兰等,演员王晓棠、谢添、濮存昕等,歌唱家王昆、郭兰英、李谷一、马玉涛等,都是店里的常客。
“文革”时期,四联改名为“新风理发馆”,烫发、化妆项目被取消,操作规范和消毒措施也无从谈起。当时流行的是质朴的齐耳短发,或者梳个小辫。
直到1976年底,四联才可以为一些手拿单位介绍信的出国人员和演艺界人士烫发。因为当时四联只有一台电烫机,为了能烫发,当时还兴起了到文艺界托关系。
1978年9月底,“四联理发馆”装修一新,在王府井金鱼胡同西口重新开业,扩建后的使用面积720平方米,两层楼房,增添修眉、化妆和制作假发等美容服务项目。在恢复服务项目的同时,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严格的消毒制度也进一步完善,四联经营状况又迅速恢复到“文革”前水平。当时四联门口人们排队烫发的画面还被外国记者拍下,甚至价目表还登在了一家日本媒体上。
1984年,四联引进日本全套美发美容设备,并更名为“四联美发厅”。
多年来,四联还见证了国人发型和审美的变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飞机头、喇叭裤是时髦人士的标配。电视剧《人在旅途》女主角的过肩大卷是当时女性最钟爱的发型。”四联美发副总经理王然说,到了90年代末长卷大波浪开始流行。最重要的是在色彩上有了变化——20世纪末是流行黑发,时髦一些是深棕,后来慢慢变成酒红,有的开始挑染。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水平也在变,不再追随潮流,而是追求个性。如今,女性的发型越来越个性化。
四联大家庭
62年过去了,当年援京的南方师傅们已经变成了“老北京”。
“找耿师傅吧,剪完就感觉是舒坦、放心。”二楼男宾部的贵宾室里,耿师傅正在认真给年已花甲的林先生洗头擦脸。林先生常年找耿师傅理发,在他看来,耿师傅做活利索、让人放心。
在四联干了41年的耿师傅有两三百名老顾客,有的一家三代人,就认准他剪头发。在耿师傅看来,大家能在众多发廊中选择四联,与四联的服务质量、卫生条件、理发技术分不开。“我们从来都是站在客人的角度考虑,用真心对待客人才能有回头客。”
隔壁贵宾室的归秀凤师傅也是四联的老人,负责女活儿。自1980年进四联工作,她荣获过北京市劳模等多项荣誉称号,还是国家级高级发型技师。但最初受街道挑选来到四联美发,归师傅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后来觉得师傅们都特帅、特干净,做的发型都特别精致、好看,慢慢就喜欢上了。我性子倔,觉得干就得干好。”此后,归师傅除了在店里跟师傅学,走在大街上,她也会关注路人的发型发色,以及与脸型衣服是否搭配。
“发型要根据人的脸型、气质、工作需要打造,还要随着年龄和社会进步而变化。比如35岁以上的人纹理开始往下走,头顶要烫得蓬松立体,显得人精神。”归师傅认为,这行靠经验,也靠不断学习交流,吸收优点。“要跟上形势,要与时俱进,不然就会被淘汰。喜欢这行,就应该琢磨。”
虽然退休已经八年,由于企业和顾客需要,她每周仍然上四天班,等待的人排成长队。“我比归师傅还大几岁,从年轻时候就追随归师傅脚步,她们四联店搬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 正在座位上等待的何女士是老北京人,还拉着同事朋友都来找归师傅理发。平时住在香港的李女士,一次在王府井逛街意外在四联美发让归秀凤师傅做了头发,后来十多年里每年都要到北京找一趟归师傅。
今年81岁的吴永亮师傅,61年前随上海湘铭理发店迁到北京,成为四联美发建店最年轻的上海师傅,开业第二天便开始为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做头发,一做就十年。直到去年10月份,他还坚持每周上两天班。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了工作岗位。老顾客都特别舍不得吴师傅,这么多年都找他打理头发,有的已经成了老朋友。
“大多数师傅一辈子就是四联一个工作,人生各个阶段都在四联完成的,跟单位和顾客都有感情。四联见证了师傅们和顾客们的成长,可以说四联就是一个大家庭,把大家融合到一起了。”王然说。归秀凤师傅是四联的老员工,虽然已退休八年,但因企业和顾客的不舍,她现在每周仍上四天班,为人们打造美丽的发型。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
58岁的耿进兴师傅是男发项目“拱三茬”“剃光头”等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也负责男发的培训和指导,拥有两三百名老顾客。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
与时俱进
作为京城服务业的老字号,中国曾经最流行的发型一度都出自四联。60多年过去,发廊遍地开花,但四联美发的地位依然牢固,不仅因为它是传承着传统剃光头、刮脸等老技艺的美发店,是让顾客安心舒适的服务业,也更是因为四联从未停止的创新。
“四联站在时尚潮流前端几十年,现在我们也在努力。”在王然看来,以前四联可以做到的事情,未来也同样能做到。尽管四联的客人仍以中老年人居多,但他们也在年轻化、时尚化上不断尝试。三楼的新概念工作室经过十多年的运营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凡是技术总监王战胜上班的日子,店里总能排大队。另外,四联年轻师傅的培养也在新概念工作室,起着传承的工作。
“很多人会对四联有一些刻板印象,觉得只有中老年人才会来这里。这是四联的劣势也是优势,我们一边在加大对年轻师傅的培养力度、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一边稳固中高端的美发。”王然说。
随着理发行业的开放,一些非主流项目和时尚项目越来越多,忽略了很多传统技术。但在王然看来:“传统项目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无论年老年少,只要你掌握传统技术,时尚就很好学,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正说明传统技术生命力的持久。”
王然认为,四联的技术有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可以创新和发展,但一定要保持四联的特色,传承必须从基础做起,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四联积极申遗也是要把这些传统项目保护下来,不让技术流失。
一个吹风机、一把滚刷,靠着调节吹风的大小和温度,再加上手上滚刷的弧度和方向,两样简单的工具在女宾部师傅手里就能做出时髦的波浪卷。随着时代发展,这手艺渐渐失传了,如今北京市面上除了四联,还会这技术的屈指可数。
目前,四联美发是全国唯一一家国有美发美容老字号企业。国营的优势不仅在于工作稳定,更在于老字号的温情氛围。多年来,四联依然延续“一带一”的师徒相传的传统。在一般的理发店,学徒工实习三四个月就出师开始剪发,而在四联,一个人的手艺至少要“磨”两年以上。进口的烤发机、定制的围布、特有的无声吹风机……在“中华老字号”四联美发里,得到的是精湛技术、良好服务、货真价实的产品等结合的感受和体验。 组图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
工作日的上午,四联一楼的女宾部已经热闹起来。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从基本功练起,老师傅言传身教,技术自然扎实过硬。一对一的师徒关系中,师父对你是当孩子一样发自内心的呵护,手把手教做人做事,一点一点呵护着成长。”王然看来,这是胜似亲情的感情。她1996年来到四联以后,也有着切身体会。
四联美发在王府井大街上,是首都北京的门脸。“用最好的技术、服务让客人满意,也算是对得起四联美发和王府井大街的招牌吧。”王然自豪地说。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四联美发美容有限责任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