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多个城市争先恐后地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可谓一个比一个政策优惠,城市间的“抢人大战”此起彼伏、纷纷登场,搅动了干事创业人的心,也掀起了一场人才涌动的风暴。
其实,不管各城市使出什么招数,给予什么优惠,目的都是想促进发展。那么,为什么早不出台晚不出台,偏偏此时大量密集出台吸引人才政策呢?这次人才大战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是人才的真正价值显示了力量,还是经济利益驱动呢?
一些媒体甚至一些专家,把这一现象归结为经济动因,抢“六个钱包 ①”,甚至于房地产因素,说是可以拉高GDP。可以说,这种看法还是低估了城市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力。说实在的,出台引人政策,是多向利好、利大弊少的举措。既能满足长远利益需要,也能顾及现实需求;既能紧跟国家大势,又能解决当前转型的困境。属于一石多鸟。尽管也存在负面影响,但是可以通过积极、稳妥应对,化险为夷。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形成了如此激烈的城市间人才争夺战呢?其实,大战也好,何时战也好,降低门槛落户口也好,优厚待遇也好,还是优惠补贴房子,究其深层原因,是新时代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变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向了高质量的新阶段。
人才的本质与功能
作为从事城市经济研究的人员,会更关注城市、区域层面的情况和问题,这种人才争夺大战是否会把人才引向实力城市,而只有利于那些实力城市的发展,却使得那些弱势城市因人才流失变得更加糟糕呢?到底是促进了整体的共同发展,还是造成了新的区域不平衡、“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呢?
为了弄清这方面问题以及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几个方面、角度来认识、考察一下,也许会对目前的现象有进一步的理解。
第一,人才的本质是什么?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巨大作用?到底是人才的社会作用大,还是经济功能大?
人或者劳动力一直都是经济学重视的要素,经典的经济学原理必谈资本和劳动力。以经济意义看,不论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人”都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群体,对一个城市而言,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意味着经济活力的基本量。经济学家曼昆阐明了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的原理。
而劳动力作为一般生产要素,增加劳动力,产出就会增加。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不同劳动力类型对产出增加的贡献不同,由此分化为具有一般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具有管理运营能力的企业家、具有创新发现的科学家等;由此也可以看到,人们对于人才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人才在经济、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被挖掘出来。而且高端人才的稀缺性也成为争夺的必然趋势。
人才还有一个外溢出来的重要功能,就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的作用。人才不仅在劳动力里面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突出,且在所在城市和区域产生无形的思想影响、道德规范影响、人文文化与素质(精神面貌)影响,甚至创新影响、城市品牌等多方面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长久持续竞争力。这一点,往往更为深刻而重要,时常容易被忽视掉。
新时代需要高度重视人才
第二,为什么人才现在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了呢?也就是既然人才早就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以前没有这么激烈、紧迫呢?也没有这么涉及面广泛呢?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劳动力与人才国家统一调配,加上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口、劳动力在区域、城市间的迁移主要是国家建设、国家意志的需要,如三线建设、上山下乡,其他基本没有。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国际资本循着低价优质的人力资源洼地,纷纷进驻我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由此造就了我国“世界工厂”的声誉。一些学者也把这种由于低廉劳动力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称为“人口红利”。
市场经济的实施,使得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使用与配置得到了改进,人口与劳动力在区域与城市层面上开始了世界人口迁移史上空前的最大规模的移动,“孔雀东南飞”就是描述改革开放早期劳动力移动大潮的一个十分鲜明的写照。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对于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的争夺实际上已经展开了,只是更多地表现在产业层面,即使是区域和城市层面的,也多是围绕特区、开发区等产业基地零星、规模不大的人才竞争,而且优惠的幅度和优惠涉及面都很有限。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在“速度、结构、动力”进入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常态”轨道,表现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切换,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种形势使得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而且,新的时代,人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也较以往更加突出。据报道,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2014年度人才资源统计工作,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攀升,达到35%,其中人才贡献率达到3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许多新的判断和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国家层面已经充分认识到: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
鉴于新形势、新要求、新战略,各地各城市自然会选择紧跟大势,尤其是那些有望在下一轮竞争中依然占据潮头制高点的城市,需要保持领先优势,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引领社会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储备和需要力度,为下一步发展积蓄力量。
当然,与此同时,解决当前转型中的问题,也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选择。在40年的发展中,各地各城市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像产能过剩、房地产业的负面冲击、一些地区不仅人才流失人口也流失、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危机②,等等,恰好,引进人才的举措可以顺势缓解、化解这方面的问题。许多城市加入人才争夺大战,何乐不为呢?既响应了中央国家号召,顺应了发展大势,又解决了现实问题,一举多得。由此,一时间导致数十个城市纷纷参与大战之中,规模和内容都前所未有。
其实,各地争夺人才的出发点都是源于人才的本质、人才的功能、人才的外溢效应。人才争夺源于城市政府管理者执政顺势的需要、源于对时局的把控、源于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提高,也源于对未来憧憬的追求。人才争夺源于城市政府管理者执政顺势的需要、源于对时局的把控、源于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提高,也源于对未来憧憬的追求。人才争夺对区域和城市的影响
第三,目前如此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会不会引起区域和城市的不平衡?加剧区域分化、区域差异?
人才的流动会引起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后续效果基本上是确定的,否则,人才争夺就毫无意义了。有实力的城市和地区把人才吸引走了,那些流失人才的地区就会逐渐衰落下去,导致区域发展新的不平衡。出现这种局面是有理由的。
人们已经知道,人才或精英,意味着财富和知识、智慧、能力、办法,甚至效率或市场,引才引智背后的东西,等同于发展、财富、品位、创造力、竞争力等。有一点需要注意,人才大战以吸引年轻人(毕业生)、高层次人才为主,这对于改善当地人口结构、文化知识结构有深远意义,明显有阻止老龄化趋势、阻止“刚需”减退的作用意图。有实力的城市和地区,实际上是在争夺未来可持续发展“高地”和战略竞争“制高点”;这些地区目前即使不特别出台政策,也有“虹吸现象”,更何况有意识地抢夺发展要素,便是更加剧了不平衡。当然,人才的这些能力在未被释放出来之前,只是潜在的、期望的,且引才代价不菲,一些城市或地区是望尘莫及,只能望洋兴叹。
其实,引进的人才能否造成竞争优势,或者形成区域差异,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发挥人才的环境和体制”;人才需要一个“伯乐”机制,做到识才和用才。当年刘邦、项羽各自都聚集了不少人才,但“用才”水平与环境差异导致了人才能力的发挥不同,结局不同。这方面例子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一个城市也是如此,仅仅吸引人才还不够,能不能使引来的人才真正“人尽其才”、有“用武之地”,才是关键。所以,真正导致区域或城市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不完全在引进多少人才,而是有没有发挥人才的机制。弱者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依然可以迎战强者。我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其实也有对人才吸引和有效发挥的重要经验。所以,抢人容易,留人难,让人尽其才更难。其实,打造“干事创业、人才辈出”的环境,比吸引人才更重要。
另外,对于没有更多人才争夺优势的城市和地区,甚至是人才流失的地区,也不是没有了发展机会。完全可以“亡羊补牢”,吸取教训。重点在于保障足够的人口,特别是稳定一定的、独特的人才队伍,和实力地区错位吸引人才。比如:贵州贵阳市吸引大数据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全国甚至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引起了世人的很多好奇。不发达地区从政策设计上,需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出台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育、选用和引进政策,着力点初期甚至主要放在本土人才和发挥作用环境上。这种竞争策略的依据源于各个地区或城市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是不同的。发达地区人才的类型主要集中于顶级型的思想家、科学家、高科技创新人才和组织执行型的企业家、管理者,他们不断进行着创造、创业、创新;其他地区则由于承担着一定的区域分工,集中了大量的专业型一般技术人才队伍和劳动者。而新技术的发展,也为后发地区发展和人才引进方针,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新路径。
人才的两面性:趋利避害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人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既具有建设力,也或许有破坏力。通常把人才看作是只有正面的作用,其实,是人就有两面性,人才也有失误。曾有一个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朗道,因疏忽、刚愎自用而耽误、扼杀了一项新技术。还有一些不良“人才”,善于阴谋诡计、尔虞我诈,私欲膨胀、腐败敛财,打压人才、误国害民。这些都需要进行制度防范和约束。
总之,人才具有开拓性、引领性,人才争夺大战这一现象是值得肯定的,说明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对人才作用的认知与承认,并给予发挥其作用的空间。新时代,我国仍然面临着加快发展与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各地需要真正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在中科院第19次院士大会上,提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放手使用人才,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注:
①六个钱包:指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共六个钱包。
②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总和生育率已下降至1.18,远低于世界上2.2的合理水平,甚至比老龄化的日本1.67还要低,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在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