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中央保健专家,中国十大口碑医生,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首届主任委员过去,胸外科有个令人闻之胆战的别名——“凶外科”。
源于那时的开胸手术太凶险了,得在胸口切开一个大口子,还可能得切断肋骨、肌肉。
偏偏,手术还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肺癌患者做完手术后,胸口常常留下几十厘米的瘢痕,让人望而生畏。
何建行是最早扭转这一局面的专家之一。
他是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肺癌组学科带头人,也是肺癌微创手术治疗的引领者。
从“开胸”,到“开小孔”,再到“无管”
在我国,何建行是最早使用胸腔镜手术的胸外科医生之一。
使用胸腔镜,相当于把肺癌手术从“开胸”变为了“开小孔”——
只需在胸壁上,打 1~3 个小孔,置入微型手术器械。然后,通过微小的医用摄像头,将胸腔内的情况投影到电视屏幕上。医生看着屏幕,将肿瘤从周围的组织中分离,从小孔中拖出来。
与传统大切口开胸手术相比,这大大减少了手术带来的创伤。
当微创切口已做到极致,何建行院长还不断自问:病人的康复还能再快一点吗?
2015年,何建行院长及其团队,又开始推广应用“无管微创胸腔镜手术”。无管,即术中无须气管插管、术后无须留置胸管和导尿管。
如此一来,一般,患者在手术当天就可以自己行走,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当天手术、当天出院。
这一手术体系受到国外专家的高度赞扬,感叹这是“自开胸手术出现100 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创新之一”。
发现得太晚,大部分患者无法做手术
肺癌手术一直在不断进步。如今,早期肺癌患者,70%~80% 通过手术可以改善病情,十年生存率相当高。
但何建行院长却不无遗憾。
遗憾在于,到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相当一部分都属于中晚期,不能接受手术。真正能够进行手术的肺癌患者实在太少,仅占肺癌患者总数的 20%~30%。
“这跟我们的科普宣传和整个体检制度的现实,都有较大的关系。”何建行院长分析说。
很多人没有常规体检的习惯,又或是做了体检,但没有进行专门针对肺癌的筛查。结果,通常是长期干咳,乃至出现血痰、胸痛等症状时,才去医院做检查。
但可以明确的是:早期肺癌几乎没有症状,肺肿瘤患者有明显症状的,基本已到中晚期。
十几年没生病、没感冒,反而需留心
何建行院长提醒:“对于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切记每年定期做肺癌筛查。”
哪些是肺癌的高危因素?
主要有三类:
一是有肺癌家族史。“很多疾病首先是有基因为基础,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肿瘤就被诱发。”
二是有环境因素。比如工作环境中,经常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以及无机砷、石棉、铬、镍等化学品。
三是有抽烟的习惯,或长期吸入二手烟。“不是说吸烟的人一定得肺癌,但吸烟的人得肺癌的概率比不吸烟的高很多。”
此外,自觉身体很好的人也要注意。
“有些人十年没怎么得病,有些甚至告诉你二十年都没怎么得过感冒,这部分人群当中,肺癌的发病率增高了。我们现在也把他们纳入高危人群。”何建行院长说。
查肺癌,认准“低剂量CT”
许多人以为,拍胸部X光片,就能查出肺癌。其实并不足以。何建行提醒,一定要进行低剂量CT 的检查,才能及早发现肺癌。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做低剂量 CT 检查?
因为,低剂量 CT 能够发现小至仅有数毫米的肺癌病灶,还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围,鉴别其良、恶性。
它所发现的Ⅰ期肺癌,是常规胸片的 6 倍。
在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中,利用低剂量 CT 筛查发现的肺癌,Ⅰ期占 80%以上。而接受手术的Ⅰ期患者,10年生存率达92%。
北美、日本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远高于我国。其中一个最关键因素,就是他们的肺癌早期筛查工作做得相当好。如在日本,CT 机被安装在流动汽车上,开入社区去为人们进行检查。
同时,低剂量 CT 的放射量比普通CT 低,只有普通螺旋CT 的1/6至1/5,相当于一个人接受的全年自然环境放射总量。
所以,作为定期筛查的方法,它比较安全可靠。
“很多人渴望,通过一滴血查出有没有早期肺癌。也许以后会有这样的技术出现,但到目前为止,低剂量 CT 的筛查还是早期诊断肺癌的一个主要手段。”何建行院长说。
(编辑:谢晓)
延伸阅读
何建行院长主编的《肺癌看名医》一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关注肺癌的大众及肺癌患者,提供了防治肺癌的全方位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