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家庭医生

夏天“三补三不补”

作者:余水遥
茶疗系列之 冬天进补,宜“滋补”;夏天进补,则要“清补”。

母亲是传统的劳动妇女,艰苦朴素,父亲从事中医工作。略受中医熏陶的她,在进补方面有着自己的“偏执”:小孩子补什么补?好端端补什么补?大热天补什么补?

孩童不补、没病不补、夏天不补,这是母亲的三大原则。

我学习中医之后,才知道补有平补、清补、滋补、温补等等区别。母亲的原则,该破一破了。

夏不进补,“底气”不足

从物候来说,夏天是自然界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季节,花草争奇斗艳的同时,也在酝酿果实以待秋日的丰收。

这是延续了千百年的规律,《黄帝内经》有言为证:“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我们也该顺应这一规律:既然夏天赐予我们充沛精力,那就该使劲撒欢、使劲努力。

只是,万事万物皆有两面,光鲜招摇之后,精力耗散,汗水耗伤,而内心的蠢动犹在,就出现了津伤气耗、心浮气躁的表现。

有句俗话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到了特别热的时候,人就特别疲劳、惫懒。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人喝酒喝高之后的状态,兴奋、急躁过后,紧接着便是肢困体乏、思维不清、精神颓靡。

因此,即使在能量满满的夏天,人体高速运转、消耗之后,也是需要进补充电的。

夏天三补

一宜清补清

补与我们常说的“滋补”不同。

冬天进补通常是滋补,用药力相对厚重、滋味相对浓烈、补益相对沉实的食材,比如熟地、鹿茸、红参、海参、当归、杜仲等,且多补下焦。

夏天清补,则使用质量偏轻盈、气味偏清香、药性清灵走上焦的食材,常用的如黄芪、参须、海底椰、党参、玉竹、甘草等。

二宜甘淡

初夏胃口尚可,炎夏则有“苦夏”一说,食欲不振、体倦不舒。

开胃有两种选择,一是辛辣酸咸重口味刺激,对不饿的人来说十分有效;二是清粥小菜粗茶淡饭,对长期食欲低下、脾胃不好的人更合适。

再有这款气津双和茶,清补、甘淡兼得——

母亲体形略胖、夏日爱出汗、喝水犹不解渴,近些年终于信服于我,常服这款茶。

该茶甘香解渴、益气生津,据母亲反馈,喝了不倦不燥,十分舒适。

去年年底,她查出血糖偏高,我减去了甘草,茶味仍然甘美,且西洋参、石斛、玉竹三味都有辅助降血糖的功效,母亲喝得很踏实。

三宜温阳

所谓“春夏养阳”,夏天的天地阳气,是给人最好的馈赠,压根不用去考虑吃什么补阳。

到户外散散步,晒晒日光,让腰背部充分沐浴在阳光之下,就是最实惠的补阳方式。

闲暇者可选择早上9点之前、下午4点之后晒,其中早上效果更好。

所以,时间条件有限者,宁早勿晚,如时常加班的上班族,通勤时段正是“吉时”,放慢脚步晒一晒,一天好精神。

怕晒者可以用上防晒衣、防晒霜,阳光的温暖不会因此打折。

夏天三不补

夏天进补确实有诸多讲究。如夏天不宜滋补、不宜肥腻、不宜重口味。

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特点,惹湿——吃一段时间就会感觉吃东西没滋没味,伸舌头一看,舌苔厚得瞧不见舌体原本的红色,且苔色往往偏黄。

苔厚为湿,苔黄为热。这是因为湿困体内易生热,且气候也是阳气旺盛,很快就产生了湿夹热的表现。

很多人说自己虚不受补,进补之后没胃口,很有可能是湿和热在背后作祟,并非真的虚弱到补不进去。

这种情况很适合喝“清底茶”,这款茶也是清补、甘淡的另一代表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虚胖喝“清底茶”,健脾又祛湿》(《家庭医生》2018年06期P32)。

(编辑:李连欢)

气津双和茶

西洋参5克,石斛5克,玉竹10克,甘草3克

每日1剂,每周连饮3日。夏秋季常服,汗出后尤宜。

明火煮法:所有药材放入砂锅,加入1500毫升水,大火煮开,小火煎15分钟即可关火。

养生壶煮法:所有药材放入养生壶,加入1500毫升水,按花茶键煮至保温即可。

温馨提示:①急性疾病如感冒、腹泻不宜。②妇科生殖系统及乳腺肿瘤患者不宜。

 

存钱养老,还能减税,这个保险不错!

奥数天才,在脚踏实地处

遛狗一定要牵狗绳吗

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

94岁的最美女神,我老了也想活成她的样子

又一个孩子,死在没有安全座椅的汽车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