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刻工艺是金属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对金属进行手工加工,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石醒非作为金属锻錾技艺的第一代传人,创办了北京市金属工艺品厂。此厂起初是以錾刻火锅为主,例如东来顺的铜锅,在20世纪50年代间,私人没有购买金属材质品的权利,只有工艺品厂有资格,从此,厂子因大量出口火锅而得名。经过多年的发展,工艺品厂不断地成熟,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工匠,錾刻的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小到金银首饰,大到装饰品,前后承接了数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加工,如人民大会堂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等等。可以说,凡是与金属錾刻相关的事物,都与金属工艺品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錾刻的人少之又少,知道锻錾工艺的人更是屈指可数,逐渐的,这项宫廷工艺便成为了西城区唯一一项企业传承的非遗项目。
石雷,一个看似普通的“80后”小伙,肩上却担负着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初见石雷,是在市区的一条胡同内,在他的带领下,我走进了一座老北京式四合院,穿过走廊是一个小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纯银锻錾镶嵌隆福彭寿,它精湛的工艺以及宏伟的气势简直让我这个外行目瞪口呆,难以置信这是靠纯手工制作完成。通过氧化的程度可以看出,这件精品已有多年的历史。石雷告诉我,这件作品算得上是镇店之宝,是由第一代传人石醒非大师所制。当我还在为匠人高超的技艺赞叹时,石雷又向我介绍了一把手工锻錾茶壶,壶面上錾刻的牡丹花栩栩如生,行云流水的线条下显出一丝古朴典雅之感,我一眼就相中了这把壶,想着买来送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再一看价格,比我的月薪都多,立马打消了当时的念头!
我随着石雷的引领走出了展厅,瞬间一抹沉稳的金属色调吸引了我的目光,外表虽是一个老北京四合院,但院内的栅栏,屋内的茶桌,各色工艺品的摆设,更像是一个儒雅的文人聚集之地。来之前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充满着嘈杂声的锻錾制作基地,原来,为了保证市区的安宁,生产加工基地设在河北省涿州市,名为“金艺坊”,并在昌平区沙河镇兴建了文化产业园区。而这个四合院,仅是作为工匠们的学术交流之地。
我走进一间光线较暗的屋子,与石雷相对而坐, 喝着茶惬意地聊着天。他告诉我,他是在1999年进入北京市金属工艺品厂,学习了3年的文物复制。偶然一次机会,他为孟德仁大师复制了一座观音像,并得到了孟大师的赏识,正是这座观音像连接了这对师徒的缘分,使石雷正式拜师于金属锻錾工艺第三代传人孟德仁大师的门下。石雷回忆说:“当时并不清楚锻錾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想既然要学就好好学,学出个门道来。当时与我一起学徒的学员中,我是唯一一个踏踏实实跟着师傅学了3年的。这要感谢我之前学习文物复制的那段时间,磨炼了自己的耐性,才有了后来这3年的踏实。”正因为石雷多年如一日的坚持,才使这项宫廷工艺从此有了新的传人。
光听口头讲述,还是不能满足我对錾刻工艺的好奇心,石雷似乎看出了我的意图。随手拿来一小块铜片,上边附着一张纸,纸上写着一个“福”字,石雷边说边演示錾刻过程,让我一饱眼福。原来那些优美的图案,细腻的线条,全部都是用錾刀和锤子一下下锤击而成,图案成型后再逐步调整细节,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预想的审美效果。我心想,单纯錾刻一个字就这么难,可见做好一把壶有多不容易了,果然一分钱一分货,恍然明白了刚刚展厅的茶壶为何如此昂贵了,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工匠付出时间和精力。匠人们用一把錾刀、一把锤子,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付诸金属之上,这也正是匠人心中的精神追求。可谓精雕细琢,方见匠心。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承载着匠人们的努力和汗水在当今的时代中,愈来愈多的机械化工艺品、仿造品浮出水面,成了人们选择的宠儿,可悲的是真正有着历史价值的纯手工工艺品却成了非遗保护的项目。石雷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可谓任重而道远。他不仅要想着如何将锻錾工艺传承下去,还要思考怎样使这门工艺进入百姓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拥有着千百年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晶。懒散的社会环境导致鲜有人再想着靠手艺谋生,用石雷的话说,手艺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其次要保证有稳定的收入。相同的收入,做手工艺的要比别的工作辛苦得多,并且做錾刻这行不仅耗时耗力,还要长期承受很大的噪音、长期保持好的眼力,这就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錾刻技术也开始出现濒危局面。不像以前的工匠,不学手艺就难以养家糊口,几十年过去,这门技艺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可能年纪大了再看自己的作品,是一种纯精神境界的享受。
石雷说:“现在不仅学技艺的人少了,连知道錾刻工艺的都没几个了,有时候拿出一幅铜画讲解,很多人会说‘还有这东西呢?’每当这时我心里很不舒服。錾刻起码是一项宫廷工艺,很少能传到民间,可现在却没人能够重视起来,更别说特意来学了。总而言之,还是宣传力度不够,如果像景泰蓝一样,提高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完全不用担心传承困难的问题。”说到这,我想起了锻錾茶壶,与之相符的应该是日本的铸铁壶,日本注重茶道,而用铸铁壶煮出的水口感甘甜,再用来泡茶更是如虎添翼,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他们本土家喻户晓的一种器具,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追捧。可作为中国人,却很少有人了解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属于我们本民族的锻錾茶壶,甚至在强大的互联网上竟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这对金属锻錾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阻碍。石雷与师傅孟德仁
錾刻成品
学生们向石雷老师认真学习錾刻在对传承的担忧之际,他也怀有一丝欣慰,目前跟着他学徒的学员中仍有一部分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石雷拿着学生的作品称赞不绝,眼神中也看到了传承的希望,起码在他的努力下,锻錾还不会断代。
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非遗手工艺走近中小学生,这对非遗走进生活是个非常好的尝试。从学生抓起,即便不会人人热爱,起码能够了解到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属锻錾也加入到进校园活动中,但不同于其他手工制作,錾刻用到的工具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让学生体验时要提前考虑到诸多因素,石雷每次都会拿最小、安全系数最高的工具让学生们制作。在制作中他们会领悟,如何在金属上刻出美丽的图案。
中国的传统工艺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代代相传到今天,历尽沧桑,这些珍贵的文化应该被重视、被弘扬,而不是戴上非遗的头衔将其封存。一代代的传人将宫廷文化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被誉为金属锻錾第一人的孟德仁大师,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部用在了锻錾工艺上,如今虽年事已高,听力也因常年制作铜器而逐渐削弱,但还经常为石雷指点迷津,传授经验。不仅是他,各个行业的匠人们都甘愿将自己全部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只为让传统文化保留最初的样子,让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保有一丝带有文化内涵的传统事物,让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在新时代有一席生存、发展之地,是所有匠人的毕生心愿。金属锻錾,錾的是文化,更是匠人们的光辉!
(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