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全景 王洪/摄楚雄:一座绿色宜居城市的诞生
初到楚雄,还没进入市区,就会看到整齐漂亮、凸显彝族文化色彩的路灯。灯杆上的红黑黄三色装饰色提醒着我——中国彝乡到了。
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楚雄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鹿城。鹿城的美独具特色,既楚楚动人,又雄伟壮观;既红得浓烈,又绿得清丽。放眼城市周边,只见群山叠翠、绿海无边。楚雄有着“滇中明珠”“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200个最适合人居的中小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核桃油之乡”“滇中绿海”“西南氧吧”等美名。难怪歌曲《美丽的楚雄》中唱道:“马缨花再美,也没有你的美,楚雄山美人也美,我要好好爱一回……”
楚雄市作为自治州首府,是滇中优先发展的重点城市。全市人口59.85万人,有汉、彝、回、白、苗等22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11.11万。
2017年,楚雄市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休闲体验分会评为“中国森林养生基地”。2018年3月,国家林业局授予楚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美丽楚雄的背后,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助力。
4月11日上午,楚雄市林业局,正在忙碌的高级工程师苏青青告诉记者说:“森林城市有5个体系40项指标,楚雄市每一个都达标了,有的甚至还超出不少呢。你看,这是指标对比图表。”他语气中带着自豪。
“自然环境方面,我们在全市营造‘爱绿护绿植绿、共建森林楚雄’的浓厚氛围;人文环境方面,我们以彝族文化为基础来进行挖掘整理。2016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绿化、集镇村绿化、森林长廊、生态屏障、种苗培育、特色经济林建设等造林绿
翻开沉甸甸的楚雄市“创森”规划书,彝族文化中的节气、植物、动物以及太阳历法位列其中,一目了然。楚雄市民宗局经济科科长王建祥在一旁插话道:“彝族人喜爱的老虎和雄鹰都是从森林中走出的,而且彝族人自古就有爱绿植绿的环保传统。楚雄还有彝族的‘十月太阳历’‘火把节’‘民族赛装节’‘十二兽舞’‘毕摩文化’等,这些都为森林城市创建增添了光彩,使得森林城市和彝族文化相得益彰。”
楚雄市的彝族太阳历公园便是‘创森’成果之一,其景观令人震撼:占地5220多平方米、3个大看台依次上升最终抵达主台,每个台面高18.3米,有以彝族创始史诗和英雄神化为题材,讲述3个彝族典型民间故事的大小浮雕40幅、浮雕人物7275个、动物1858只。彝族传说中的葫芦女神、避山虎都在其中。日落时分,这些壮观的巨型浮雕群在夕阳下散发着金色的光芒……
市林业局的会客厅桌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多达几十册的各种材料。
“楚雄的创森重点共8个大类130个重点工程,这些都是我们近年来达到的森林城市标准的指标统计。”苏青青指着这些材料向记者介绍: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努力下,目前楚雄市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了76.93%,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6.17平方米,全市水岸林木绿化率为86.32%,义务植树率达100%,市民出家门500米范围就有公园绿地。
“创森以来,我们的总投资达到了16.88亿元,公众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支持率为 97.45%、满意度达95.55%。今天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满足了楚雄各族市民对幸福宜居生活的需求。”说到这里,苏青青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不止于此,2018年3月,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荣跻身“国家队”又为楚雄市带来了一个“新”字——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新前沿。
夜晚的楚雄,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的彝人古镇广场上,燃起了熊熊篝火,人们围着篝火跳起彝族舞;步行街上人来人往,各类旅游产品琳琅满目;城市沿河两岸灯火闪烁,像一串串美丽的珍珠,将城市装扮得分外漂亮。与此同时,在被称为市民娱乐天堂的龙江公园,白天的热闹还未消散,夜晚的四弦琴又响了起来。“弦子一响,脚板就痒。”人们闻声围成一圈,跳起彝族左脚舞,欢歌笑语回荡在城市的上空……
楚雄州民宗委科长马云兰打趣地对记者说:“阿表妹,楚雄街上小吃多,好玩的地方多,晚上你愿意玩多晚都没问题,不用担心安全,你咯晓得(知不知道)我们楚雄的治安可是连续5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市)荣誉的哟!”
是啊,今天的楚雄市俨然一个自然生态、绿色环保、现代工业、健康生活融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现代文明开放城市,不仅是楚雄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福地,更是无数游客向往的山水家园、绿海明珠。
金鹿中学:开足“民族团结教育课时”
上午10时,阳光正好。楚雄市金鹿中学,传来朗朗读书声。金鹿中学建于1978年,1981年被确定为开办民族班的试点学校,至今共招收46个民族初中班、9个民族高中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3000多人。学校于1989年被州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13年被州民宗委、州教育局评为 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2015年被省民委、省教育厅评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被人们称为“楚雄彝族人才的摇篮”。
“彝族文化进校园”是金鹿中学的一大亮点,也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一大特色。校党支部副书记张会琼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开办民族班不是点缀,而是发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切实举措。历届校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民族班工作,针对民族班特殊的生源情况,确定了‘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人才’的工作思路。”
记者一边参观学校的彝族文化传习室、观摩彝族学生的彝文书法作品,一边听张会琼介绍学校开办民族班30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果:学校一直把民族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选派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工作耐心细致、管理经验丰富、富有爱心的教师担任民族班班主任;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地为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在市民宗局的支持下,为每位民族班学生免费提供一套被褥,同时加强常规管理,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学校有9个民族班,为保证开足“民族团结教育”课时,每周每班保证2个课时,以《民族团结教育简明读本》《民族政策常识》和校本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并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 。
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编写的。“你看,现在民族班的教材《彝族文化教育》就是由我们学校自己编写的;之前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多彩彝州》和《花季灿烂》还荣获云南省首届优秀校本教材评比活动二等奖呢。”说到这里,张会琼开心地笑了起来。
“除了落实民族文化进课堂,我们还在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上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让民族歌舞、民族乐器及民族服饰、刺绣等民族文化进课堂,还开展民汉学生结对子、普通班与民族班结对子、民族团结知识宣讲、民族文艺展演等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你看,这就是我们专门为学生定制的彝族弦子,每周都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授。”张会琼拿起一把彝族四弦琴递给记者观赏。
民族班的学生大都来自偏远山区,平时住宿,周末也不能回家。学校就组织少数民族学生成立彝族文化社团,引导他们开展民风民俗学习、民族歌舞培训、民歌民谣搜集等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将来他们走向社会,还可以有自己的特长 。金鹿中学走出去的彝族学生,在外面有着多才多艺的名气呢。我们学校的作品《彝州少年爱我中华》还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读书中华经典诵读二等奖。”说到这里,张会琼脸上又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
教室里,民族班的彝族学生正专心致志地学习,记者在为他们有这样的学习环境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在想: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年少离家,父母不在身边,学校是如何管理他们的呢?张会琼仿佛看出了记者的心思,她说:“平时我们都会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形式对民族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鼓励他们胸怀大志、努力学习。周末学校会组织他们到工厂、社区参观,游览风景名胜,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树立为祖国、为家乡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研室里,看到我们进来,正批改作业的几位民族班班主任停下手中的笔。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安丽深有感触地说:“少数民族学生因地域、生活习惯、家庭因素等影响,在入校、学习过程中有很大困难,稍有管理不慎或某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孩子的前途。因此,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是我们教师的必修课。作为民族班的班主任,我们既是老师又是严父慈母,整日和那些来自偏远山区、吃住在校的孩子打交道,靠的就是心中的责任以及长期的付出和坚守。我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老师也要不断学习,要学会运用信息时代的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便会事半功倍,更有实效。”
30多年来,“彝族文化进校园”打造成了学校的办学亮点。学校的彝族文化长廊上,都是宣传彝族文化知识、彝族风俗习惯、典型人物的内容。在“彝族文化传习室”里,我看到收藏在这里的106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和部分民族乐器、服饰。
难能可贵的是,金鹿中学还积极与彝族聚居的大过口民族中学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与三街中学、大过口中学、苍岭中学、前进中学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并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这4所学校交流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上示范课,帮助他们提高办学水平,为全州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作出了表率。
“沐浴民族团结春风,培育民族教育花蕾”,金鹿中学名不虚传。
金鹿中学民族班的学生们
阿保夫妇紫溪彝村远眺紫溪彝族村:从夹皮沟到“中国第一彝族村”
紫溪彝村距离市区不过10多公里,但一进村,却是别有洞天的画面——彝族风格的庭院,小桥流水,庭院精致,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花卉簇拥……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移民安置村,更想象不出以前这里曾是交通不便、无人光顾的夹皮沟。
走进村里,浓郁的彝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村标广场、火把广场、祭火塔、太阳女神雕塑、中心大火盆、彝族十月太阳历、十兽图腾柱、浮雕景墙、圆雕彝鼎……让人仿佛置身一个巨大的露天彝族文化博物馆。紫溪彝村现有村民84户,居住着彝、汉、苗3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340人,1994年因支持重点工程西静河水库建设搬迁至此,搬迁前是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彝族村寨。村子整体搬迁后,又进行了二次搬迁,全面实施特色民居、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建设,于2013年建成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现在的紫溪村已经完成了从农村成为城镇的转变,3个民族的村民在将新家乡建设成远近闻名的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从农村人口到城镇居民身份的历史性转变。
紫溪村头,开农家乐的彝族村民李学保(阿保)正在擦拭家里新添的不锈钢自助餐保温炊具,院子里停着崭新的白色轿车。阿保告诉记者,明天中央民族歌舞团送戏下乡要在紫溪村广场演出,村里将几十号演员吃饭的任务交给了他们家。“这是一个光荣的事,也是一个增加收入的好事。明天我们要做13个菜。”阿保很高兴,他的媳妇也很高兴。
阿保家地处村里最高处,视野开阔,家门口前面就是广场,停车方便,因此到他家来吃饭的客人大都是回头客。客人有楚雄市来的,有昆明来的,还有四川过来的。他们都爱吃他家的羊汤锅和新鲜蔬菜。虽然午后烈日当空,但坐在阿保家宽敞明亮的院子里,看着满目开放的鲜花,感受不时吹过的清风,神清气爽。
阿保夫妇有一个儿子,加上儿媳妇和孙子一家5口,主要经营农家乐,年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生活甜甜蜜蜜。他家在老村里还有3亩地,种着梨、樱桃、桃子等果树。
说到刚搬迁过来的情景,阿保对记者说:“我小时候穷怕了,那个时候刚搬迁出来,山上种什么都长不好,我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生活下去。后来,州里县里镇上的领导就来帮助我们想办法,做我的工作,鼓励我搞农家乐。我家贷款40万元,盖起了现在这个大院。”说起2014年6月第一天开业的情景,阿保开心地对记者说:“那天我们摆了20多桌呢!”当然最开心的是,他家的贷款现在全部还清了。
说起紫溪村改造成“中国彝族第一村”的往事,李德秀和丈夫的话多了起来。“为达到统一改造的风格,我们家带头响应,两次搬迁两次改造,我们都积极配合。”2014年,时任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的辛维光来考察紫溪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时,曾在李德秀家住过两晚,吃过三顿饭,让她念念不忘。在考察紫溪彝村后,辛维光提出“把紫溪彝村建成全省全国一流、最具地方民族特色、最具发展潜力的彝族新村”的建设目标。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实现。
李德秀说,4年前人们将改造后的紫溪彝村叫“中国彝族第一村”时,辛维光书记还对她说:“现在还不能说紫溪村是‘中国第一彝族村’。”现在,紫溪村以其浓厚的彝族文化魅力和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真的坐稳了“中国第一彝族村”的交椅。就连李德秀家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孙子都会在作文里骄傲地写道:“我们是中国彝族第一村的人。”
“辛书记已经调到北京了。如果你有机会见着他,一定告诉他,紫溪现在变得更美了。我们请他有时间一定再来紫溪村看看,来了还住我家。”临别前,李德秀翻出一个陈旧的本子,指着上面的一个电话号码嘱托记者。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宗委马云兰、楚雄市民宗局王建祥 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