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连环画报

津沽三百六十行

作者:杜明岑编绘

1 卖面茶

从宋元时就有了面茶,面茶是用糜子磨成粉为原料,用锅熬制而成。面茶是咸口,要加盐。小贩每天早上一出摊,香喷喷的面茶飘香,引来大批顾客,根据顾客口味还可以加上芝麻盐等。这种小食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存在,这些年随着食品种类的丰富,这一行业已经消失。

2 卖茶汤

茶汤是天津传统路边小吃。冲茶汤的师傅先把秫米面和桂花、青丝、玫瑰、青果、小料搅拌均匀,一手托碗,一手掀起二十多公斤重的龙嘴大铜壶,快速将一股沸水直冲碗内,拉出一条一丈来长的水流,顿时香气四溢,水满茶汤熟。

3 卖元宵

做元宵是先把各种馅做好切成小块,然后用一大笸箩将江米面放入,将小块儿馅沾湿,在笸箩里滚动,达到个头儿的要求为止。过去卖元宵和现在不同,多为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赶上集市贸易,小贩将挑子放在人群集中之处,买元宵的人很多,即可以畅销了。

4 卖老豆腐

天津人早点爱吃大饼果子、煎饼果子、锅巴菜、豆浆、老豆腐。老豆腐正名为豆腐脑,当时卖豆腐脑的多是走街串巷的小贩,挑子很讲究,也很实用。用什么调料都由顾客决定,当场即可围在摊位周边用餐。赶上家里吃早点的人多,顾客也可用小盆买回家里吃。

5 卖炸豆腐

炸豆腐是天津的一大特色。炸豆腐有两种,一种是普通豆腐干,炸出后外焦里嫩,拌上麻酱和蒜水,后来又加上辣椒糊(含盐)。还有一种是炸臭豆腐干,闻着臭吃着香,出锅后,块块金黄,咬一口露出乳白色,再拌上辣椒糊,仔细品味,香、脆、咸、辣、臭五味倶全。

6 卖块豆腐

天津豆腐房制售块豆腐。做块豆腐,是把经卤水点过、蛋白质趋向凝固的豆浆,舀入已铺好方布的木方盘内,再铺一层方布,盖上另一块木板,最上面放几块重物,使豆浆半脱水,而凝结成略厚的豆腐片。最后,取下木框,用木尺按要求打成格,即成块豆腐。

7 臭豆腐、辣豆腐

腐乳分为“红方”,即酱豆腐,“青方”即味感令人生厌,吃时颇具食香的臭豆腐。臭豆腐是把豆腐切成小块,经发酵腌制七十天后而成。晚清时曾进入大内御膳房,名“御青方”。辣豆腐并非以辣为原料制造的豆腐,添加上辣糊即谓辣豆腐。

8 卖豆腐丝

做豆腐丝与做豆腐原料工序相同,但豆腐丝要一层布一层布地压榨,在中国烹饪学上称它是“半脱水大豆食品”。半成品要经过桂皮、花椒、大茴、丁香五种香料卤煮,最后用刀切成细丝,绑成“把”出售。所以卖豆腐丝儿的也吆喝:“五香豆腐丝呀!”

9 卖炸糕

天津炸糕有两种,一种是江米面内装豆馅,另一种是白面加一些黏面内装豆馅,但大众爱吃的还是江米面那一种。卖炸糕的商贩很多,但最出名还数后来的“耳朵眼炸糕”,已成为天津品牌,而且成为全国驰名的品牌小吃。

10 锅巴菜

要说锅巴菜,应属西北城角大福来的好。“大福来” 得名极富传奇色彩。据说是乾隆微服私访路经张记煎饼铺偶然吃过,直觉好吃,特赏店家二百银两。从此,“大福来”成了店铺字号,名声传遍津门,生意兴隆。煎饼铺也改成了锅巴菜铺,至今成为津门“老字号”。

11 煎饼果子

热火铛上,绿豆面先摊出尺余大小面饼,再打上一两个鸡蛋,裹上酥脆油条(或果篦),本已经很是香醇了,还要撒上葱花、面酱腐乳、辣椒油加以渲染,就越发扑鼻,混合着香、咸、辣,咬上一口绵中带脆,有滋有味。前不久,“煎饼果子”也成为天津非遗食品。

12 卖包子的

天津“狗不理包子”闻名中外。1858年前后,一个名叫“狗子”的人开起了包子铺。他做出的包子口感柔软、皮薄馅大,形色香味独具特色。因生意兴旺,“狗子”忙得顾不上与顾客交谈,久而久之在老百姓口中传开,卖包子的狗子不爱理人。狗子的店铺也由“德聚号”改为“狗不理”。

13 卖秫米粥的

秫米粥,即高粱米放小枣同煮,煮熟后加桂花汁,盛时再加白糖。静海县独流镇的段宝林三兄弟在天津卖秫米粥,赚了钱在南市东兴街开了间饭铺。段氏兄弟又添了锅巴菜、素包等,买卖越做越大,在旧法租界开了分号,不但生意兴隆,还创出有字号的牌匾“万顺成”。

14 卖油炸卷圈

卷圈原料是由浓豆浆中提练出来的豆皮,内装之馅则由豆芽菜、粉皮、酱豆腐、葱花及五香配料配制而成。将豆皮铺在案板上摊平,配好菜馅平分摊在上面,然后卷成卷。将两头裸露的菜馅,用白面糊或绿豆面糊封住。放入油锅炸上片刻,焦黄喷香的卷圈便做成了。

15 贴饽饽熬小鱼

制作时必须用柴灶、铁锅。选取鲜活的小杂鱼,蘸面粉炸至金黄色,码在锅底,加料汁没过小鱼。再用新磨的玉米面掺黄豆面加水和匀,双手拍成长圆形的饼子贴在四周。盖上锅盖,先用大火烧开汤汁,然后文火慢烧,使鱼入味,饽饽结嘎,揭锅,顿时热气蒸腾,香味四溢。

16 卖热爆肚儿

肚儿,就是羊的胃。把肚儿用沸水焯一下,再把生肚儿切成条儿。卖爆肚儿的,要备一个沸水锅,有人买时,把切好的肚儿往里一扔,马上用笊篱捞出。浇上芝麻酱、酱油、葱花、香菜、辣油等小料。吃时可就芝麻烧饼,越嚼越香。有的小酒馆也预备爆肚儿,当酒菜卖。

17 卖炸铁雀儿

老天津卫人把麻雀称为“铁雀儿”。烹饪铁雀儿,得说聚合成“酱铁雀儿”。20世纪50年代初期,红桥区刘象父子俩专门卖油炸食品,卖得最好的就是“酱铁雀儿”。刘大爷说制作酱铁雀儿必须是山铁雀儿,因为它以活食为主。现在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早已没有了。

18 卖肥卤鸡

肥卤鸡的制作方法,各家秘不外传,其中天津人最爱吃的一家姓李。“烧鸡李”每做一批鸡,下一批作料,绝不偷工减料,日久天长,烧鸡李的老汤味道越来越浓。当有同行问时,他总是告诉你哪里货源好,还可以告诉你如何掌握火候,但是他家的老汤绝不会施舍你一碗。

19 卖热芽乌豆

乌豆即生蚕豆。小贩把生蚕豆的脑瓜横切一个小口,用水泡到发芽为佳,然后用桂皮、大料等香料加盐煮到面而不烂即可出售。蚕豆煮熟后并非黑色,为什么称为乌豆呢?是因为蚕豆亦称倭豆,系转音而来。乌豆很受百姓欢迎,又软又香,既可当早点,又可当下酒菜。

20 卖切糕

卖切糕的小贩大多身着中式小褂或娃娃领坎肩,腰扎一条小围裙。明清时的切糕都是黄黏米小枣糕,中含芸豆,必蘸糖食之。晚清时始有米面之分,并夹以豆沙馅,同时出现了江米切糕。江米切糕有的无枣无馅,蘸糖吃,有的里夹红果京糕豆馅,还有用瓦盆扣着蒸成,多称盆糕。

21 制作糕干

糕干产自天津武清杨村镇,所以也叫杨村糕干。据历史记载,这种糕干是明代漕运的产物,商民往来大运河,浙江余姚的杜姓兄弟落户杨村,结合南方人的口味饮食习惯,用白米面加白糖辅料蒸成糕干。杨村糕干选料精良,工艺讲究,易于消化,健脾胃,松软可口。

22 卖糕干

旧时,卖糕干的小贩有两种:一种是挎着提盒卖,一种是用头顶着一个木托盘,上面将糕干摆放整齐,蒙上白布,街头叫卖。旧时天津南市剧场周围,每逢散场时,已是晚上10点了,观众便买几块路上吃或回家吃。这是天津北辰区当年手艺人创造的名牌食品。

23 卖羊杂碎

一只羊下刀之后,经过刀剔除羊肉,剩下的可以说都是杂碎。干这一行的都是天津回民,用老汤所煮羊杂碎,煮成后分成几部分,羊头肉、心肝肚等杂碎还另有羊蹄。虽然都是杂碎,价格却不一样,如羊肚、羊肝、头肉比较贵。

24 卖烧饼

这种半发面烧饼,做法是把面摊开,抹上芝麻酱、撒上花椒盐儿卷好了,再揪成剂子,用手摁成圆饼,这时再用擀面杖在面案上敲出响亮的花点儿,为的是告诉过路的买主:烧饼就要上铛了。之后再刷上酱色,蘸上芝麻放在铛上烙一下,烘烤至熟,当场可以卖。

25 馄饨担(亦称骆驼担)

20世纪初期,馄饨担满街都是。馄饨担用竹竿组成,前面放有煤炉和锅,后面成“器”字形,小抽屉中放面皮儿、鲜肉馅和包好的馄饨,中间空格中放瓷碗和调味品,中间空档最高处与人肩膀齐高处有一横竿,卖馄饨人用肩一扛,如同挑担行走,十分方便。

26 卖茶叶蛋

茶鸡蛋皆为卤煮,即把鸡蛋煮熟后,立刻放入冷水中,再捞出磕碎蛋皮,放入桂皮、酱油卤汁中煮进滋味,然后出售,故名“五香茶鸡蛋”。很多茶鸡蛋,虽有“茶”名,但已不加茶叶,“茶”似乎只形容鸡蛋皮的颜色了。茶鸡蛋以吃热的为味美。

27 卖烤山芋

天津人最爱吃烤山芋。在天津卖烤山芋的大多为周边农村人,他们找个大汽油空筒,内膛糊上黄胶泥,制成炉子,上面留个小炉口,用铅丝弯成勾,勾上山芋,挂在炉口上烤。烤熟后,皮变软,内心由白变成金黄色,又香又糯,揭开皮咬一口,甜滋滋、香喷喷,滋味妙不可言。

28 卖熟梨糕

卖熟梨糕的,用木制小笼屉,小屉用铁皮打眼。将小屉放在开水锅上,把蒸熟的大米粉放入屉内,一屉可蒸糕一块。蒸糕内放各种馅,豆沙、红果、枣泥等。无须吆喝,隐在木屉顶部的气孔,当底锅达到摄氏百度以上时,热气一顶,便发出汽笛声。人们听到声音,就出来买两块。

29 糖炒栗子

每当秋季来临,天津街头都会出现一些炒栗子的摊贩。门口支起一口大铁锅,炉边竖起铁皮卷的圆圆的烟筒。特别是当华灯初上时,每口大锅都生火炒栗,炉火熊熊燃烧,糖沙哗哗作响,栗爆噼里啪啦!微风吹来,满街飘香,这成为老天津卫一道热闹的时令风景线。

30 卖豌豆糕

豌豆蒸或煮熟很沙,可搓成泥,就是豌豆糕,是儿童常吃的小食品。扣豌豆糕要有木模子。模子刻在一块长条木板上,一块木板往往刻四五个模子,图案有方有圆,花纹有花果鱼鸟等。制豌豆糕时,先在模子内撒上白糖,然后把豌豆泥抹进、按平即可。

31 码头小摊

京杭大运河为历代槽运的要道,为了南来北往的人的需要,一些小贩就把食品带至运河岸边售卖。食品种类繁多,诸如面茶、豆浆、粟米粥、贴饽悖熬小鱼、包子、馒头以及汽水、酸梅汤、大碗茶等。这种现象很普遍。码头小摊顾客多为船工、农民、工人、平民百姓。

32 酱园

旧时天津酱园很多,因为不论开饭馆或家庭过日子,餐桌上必不可少“酱”。专门以酱制品为主要经营商品的酱园便应运而生。酱园自制各种品味的酱菜,像辣萝卜条、酸黄瓜、地葫芦、雪里红、酱豆腐、臭豆腐、冬菜等,北方夏天干热,一碟可口的酱菜能让“苦夏”者胃口顿开。

33 茶馆

凡是茶馆都讲茶文化,室内装饰典雅,挂上名人字画赏心悦目。最常见的书法内容为“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一碗清茶聚知音,半生知己有几人”。入茶馆多为经济条件好的茶客,而普通大众,渴了就在马路边上喝两碗大碗茶,既省钱又解渴。

34 雨来散茶馆

“雨来散”,其实就是路边露天的野茶摊。夏日炎炎、暑热难耐,大道旁,柳荫下,一张小桌、数条长凳,支一块白布遮阳,可口的大碗茶不凉不热,虽是普通茶末儿,但茉莉花香一样泌人心腑。

35 卖大碗儿茶

卖茶的一般为中年人或妇人,在街边楼下摆个茶摊儿,赚份菜钱。一张小桌子,几个板凳,数只粗瓷大碗,一把红泥大壶,外面包上棉布套,以便保暖。壶里的茶大都是廉价茶或茶梗、茶叶末儿之类。在天津,大碗儿茶又消暑又解渴,可以说是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

36 卖糖堆儿

天津人叫它糖堆儿,其实就是冰糖葫芦。小孩儿喜欢山药、苹果、橘子等鲜果制作的糖堆儿。还有更精致的,就是山里红中腰用刀割一个口,掏出核儿,然后填上豆馅儿。数九寒冬里,糖堆儿经风一吹,晶莹发亮,咬一下,咯吱作响,那透人肺腑的酸酣味别提有多好吃呢。

37 卖大挂红果

红果,也叫山楂、山里红。天津地区以蓟县邦均一带产量大、质量优。从中秋起,红果即大量上市,由于味美价廉,过去摆小糖摊的都卖大红果。走街串巷的,则把红果用细线穿起来论串卖,一串也就是一挂,周长有一米,小孩儿买了先挂在脖子上玩,玩腻了才吃。

38 吹糖人、做棉花糖

吹糖人的糖稀是以麦芽和黏米熬成的,师傅用一个小竹筒挑一圈糖稀,可以吹出苹果、西瓜、桃子、葫芦、小鸟等,有的用模子扣上再吹,吹出各种样子再加颜色。棉花糖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小贩特制一个铁筒,靠旋转将糖熔化,化成棉花状,然后用一木棍插上。

39 卖爆米花

孩子们喜欢爆米花,不仅垂涎它的香甜,更享受制作过程:火红炉火,滚动的炉膛,小贩一手拉风箱,一手滚动炉子。孩子们围观,当最后“嘭”的一声爆响时,孩子们用手堵上耳朵,就像过年的炮声,过后孩子们拍手称快,随着一阵白烟,整个巷子四溢飘香。

40 卖药糖

药糖是旧时京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小吃。所谓的药糖其实就是在熬到一定程度的砂糖里边加入不同种类的药材的碎末儿,待糖浆熬好后,将其倒在石板上晾凉,再用刀切成小方块儿,包在花花绿绿色彩鲜艳的玻璃纸里。在旧时天津,卖药糖的小贩生意十分红火。

41 卖崩豆

崩豆是天津方言词,北京叫铁蚕豆。卖甜咸崩豆的,围着大白围裙,前胸缝满口袋,装着各种各味儿的崩豆或钱币。崩豆的原料是蚕豆,“蚕”不是形容果实,而是形容结豆的豆荚。蚕豆原产非洲和亚洲中部,西汉时传入中国,也叫罗汉豆。

42 卖糖豆

糖豆包括各种糖块,还有花生、白瓜子儿、黑瓜子儿、葵花子儿、兰花豆等。卖糖豆的挑着担子,放一木盘,用玻璃分格罩上,上面有盖,各种糖块分放在玻璃格中。这一行当比起走街串巷用“捅彩”“转彩”“用废铁废瓶子换糖”的小贩规矩多了,但这些行业都已经消失了。

43 煮熟秋梨

鸭梨果肉细嫩多汁,秋热后生食甚甜美。入冬后,吃梨多感生冷,传统医学又以煮熟梨有清脆抑火之功效,所以,天津小贩,尤其糖摊,多兼卖煮熟的梨。熟梨多煮酸梨,天津则在冬季煮鸭梨,受买主欢迎。因冬季天寒,熟梨既甜又热,风味独特。

44 卖刨冰

刨冰用的是人造冰,制成书本大小的冰砖,放在手摇刨冰机上,用手摇,冰在有带刀片的漏眼铁板上一转,如刨刀刨一样,冰屑就刷刷地落在下面的盘子里,形成小山形状。然后将提前配制好的液体汁,有山楂的、菠萝的、小豆的、酸梅的......往刨冰上浇一勺,一毛钱一盘。

45 卖西瓜

西瓜的品种很多,瓜熟季节农民或小贩挑担或摆摊吆喝着:“快买大西瓜来!”摆摊的卖瓜人手持一把长形切刀,一把扇子,赶苍蝇,即开卖,可论斤卖也可论个儿卖,还可切成块另卖。还有一种淳朴的风气,如果路人路过瓜地,渴了,看瓜人热情地请路人吃西瓜不收分文。

46 卖香瓜

旧时京津两地管甜瓜叫香瓜。每到初秋,甜瓜成熟,老乡挑着瓜进城,在行人多处选一楼底下乘凉的地方,撂下挑子,手持破旧扇子,一面乘凉一面吆喝。卖香瓜论个儿不论斤,主顾挑好了以后,小贩先用水洗净,然后用磨薄了的制钱当刀划开看瓤儿,生了管换。

47 卖柿子

秋末冬初,正是柿子上市时分。生柿子有涩味不好吃,只能经过农家漤后才能吃。漤的意思是生柿子在热水里或石灰水里泡几天,除去涩味。柿子除鲜吃还可以脱水后做成柿饼,到了春节柿饼颇受欢迎。农民很聪明,一时卖不出去冬天放成冻柿子,吃起来又凉又甜。

48 卖砂锅

自古至今锅的种类很多,但年代最久的乃属砂锅。老天津卫经常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砂锅的小贩。砂锅的种类很多,最大的用途就是做饭。砂锅还有一种用途——熬药。天津卫称之“药罐子”。砂锅熬出的中药不变质,没有副作用。老百姓还迷信,吃完的药碴倒在马路上让路人脚踩,传说这样做可得华佗的仙气。

49 卖甜棒

甜棒,就是甘蔗。过去天津老城西北角的人常说:“七月十五,过河买甘蔗。”这种“甘蔗”就是指的甜棒。当年,过农历七月十五以后,很多城里人过南运河,到赵家场一带去买“甘蔗”。平日,则有农民或小贩将甜棒运到城内,走街串巷,选好地点出售。

50 卖冰核儿

天津人在暑热季节,降温用天然冰是一途。天然冰也不一样,有河冰、坑冰之分。卖冰核儿的多是挎篮子的小孩,冰核儿是河冰的零头剩角儿。小孩挎着篮子走街串巷,冰虽然用稻草窝着,可越走越化,那种晶莹透亮的,就叫冰核儿。

51 卖鱼

天津是水乡,有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海河,还有团泊洼、贾口洼、卫南洼,有水就有鱼。天津人自古以来爱吃鱼,因此卖鱼的特别多。小贩多为郊区农民,除了种地并以捕鱼卖鱼赚点辛苦钱。大清早卖鱼的特别多,鱼又便宜又新鲜,不一会儿便全卖光了。

52 卖萝卜青果

卖萝卜,分担挑卖与挎提盒卖两种。为了卖萝卜,小贩往往把紫心萝卜雕成菊花瓣摆着,下面插一根筷子,挺立在青萝卜中非常好看。很多卖青萝卜的,兼卖青果。青果,学名橄榄。青萝卜前面,是一堆青果,还摆上几只红辣椒,有红有绿,鲜明好看。

53 卖活螃蟹

天津人吃的河蟹,学名称“中华绒螯蟹”。河蟹产籽于成水,而成长于淡水。天津地近海,过去水田又多,所以“稻地螃蟹”很有名,其中以小站及胜芳所产尤佳。胜芳螃蟹个儿小体厚,肥美异常,买螃蟹的小贩多用它作标榜。小贩卖螃蟹,团脐比长脐贵。

54 卖野鸭

早年在天津,野鸭是“冬三珍”之一,有绿翅鸭、绿头鸭、孤丁等。天津冬季销售的野鸭,实指绿翅鸭。绿翅鸭个头小,两翅闪射着绿色光彩。天津菜特色不止是“河海两鲜”,还讲究应时到节吃“时鲜”,如春吃“嫩拌香椿”,冬吃“卤煮野鸭”便是。

55 卖鸡鸭

多由天津四郊农民将自家养的鸡鸭,放在竹子编的大眼鸡筐,用肩挑或用毛驴驮着进城。多数转为批发给小贩,小贩再到菜市场零售。养鸡、售鸡、吃鸡都有学问。按经济价值,鸡可分为肉用、蛋用、药用兼用观赏、斗鸡等七种类型;吃鸡也有烧鸡、扒鸡、炖鸡、鸡杂等。

56 卖小鸡

从前,卖小鸡的担着两个稻草编的矮圆笼,一前一后走着吆喝。现在则把一个稻草圆笼驮在自行车后架上。圆笼里唧唧喳喳,挤满了毛茸茸、浑圆的小鸡。现在城市人买小鸡,多是为了好玩,人们把它放入硬纸鞋盒里,每天喂点小米,剁点绿萝卜缨子就能生长了。

57 货郎担

货郎,主要就是指卖针头线脑等家庭生活必需品。货郎走街串巷不靠吆喝,而用拨浪鼓,妇女们听到声音纷纷出门购所需物品。货郎不只是出售针头线脑,凡是家庭妇女的日用品几乎都有:胭脂花粉、袜子毛巾、零头布料、木梳、镜子、围裙、顶针、鞋拨子等,应有尽有。

58 卖日用百货

挑担卖日用杂货的旧称杂货担子。他们肩扛货架走街串巷,吆喝叫卖。杂货担子一般出售轻型日用杂品,包括鸡毛掸子、衣架勾、饭勺、葫芦瓢、竹篦子等。小贩流动性强,经营灵活,所售物品价格便宜,又送货上门,十分方便,很受家庭主妇们的欢迎。

59 卖拢梳蓖子

卖拢梳蓖子的,没有天津当地人。拢子原名称梳子,跟现代差不多,只是齿少一些罢了。好拢子必须不断齿,小贩就标榜这一点。卖蓖子小贩虽然走街串巷摆小摊但不吆喝,只是反复念叨“刮子刮子”。蓖子与拢子的功能不一样,拢子梳头,蓖子则刮头皮去痒。

60 卖袜楦

以前的人穿布袜子,即把布裁成所需要的袜形大小,然后密纳袜底,再缝缀在袜筒下。缝制布袜成型,要有“模子”,这种 “模子”就叫袜楦。袜楦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袜楦正式商店不卖,只有走街串巷的少数小贩卖。后来随着编织袜越来越多,这一行业就消失了。

61 卖针

卖针的很简单,只需要在制针的厂家买几百根针,带一块木板,裹上一个小蓝布包就可以走街串巷了。找个人多之处,蹲下来,一面吆喝,一面介绍针纳鞋底的针,宣传钢口如何好,一面亮出一块木板把各种针啄在上面显示针的锋利,很受家庭妇女的欢迎。

62 梳头油、粘刨花

那时没有“发乳”或“摩丝”一类现代化妆品,老太太小媳妇梳头时就抹油,显得青丝乌黑光亮。至于粘刨花,很少有人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其实就是榆木的刨花,妇女把它放在小盆里加水就能使用了,作用与梳头油相同,不过价钱较便宜、黏性较大。

63 卖大挂洋线

中国很早就能纺纱了,无论结扎、捕鱼,都离不开用纱捻成的线。货郎鼓一响,妇女就围观买线。吆喊“大挂洋线”,是表明自己的线细密,货真价实。妇女拆洗被褥、缝被子时,喜用较长而坚韧细密的棉线,这样,“大挂洋线”就成了首选。

64 卖估衣

天津有条估衣街,一些人新衣服买不起就得买旧衣服,因此卖估衣这一行应运而生。卖估衣的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商店卖,这种比较正规;另一种就是当街设地摊,买卖双方也可以砍价。

65 卖布

天津卫卖布的除布店摆摊外,就是走街串巷的小贩。这种小贩卖的多为布头,所以也称他们为卖布头的,货源均是布店出售后所剩下的布头、处理品,也有印染厂织整匹布时为染色均匀做试验的引首布头,也有的卖正品布,价格虽贵,赶上喜欢的买主,送货上门也受欢迎。

66 卖鹅翎扇

鹅翎扇是用鹅或鸭的翅膀及尾巴上长而坚挺的羽毛,编排和扎制在一起的扇子,也叫羽扇。民间以禽类的羽毛,以竹或木板固定钉紧,利用羽毛特有图案制成圆形手摇扇,十分实用而且非常美观。出售者每逢夏日就忙起来,用竹竿搭成架子,挂满各色鹅翎扇,走街串巷。

67 卖帽子

当时卖帽子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鞋帽店,例如著名的“同升和鞋帽庄”,而大部分是小贩在集市贸易上摆摊卖。摊位卖的货较便宜。帽子分大小号,备一木框镜子,买者戴上对着镜子一看,满意便成交了。

68 卖鸡毛掸子

鸡毛掸子上面一半是用线扎紧鸡毛,一圈圈捆在藤条上,然后再用浓胶封牢,下端为一根细藤条,便于手握住掸灰尘。做鸡毛掸子的人,也需要技艺,好的鸡毛掸子,一用就是十几年,从不掉毛。买鸡毛掸子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商店购买,二是在走街串巷的小贩手中购买。

69 卖花样子

卖绣花鞋的花样子有当地人,但更多的是来自南方扬州一带。街头卖的花样子多用白纸剪成,有“喜鹊登梅”“吉庆有余”“彩凤双飞”“金玉满堂”“四季百花”“万事如意”“福寿三多”等。这些花样图案饱满,线条秀美,形象清秀,深受妇女的欢迎。

70 卖盖帘板

盖帘板是一年四季常用的器物,家家户户离不开它。包饺子时,就少不了盖帘板。卖盖帘板多是天津市附近农村的。盖帘板优点明显,秫秸表皮光滑紧密,又能适当吸水,所以不粘面皮,比木三层板的簸箕性能好多了。

71 卖草鞋

在旧时,老天津卫每逢天快冷时,出现卖草鞋的,挑着担子挂上几十双或上百双走街串巷卖草鞋。卖草鞋的大多是农村人,因为草鞋便宜,穷人为了省钱才买草鞋。草鞋原料取之于稻草,经过加工梳理,先编成细草绳然后按大人孩子脚形编织成草鞋。

72 卖炕席

过去很多天津人住的是土房,睡的是土炕。土炕上面要铺席。这种席就是炕席,用苇篾或高粱秆的皮劈成的篾手工编织而成。天津卖的炕席,指的是秫秸蔑编成的席。卖坑席的农民,推着小车把炕席卷成圆筒拉到城市里,走街串巷出售。

73 卖麻杆

从前,做饭、取暖,最经济、用的最多的是点煤球炉子,点煤球炉子时要用木柴等引火物。引火物是木炭,比较便宜的是麻秆和苇子。麻秆与苇子比,同样易燃但要耐燃一些。卖麻秆的小贩多是农民,有的拉车,有的挑着担子,两头各有捆好的麻秆若干捆,沿街叫卖。

74 扇子店

扇子在历史上应用广泛。旧时,卖扇子的商家很多。讲究的有扇子专卖店和灯扇店,也有文房四宝南货店代售,更有小摊小贩卖质量较差的便宜的扇子。如今,随着空调、电扇的普及,扇子逐渐被人们冷落。

75 卖木炭

卖木炭的每逢冬季在京津两地挑着两个大眼的扁筐,一前一后,装满木炭,沿街摇着大鼓,一面吃喝着。木炭当时有两种用途:一是火锅,二是取暖。木炭在煤厂也卖,但大多数为走街串巷,送货上门。

76 卖火柴的

20世纪40年代,天津大街小巷杂货铺开始卖火柴。当时在天津大街小巷特别是在集市上、码头边、庙会中,总见到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男孩用宽布带子拴住一个木托盘,带子套在脖子上,木托盘放在胸前,木盘上放了几十盒火柴,在人群中叫卖:“卖洋火嘞!卖洋火嘞!”

77 卖灰纸、麻秆香

灰纸,是用捡来的废纸铺陈再生的粗纸。这种纸呈灰色,用作最低级的“手纸”。麻秆香,当然离不开麻秆,把它蘸上烧香用剩的香头儿,加入稻壳,用水和成香面子泥。晾干后,论把儿出售。夏天夜晚使,屋里不开灯,敞开门,用麻秆香的烟熏跑蚊子。

78 打煤油

“打”就是“买”的意思。点煤油灯要用煤油,中国旧有桐油铺,很多兼营卖煤油的生意。此外,便有许多小贩,挑着煤油桶,带着提子,走街串巷出卖煤油。因为送货上门,售货时间选在黄昏前,又是零售,很多家庭妇女就近在家门口提着煤油瓶子“打煤油”。

79 卖耳挖勺

卖耳挖勺的均为小生意,老天津卫常常看见一些老头儿手中抱小木板或小细柴禾把儿,上面插着一排排的挖耳勺,耳勺有长有短,多为竹子或木头制成,也有用牛角制作的。还有用鸡毛扎制圆球形的小绒毛球,耳朵痒了可以塞进耳朵眼转一转。

80 大老俄卖胰子

当年小白楼一带,住着许多俄国人。一些人有生意头脑,就到街头摆摊卖毯子或卖胰子。胰子在天津话里即肥皂。他们一边卖,一边用中国话喊:“卖胰子,卖胰子。”

81 卖耗子药

卖耗子药的手持一面白旗,上写着耗子药或消灭老鼠等,周围还画上老鼠吃粮食、咬坏衣物等图画。一年四季,走街串巷,嘴里用低音喊着“耗子药”,或再加一句“花钱不多、一死一窝”等。

82 卖蜡烛、蜡扦儿

旧时,卖蜡烛、蜡扦儿的,在老天津卫很多。蜡烛用处很广,如结婚、老人过寿用红蜡烛,办丧事则燃白蜡烛,还有更多的是用在庙宇供案上点燃蜡烛奉佛,家中佛龛或灶王爷也点燃蜡烛。蜡扦儿是插蜡烛的器物,多为锡制品,设计造型十分美观。

83 收废品

收废品是一种职业,一天到晚挨家挨户转悠是个苦差事,收来的废品,进行分类、打捆、码垛,都得下功夫,然后送到废品公司,从回收总站挣个差价。也有聪明人,也收旧瓷器,专挑住户有款的清代康熙、乾隆年代的青花或粉彩大瓶之类。

84 卖芭兰花儿

傍晚,胡同口传来一声“芭兰花儿戴呀”!女人们别管正在做饭,还是收拾屋子,纷纷出家门凑热闹看一眼。卖花人脖子上套一宽布带,带子两端系着一个长方形的扁扁的木盘。双手托着木盘,上面整齐摆放着一朵朵嫩白洁净的芭兰花、茉莉花和石榴花。

85 卖水缸

在20世纪,老天津卫市民中家家户户都有水缸,卖水缸的就应运而生了。卖缸的多为农村人,一是在集市设摊卖,一是在郊区搭建一个大院落卖,甚至小的缸放上几个推车卖。缸有大有小,有多种用途。

86 卖花盆儿

老天津卫人都知道,过去家家户户都喜欢在院子里或窗台、房顶上养点儿花花草草的,盆栽就成了天津人生活中的乐趣和点缀。卖花盆者多为农村人,多为自己烧盆自己卖,有时花盆也随鲜花一起卖。这种职业延续至今,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品种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

 

“新麦田”计划

激情斗士——史沫特莱(下)

美德少年身边榜样感动校园——谷金泽

美德少年感恩于心,回报以行——田恬

美德少年拾金不昧男子汉——辛胜君

美德少年路不拾遗好少年——孟建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