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时,每个人都有选择看哪个医生的权利,于是每次看医生,都得先做一道“选择题”。
但很多时候,医生并不能包管药到病除。从咳嗽到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看过一回医生以后,常常还有“续集”,于是就有了“复诊”的概念。
对于复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简单理解为:再去找之前的医生看。
有的人则会理解为:再去找别的医生看。
可能是受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有些人凡事追求“短平快”,看医生也不例外。但凡疗效不显著、不满意,就换医生,甚至换医院。
这样做,虽是想要疾病快些好,但步子却走了反方向。
医患同心,好过自己折腾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病靠学识、经验累积的同时,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为,即便是同样的疾病,都有个体差异。
在治疗中,医生要根据观察病人服药后反馈的情况,再进行调整用药。即使用药效果不理想,医生也会从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或去请教同行,又或者把你推荐给他更为认可的医生。
相比之下,这样比自己去盲目换医生要靠谱得多。
慢病就医,更需要医生“懂你”
而对于慢性疾病,频繁换医生的弊端更加突出,可以说是对自己病情不负责任的表现。
大多慢性病都是在长年累月中慢慢形成的,治疗起来,自然也不能吃几服药就马上见效。频繁更换医生,新医生一时难以全面掌握病人的基础情况、用药过程、病情进展等情况。
有人会抬杠说:病历上不是有写着吗?
但是,病历好比课堂笔记,有人写得详尽,有人写得简要,谁能更好地读懂这些笔记呢?自然是听了课亲自写下笔记的那个人。
再有就是,有些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有可能会反复,症状上的略微加重,有可能是病情正常的进展。而与此同时,可能还有一些病人难以察觉的向好的趋势。
所以,病人单凭自己的感觉“不见好”就撤退,重新开始新的求医旅程,这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当然,并没有哪条规定说,看医生必须“从一而终”。必要时换医生、换医院无可非议,但那些单凭自我感觉时时“打一枪换一炮”的人,该反省反省了。(编辑:李连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