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8月18日晚,巴黎。
某寓所内,一支蜡烛燃烧着,烛火被风吹得左右摇摆,即将燃尽。
一个中年男子孤零零地半躺在大床上,头发灰白、凌乱、脏兮兮的,眼神呆滞,胡子拉碴,鼻子下隐隐可见暗红血迹。
他靠在一堆枕头上,一睡平就大口喘气,双腿肿胀渗液,一处溃疡被纱布包扎着。
夜间11点半,男子去世,享年51岁。
他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笔耕不辍。
是什么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
五万杯浓咖啡,让大文豪才思敏捷, 也在催命?
有人说,巴尔扎克是喝咖啡过量,中毒身亡。事实果真如此吗?
巴尔扎克确实嗜浓咖啡如命。
他喝咖啡,既不加牛奶,也不加糖,足以让普通人苦得胃抽搐。
写作时,他一边挥洒手中的羽毛笔,一边端着苦咖啡大口灌入嘴中,脑海中立刻文思翻滚。
他曾自嘲道:“我将死于三万杯咖啡。”但据一位专家统计,他一生大约喝了五万杯浓咖啡!
在巴尔扎克所处的十九世纪,咖啡是深受欧洲人欢迎的饮品,那份恰如其分的苦、浓郁的香醇,使人心动神迷。
当时人们就发现,咖啡可以提神醒脑,提升大脑兴奋度,甚至激发创作灵感。这大概就是巴尔扎克心仪它的主要原因。
但咖啡的这种奇效,其实会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研究发现,人体在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后,大脑中会逐渐囤积一种被称为“腺苷”的代谢产物,让人产生疲劳感。
而咖啡中的主要成分咖啡因,会抢先于腺苷附着于它的感应受体上。大脑感受不到腺苷,故而“被蒙蔽”,进而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但随着咖啡因被人体代谢,腺苷再次被人脑捕捉到,人就会感到疲劳,而且是加倍的疲劳。
不过,说喝咖啡会让人更疲惫这话不假,但要说会导致中毒身亡,就是夸张了。
更可能是“间接杀手”
在巴尔扎克的病程中,咖啡扮演的可能是“间接杀手”的角色。
近年来,在心血管病学界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循环(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咖啡应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具有“非线性的相关性”,通俗说,就是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咖啡因这种物质可以短暂导致血压和心率升高,对原本就有心脏疾病,或者血压高、心律不齐的病人非常不利。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年的咖啡和现在的不太一样。
咖啡中原本含有“咖啡醇”,这种物质可有效刺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升高。
咖啡醇存在于咖啡的油质部分,当用滤纸冲泡咖啡的时候,咖啡醇会被留在滤纸上。高胆固醇者和想要避免高胆固醇的人,喝过滤后的咖啡是更好的选择。
可惜,在巴尔扎克的时代,人们还没发现胆固醇,不会想到要过滤它们,更没有相应的技术。
从传世照片来看,巴尔扎克是一位胖子,又常年伏案写作,缺乏锻炼,他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本来就较高。
这样的人还经常喝咖啡,估计他健康的恶化与英年早逝,终究与咖啡脱不了关系。
直接死因:心力衰竭、下肢感染
从临床症状看,巴尔扎克主要死于心力衰竭和下肢感染引起的全身循环衰竭。
他全身浮肿,尤其以下肢明显,同时合并呼吸困难、气喘吁吁、不能平卧,这应该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所致。
血液滞留在肺部,无法排出,引起气促;心脏也不能将积累在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收,导致体液过多的潴留。
体液潴留,则皮肤会被水分撑得鼓鼓胀胀的,薄如蝉翼,触之即破。而多余的体液又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
当巴尔扎克不慎弄破了下肢皮肤,导致细菌入侵,局部感染便犹如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感染又反过来加重心衰,形成恶性循环。
那时还没有发明杀灭细菌的抗生素,于是,本就奄奄一息的文豪在细菌扩散全身的败血症折磨下,滑向了死神怀抱。 (编辑:谢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