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家艾、艾蒿
观赏指数:★★★
食用指数:★★★★
药用指数:★★★★★
艾灸疗病,悬艾驱蚊
艾,这种乡间路边不起眼的小草,老百姓都懂它的好:春日采摘嫩芽做小吃、入菜,夏秋连根采收晒干,随时煲汤,唇齿留香。
人们的喜“艾”情结始于何时?大概就是《诗经》道出“彼采艾兮”之时吧,至今三千年有余的岁月了。
善于就地取材的医家们,自然不会错过这种随手可得的原材。
艾草味苦气温,有温经、祛湿、散寒之效,有“医草”之称。
两千多年前,儒学家孟子探讨政事时,就曾道出“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虽只是借以打个比方,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陈艾之爱。
晋代女医家鲍姑的出现,使艾灸疗法趋于成熟并广受认可。直至今天,艾灸疗法依然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疗法。
用于灸疗的艾,多制成艾条:取艾叶,干燥后经反复捣杵、捶打、过筛、除杂等环节得到软细如棉的艾绒,再卷成圆条状,治病时点燃,用于熏、烫穴道。这里头,细微之处见功夫。
艾草还有祛病辟邪、招百福的寓意。
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逢端午,人们将艾草、菖蒲用红纸卷起绑成一束,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求消灾、解难。
不论能否辟邪招福,艾草特殊的香气能驱瘴气、驱蚊虫却是不假。
粗生粗养,年年收成
艾草容易成活,对气候、土壤都不挑。
家庭种养,可以购买小苗,或从成株艾草分出根茎细株,也可以从野外挖取。
艾草根系分节众多,埋土宜深一些,所以应选择较深的花盆,且底下应有疏水孔。
艾草香味郁烈,不宜置于起居室内,兼其本身喜阳,所以宜植于庭院、阳台,或采光较好且空气流通的厅室,土面干燥时浇水即可。
艾草秋冬季枯萎(炎热地区可常绿),春季再生,一年种下,年年收成。若要采嫩叶,宜在清明前后,若要采全草,宜在端午前后。
【药用说】
《药典》(2015年版)载艾叶“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
推荐单方:
风寒初起,或阳虚体质者(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出现痛经或日常调养:取陈艾叶多少不拘、生姜片若干煮水,放温(不兑凉水)泡脚。
【入药膳】
艾草有独特的清香,全株均能入药膳。
新鲜的艾草嫩叶,可作为菜蔬食用,与蛋、肉等食材同烹。艾草剁碎、磨汁,或煮绵软后取出掺入糯米粉,做成青团、艾糍等传统点心。鲜或干的艾草、艾根还能煮茶炖汤。
药膳推荐:母鸡艾根汤
老母鸡1只(大约1500克为宜),洗净,切大块备用(若嫌膻,可焯一下)。生姜10克,连皮洗净,拍扁。鲜艾根150克或干艾根70克(洗净粘泥土)。以上全部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猛火烧开5分钟后,小火炖煮1.5~2小时,放盐调味,可供一家老少食用。
可祛风暖胃、清热解毒,还可调经、止血。
注意:凡药界有偏性,艾草虽好,多用不妥。外用泡脚、入膳食用,应注意用量和频率,每周不宜超过3次。(编辑:李连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