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李莹(北京协和医院角膜、屈光手术专业组组长,准分子近视手术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全国角膜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眼科医师分会角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蔡瑞芳如今,只要谈及近视手术的安全性,6年前的“封刀事件”肯定会被旧事重提——
2012年,台湾媒体报道称,眼科医生蔡瑞芳宣布,不再做近视手术。因为他发现,一些近视者接受手术10多年后视力下降。
这位蔡医生被誉为“台湾激光手术之父”。1993年,他在台湾地区率先引入了准分子激光LASIK手术(以下简称LASIK手术)。一般人都会觉得,最早施行手术的专家,经验最丰富,最有发言权。
为此,该报道一出,台湾地区的近视手术量骤然下降。至今,很多想做近视手术的人,仍为之却步。
但这一事件,不乏媒体的过度渲染。
北京协和医院李莹教授,与蔡瑞芳教授相识,她了解内情。
在她看来,因蔡教授言论而引起的担忧,有些过虑了。
封刀,有私人原因
李莹教授指出,蔡教授暂停做近视手术,直接原因更可能是,他所在医院的近视手术设备较为陈旧,又无力购买成百上千万的新设备。
要知道,设备的精准度,对手术效果有很大影响。故此,蔡教授不再施行近视手术。
实际上,蔡教授也并没有专门找媒体宣布“封刀”,只不过无意中跟一位记者说起此事,不料却被刊登上报纸。
后来,蔡瑞芳教授还特地向台湾眼科医学会道歉,同时向媒体强调:“到现在为止,它(指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的安全性依然没有问题。”
当年的难题,在一步步克服
不过,这还未能让人完全放心。
因为,蔡瑞芳教授确实跟媒体说过,有病人做完LASIK手术多年后出事了:
“有些患者矫正后十几年都没有问题,但最近视力却在回退且没有好转迹象。我发现这些病人,都是有长期慢性炎症的……发炎物质,可能会沉积在角膜瓣上。”
“一个病人,在低身俯抱时被自己的宠物狗撞到了眼睛,角膜瓣部分裂开并移位,当时视力就模糊了。”
在日本、美国,也有类似的声音。
对此,李莹教授也承认,过去LASIK手术用刀切削角膜,出现了一些问题,“刀没有飞秒安全,这也是越来越多人接受飞秒的一个理由”。
这话怎么说?
进行LASIK手术,在用激光切削角膜前,得先用角膜刀,在角膜表层,切开并掀起一块薄薄的角膜组织,称之为“制角膜瓣”。
而角膜刀的材质、性能、刀片的切割轨迹等,经历过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早期技术未成熟,偶有卡刀、切偏、切碎等现象,导致个别并发症,影响术后视力。
此外,LASIK术后,角膜瓣虽然覆盖在角膜组织上方,可内部并不相连。所以,如果术后眼部遭到剧烈撞击,角膜瓣存在移位的可能性。
但李莹教授认为,现在做LASIK手术,已经无须太担心,“随着科技的进步,肯定越发展到现在的,越安全。”
像飞秒LASIK手术,无须用刀,而是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还有更新的全飞秒、全准分子激光手术,不仅不用刀,甚至不需要制角膜瓣,也就不存在过去的问题。
如今的领先技术,未来会出问题吗
可还有人疑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LASIK手术也被视为“最先进的近视手术”,结果十几年后,就被发现存在局限了。怎么保证如今最先进的全飞秒、全准分子激光,以后不会有新的问题?
确实,没有一种手术方法,能够保证百分之百成功,不发生任何并发症。
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在不断进步。一代代的新术式,其矫正视力的精准度、可预测性都在提高,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在减轻、发生比例在下降。
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最早的近视手术,叫“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又称RK)。顾名思义,就是用刀在角膜上,切出几条放射状的切口,像自行车车轮的条幅一样。
用这种方法,且不说并发症可能有多严重,甚至连最起码的,“切多少,能矫正多少度的近视”,术前都未必能准确预估。
而如今,在很多三甲眼科医院,近视术后能达到预期视力的近视者,基本有99 %以上。
又比如,最早的准分子激光 PRK 手术,术后疼痛较明显,恢复期较长,可能发生角膜混浊。而随后出现的准分子激光LASIK手术,已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不足。
可以这么说,做近视手术,必然要面临风险,须审慎抉择——毕竟,相形之下,戴框架眼镜没有角膜瓣移位等风险。
但近视手术的风险,已经越来越低,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可承受之内。(感谢北京协和医院通讯员傅谭娉对本文的帮助)(编辑:尚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