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主观阶层认同;消费;社会分层
消费分层的理论脉络
(一)社会分层与消费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多是从社会经济地位探讨,而从消费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李培林、张翼(2001)认为通过收入、职业分层具有一定局限,消费更能体现社会分化的真实状况。戴慧思(2003)也指出消费比收入更能反映个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结构状况。
(二)消费分层的关系路径
关于消费和社会分层的关系,目前有三种路径:1、群体中特定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是社会分层的后果。2、消费构建阶层,消费行为本身可以作为界定社会阶层的标准。3、消费和社会分层并无必然联系。
(三)研究问题
社会分层研究的创始者如马克思、韦伯等指出社会分层绝不仅是纯粹的客观现象,它与人们的主观意识有密切联系。所以本文从阶层认同的角度出发探究消费对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
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CGSS2003的数据,删除异常值和缺省值,最终样本量为3930。
(二)研究假设:消费假设
本文考察生活经历中的消费,包括耐用消费品数量、消费支出和消费品位等方面。建立假设:消费水平不同,个人的主观阶层认同也不同。具体如下:
假设1:消费支出越高,其主观认同阶层越高。
假设2:耐用消费品越多,主观认同阶层越高。
假设3:消费品位越高,主观认同阶层越高。
(三)变量的操作化
1、因变量
本文采用问卷中“您认为您家所属层次”作因变量,赋值为1—5分,得分越高,主观认同阶层越高。
2、自变量
(1)消费支出:居民月生活费。
(2)耐用消费品数量:将彩电、空调、摄像机、计算机、轿车、钢琴六种耐用消费品数量相加。
(3)消费品位:将J2量表与消费相关的选项2)、3)、5)、6)、7)、10)、13)重新赋值相加。
(4)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观阶层认同”作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因变量的消费因素作为自变量。为分析方便将因变量近似为定距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统计结果
影响主观阶层认同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
因变量:主观阶层认同
自变量标准回归系数消费
支出 0.044*(0.002)
耐用消费品的数量 0.139***(0.009)
消费品位 0.239***(0.004)
性别(男=1) 0.042**(0.028)
年龄 0.049**(0.001)
个人年收入 0.077***(0.001)
教育程度 0.063***(0.005)
就业状况(在就业=1) 0.057***(0.032)
是否参军(是=1) -0.017(0.053)
是否党员(是=1) 0.093***(0.037)
是否上山下乡(是=1) -0.035*(0.043)
决定性系数 0.205***
注:*p<0.05,**p<0.01,***p<0.001;括号里为标准误
结果显示,模型的总体检验显著(P<0.001)。从决定性系数R2=0.205可得,模型解释力良好。从显著性水平看,设定的大部分变量都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没有显著作用的只有“是否参军”。
(二)分析
上述结果充分证明研究假设,即消费支出越高,其主观认同阶层越高;耐用消费品的数量越多,主观认同阶层越高;消费品位越高,主观认同的阶层也越高。其中影响作用尤为明显的是消费品位和耐用消费品数量。
讨论与反思
(一)变量讨论
本文选取的因变量是主观阶层认同,而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则是客观指标,客观分层对主观认同的建构作用确实值得关注。
(二)再论消费与分层
在市场化日益发达的今天,Mike Savage(2000)认为,虽然并不否认消费自由和个体化观念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能极端化地认为个体已完全摆脱了阶层认同。阶层文化通过个体仍然以各种具体方式强有力地存在着。在布迪厄看来,消费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0(1):52-61.
[2]戴慧思.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7.
[3]Savage M. Class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J]. Open Univ Pr, 2000.
[4]Bourdieu P.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4, 1.
作者简介:
张媛媛(1992年—),女,汉族,河南洛阳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定量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