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制文萃报

“知识改变命运”在印度有多难

今年4月,反映教育公平问题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在中国收获如潮好评,但其在印度上映时却反响平平。毕竟,他们面对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现实中,究竟有多少印度人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呢?

凌晨4时起床“跨邦”上学

3月下旬是印度学生的“中考季”。在那之前,酷爱健身的阿迪娅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小区俱乐部。对于一名印度学生来说,为了至关重要的“中考”闭关几个月是必需的。当记者4月再见到阿迪娅时,她有些沮丧,虽然“中考”已结束,但她还要与十几万印度首都圈及其邻近邦考生重考数学科目。

3月28日开考当天,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主席收到数学考题遭泄露的举报邮件。尽管如此,那天的考试没有被取消或推迟。泄题风波遭曝光后,印度教育部门才决定4月底重考。

阿迪娅家境宽裕,按说没有必要“挤着进”印度大学,但她的父亲坚持要求她在印度式学业压力中长大,这样才能更有社会竞争力。在阿迪娅的同学中,有凌晨4时就从别的邦出发来上学的,因为“在他们家乡上学可能永远无法考上大学”。

知识改变命运的“标准模板”

在印度有一种说法,“考不上印度理工学院的才去考麻省理工学院”。在最近一次印度大学排名中,该学院各地分校占据前5名中的4位。考生一旦被该校最热门的专业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录取,那么从入学开始就被世界大IT公司盯上,毕业后的工资是普通院校毕业生的20倍多。不过,印度理工学院的招生比例只有2%。

在印度学生眼中,考上印度理工学院是一种近乎神话般的追求,为此而战的学生大多都被描绘成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咖啡喝到流鼻血的怪兽。在孟买大学就读商科的阿布尔对记者说:“我有高中同学因为备考这个学校而把眼睛累瞎了。”

在阿布尔看来,通过考试改变人生轨迹的印度人凤毛麟角。据统计,印度每年约有1700万人进入就业市场,但新增就业岗位只有550万个。阿布尔对记者说:“印度政府提供的工作岗位很少,公务员考试或许比印度理工学院的招生考试还难。”去年,媒体爆出印度某邦招聘机关杂务人员30名,主要工作就是沏茶倒水,但网上报名人数过万,其中不乏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毕业生。

除了政府机关,印度多数大型企事业单位也仍保有计划经济大锅饭的遗风,老员工占据多数重要岗位并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被清退,至今不少单位奉行“一人在岗、全家福利”的老政策,即所在单位人员的医疗、保险、养老均涵盖该人员家属及子女。

流动性差,上学开始就要“拼爹”

虽然“知识改变命运”并非不可能,但印度的阶层固化仍然严重,贫富差距明显,社会流动性也较差。

正在印度尼赫鲁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逸然告诉记者,印度人从上学开始就要“拼爹”。考察家长背景是好学校招生时的常规做法,比如要求父母是双职工、会说外语、有特长,甚至考察是否抽烟。

逸然说,通常情况下,贫困学生很难申请到好的私立学校。即使受政策照顾,这些好学校也会千方百计设门槛将这些学生排除在外。最终入学的孩子,会因出身不好在学校受到歧视。

找工作同样如此。《印度教徒报》称,如果你来自“正确”的阶层,那么总会有一份良好的工作正在等你;如果你来自更贫穷的背景,那么将大学学位变为好工作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在印度,最难突破的是伴随终生的种姓桎梏。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库纳尔·森撰文称,“表列种姓”的社会流动性极低,在父亲从事“最低等级”工作的儿子中,仅11%能从事“最高等级”的工作,即文员或者专业人士;而高种姓群体中的该比例高达25%。

“虽然印度社会的传统根基深厚,但现在正处于加速变革中。”印度新德里妇女儿童保障协会秘书长莫拉蒂对记者说,印度中产阶层正不断壮大,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必然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人。“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这些人的命运转变意义重大,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即将到来。”

□5月23日《环球时报》云天明

 

公安部将开展酒驾醉驾毒驾夜查统一行动

街头展出烟蒂呼吁民众勿乱扔

政经

主观歧视艾滋病人观念消除任重道远

“网络造节”层出不穷需理性对待别太上心

要杜绝“搜假引擎”不能只靠口诛笔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