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园林

由《园冶》到《园衍》

作者:成玉宁Cheng Yuning
From Yuan Ye to Yuan Yan—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oughts by Mr. Meng Zhaozhen

摘要:以计成《园冶》与孟兆祯《园衍》比较研究为背景,从景园观(调)、方法论(藉)、实践观(理)3个方面着手,论述孟兆祯先生对于中华风景园林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孟先生的风景园林思想讲科学、重技术、传文化并举,以“时空结合”为其设计思维依据,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归纳看来,孟兆祯先生对于中华景园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的贡献突出表现为:“源于传承,传创结合”“融入时空,突出发展”“因地制宜,人与天调”“园衍论理,重在实践”。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冶;园衍;景园观;方法论;实践观;传承与创新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1-0058-04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7-11-28

修回日期:2017-11-3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Yuan Ye written by Ji Cheng and Yuan Yan written by Meng Zhaozhen,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cept(coordinate), methodology (borrowing) and practice concept (theory), and it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Meng Zhaozhen's thoughts o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oughts of Mr.Meng talk about science, emphasize on technology and inherit culture simultaneousl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pace and time" for his design thinking, he inherit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lture effectively. In summary, it seems that Meng Zhaozhen'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clude: "Derived from inheritance, combined with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tegrated into time and space, highlighted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coordin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Yuan Yan, emphasized on practic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uan Ye ; Yuan Yan ;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cept; methodology; practice concep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冶者,销也、铄金也。仌之融如铄金然。故炉铸亦曰冶。易。野容诲淫。陆德明本作冶容。按野、冶皆蛊之叚借也。”“衍者,水朝宗于海皃也。铉无皃字。非。海之来。旁推曲畅。两厓渚涘之闲不辨牛马。故曰衍。引伸为凡有余之义。[1]”(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园冶”和“园衍”,仅一字之差,内涵却不尽相同。东汉大学问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对“冶”“衍”的含义做了精妙的解读,可见其联系与差别。“冶”的含义即冶金、冶炼、陶冶,园之冶者,有营造经营之意;“衍”则是指衍变、衍生、繁衍,园之衍者,即在传承“冶”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并加以发展。

1 从《园冶》到《园衍》的景园观1.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园观”

《园冶》的“兴造论”和“园说”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点,是一种审美标准,也是一种造园境界,表明园林虽然由人为营造而来,却如自然一般[2]。这是中国园林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在风景园林学术上的具体显现。孟先生传承了《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内核,用了一个“调”说明其要义,即“人与天调,天人共荣”[3]。“调”字凸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地、人三者之间,最具能动性、影响力最大的是人,必须重视人的社会生活和人居环境协调发展。

1.2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方法论”

《园冶》中说“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是方法论。“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衍》继承了计成提出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思想,认同借景随机的作用,并用“巧于因借彰地宜,景以境出住世仙”来概括中国园林。孟先生将“巧于因借”的方法论归纳为“藉”,“借”通假为“藉”,凭藉之意,即事物的存在依赖于其所处的环境之中,表明园林设计必须有根有据,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有源头。风景园林遵循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就是天道,天道即科学。工程技术是天道和人道的中介。孟先生在强调风景园林科学性的同时,又指出借景不仅借景物,而且借意象、借意义、借意境,具有多元、多意、丰富的内涵,孟先生视借景为中国风景园林艺术理法的第一要法。

1.3 “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的“实践观”

《园冶》中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第一个“真”是指自然现实存在、客观的真;“假”是像而不真,艺术提炼后的假;第二个“真”则超越了艺术形态,更加接近于自然之“道”的事物本真。孟兆祯先生在秉承了“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真与假、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即第一个“真”表明大自然是造园艺术创作的源泉;“假”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由人工兴造而成的,属于第二自然;第二个“真”是发展的、动态的,“有真斯有假,有真还为假”,深刻地阐释了“理”是处理协调复杂关系的要义,并以现代的技术手段,融合科学与艺术,创造宛若天成的景园环境。

从《园冶》到《园衍》,从景园观、方法论、实践观上来看,孟先生极好地传承了以《园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把当代科学技术融入其间,丰富并发展了中华传统景园文化的精神。

图1 孟氏“借景理法”(孟兆祯绘)2 孟兆祯先生的景园方法论2.1 “六法”结构

《园衍》提出以借景为核心的六边形结构(图1),依次还有明旨、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等环节,而这个六边形几乎涵盖了景园艺术的方方面面,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6个设计步骤以“明旨”为原始点,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象的设计过程。在思维模式上,“选址”和“布局”步骤是对场地形成的思考,在空间上体现“立意”内容;而“问名”则是对场地内涵的情感意境思考,以景物与文学回答“立意”内涵。“理微”是对个体景物的推敲、细节的调整。“余韵”则是整体效果的收拾补充。孟先生创造性地完善了中国风景园林的营造体系。

2.2 “明旨”

《园衍》明旨部分中详细说明了抓住造园主旨的重要性。明旨首先要明确兴造园林的目的,不断满足人对人居环境的自然环境在物质及精神两方面的综合需求。建园要在明确树立以总目的为宗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具体的园林设计活动。

2.3 “相地”

相地的含义包括择址和对用地基址的全面勘踏和构思。选址之工有事半功倍之效,明地之宜和不宜方能发挥地宜。相地构园关注场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讲求天时地利,重视自然资源的地带性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现状地形和植物种植,创造人工微地形的变化,改善宜人的小气候条件。因此,相地一是要有积累,二是要高度集中,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用地如在胸臆。

2.4 “问名”

问名是思度、揣摩景物的名称,对设计者是构想景物名称,对游览者是望文生义、见景生情、求名解景的过程。“名”引申为名目、名义,强调要师出有名,不仅是符号,更具艺术性,景名是通过人的思考和策划而得来的,有一些还要在实践中长期磨合,经过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形成理想而永恒的景名。“问名”在于托物言志、点明主题,突出人与天合和人的情趣,将地理景观文学艺术化的过程,其中夸张、比兴既是“寓教于景”和“诗礼教化”的需要,更是天然景物得以人格化的必然历程,往往要借助额题、匾额、楹联和摩崖石刻等多种方式来表达。

2.5 “布局”

布局是景区和景点在总体方面的组织与组合。景点因地宜而起,造园目的要付诸景点,而景点又要与用地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相邻而且联系性很强的便可组成景区。布局的主要理法是“大中见小”和“小中见大”,圆明园占地5200亩(约346.7hm2)是园林“大中见小”的体现,苏州“残粒园”占地仅140m 2,这是园林“小中见大”的展现。布局包括布置山水间架、园林建筑布置、园路和场地、植物种植和假山、小品等。

2.6 “理微”

理微是细部处理。园林要求宏观、微观并重,有些景要精微布置,耐人寻味,有建筑细部、独立的小品、建筑室内外装修,包含石雕、砖雕、木雕、贝雕等。理微抓住园林里微观的建筑细部处理,耐人寻味。因此园林设计不仅要宏观把握,还要有细部微观的处理。

2.7 “余韵”

余韵指风景园林名胜区或城市园林基本建成后衍展的余音,是借景的产物。造园家们从兴造园林开始到建成园林,借助一些自然有的物象,借其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故事或诗句等。例如杭州的灵隐胜境借助苏东坡诗句“春淙如壑雷”而建壑雷亭,借问名冷泉亭将“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的楹联流传下来。从古便留传下园林的韵致和气韵,供后人品味其中的韵味,并赋予其特殊的含义。

2.8 “借景”

借景即为“藉景”,有所凭藉地造景,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并且贯穿明旨、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六法”的始终。例如颐和园乃皇帝为太后“颐养冲和”之园、拙政园表白园主“拙者为之政”的心理、退思园必然是退而思过。孟先生强调园林借景要秉承“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传承中国文化;同时遵循“借景随机”的要理,随机抓住地宜中的因,觅因成果;除此以外还强调“体宜”的重要性,强调对环境的认识、评价和利用,要“逼其不宜,借其有宜”。因此“借景”是统帅园林全局的理法,是“六法” 的核心。

3 孟兆祯先生的景园实践观

园林学是科学的艺术,孟先生在实践中积极重视客观规律的分析,讲求特定主题和对象与环境的圆融,重视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与把握,以时空的结合为其设计思维的客观依据,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园林文化的精华。

3.1 讲科学

讲科学是讲求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客观规律。落于园林之中,是讲究与特定环境的圆融,尊重自然场地的规律。通过孟先生的实践,从相地到布局,《园衍》与《园冶》很相像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以深圳仙湖植物园为例,孟先生在相地、布局等方面处处体现科学之法。相地设计中,由于原址缺少水源和植被基础,孟先生便重新勘察、计算,改“仙湖”无湖之旧态为山环水抱之新状而造园,顺应自然,遵循山势,处理湖岛和微地形,因山构室,就水安桥。在布局上,采用哈钦松植物分类系统,根据地带性植物条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构成景区划分骨架,将不同种类植物的演替与客观自然山水相结合,以“仙湖”为中心,将植物专类园融入湖区周围,以环路有机联系山水、景园、建筑,布局空间。

孟先生不仅通过实践总结了科学的传统技法,更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当代技术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孟先生用一根绳便解决了石头如何取重心的问题,没有实践的积淀就总结不出特殊的工法。通过手绘特置用的石榫头,孟先生深刻剖析了古代园林特置石头结构,解释其稳定性特征,以保证石榫头周边稳接基座上的石榫眼的周边,使重力均匀、稳妥地传下去。《园衍》第九章置石与掇山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第十三章园林建筑技术之掇山技术中都描绘了安、连、接、斗、挎、悬、剑、卡、垂、挑、撑、券等掇合成山的各种要诀,将复杂的技艺描绘了下来,供学者研究和学习[4]。

3.2 重技术

孟先生的景园设计实践也是重技术的,强调要有足够的当代技术融入风景园林的营造之中。例如其假山的建造与我国传统假山做法技术不一样,传统的假山无法确定单一石块重心的位置,而孟先生在《园衍》的掇山设计实践中,外师造化,结合施工现场向掇山师傅学习掌握了假山设计的方法,摸索出用由烙铁烫制聚苯乙烯脂假山模型的制作工艺,形象逼真、质感同石,较之古代假山模型有了明显的发展并有所创新。《园衍》中系统地提出了置石的具体布置方法,包括特置、散置、与建筑结合的山水布置、山石几案、山石花台。同时提出掇山的布置方式,包括明旨造山,意在手先;统筹布局,山水相映成趣;因境选择山水组合单元,塑造山水性格;模山范水,出户方精;集字成章,掇石成山;远观有势,近观有质;以实创虚,以虚济实。

2013年北京花博会“盛世清音”的瀑布假山设计充分体现了“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的假山设计方法,孟先生认为要从胸中之山到眼中之山、从眼中之山到手中之山,唯有烫制石山才能完成设计任务。再由假山师傅根据模型空间结合实地,石材变模型空间为实际山水空间。为了追求尽可能逼真且重量轻便于搬运,采用了电烙铁烫聚苯乙烯酯,表面质硬如石。这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具有独创性的设计工艺。

3.3 传文化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色彩,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同时也受到古代自然美学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正是因为有以天人和谐的朴素哲学和自然美学的价值观的浸润。中国园林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和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传统园林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无论从园林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明旨、相地、立意、布局、理微到余韵,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在孟先生造园堆山之法中,“做假成真”超越了传统的“真”,也超越了传统做假成真的境界,不仅规模大、尺度大,而且技艺更科学,真正体现假山所蕴含着的“真实”,它不是一个模山范水的写法,而是集中、凝练和再现。孟兆祯先生用钢笔画的线条表现中国画的皴法,惟妙惟肖,现代手法与传统技艺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其堆山方法最系统的是堆山专篇。

除此以外,孟先生不同的实践成果都是与时代很好结合的案例,这是他的特色所在。传承文化是精神而不止于形式。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界就在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问题,一个是内核一个是表皮,而孟先生的思想中很巧妙地回避了这样的讨论,并认为体与用是合一的。

由此可见,优秀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文化如活水源头,文化的浸润使得传统风景园林文化博大精深,是当代风景园林理论及实践的沃土。

4 《园衍》的景园思想创新4.1 源于传承,传创结合

孟先生的风景园林思想核心在于创新,坚持将当代科学技术方法引入景园,从思想体系、方法、技术手段上对中国园林文化进行完整诠释,这更是对当代社会实践的积极响应。在孟先生的研究范畴中,都将创新运用于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景园设计中。在北京花博会“盛世清音”瀑布假山的设计中,传承之处在于从胸中之山到眼中之山,从眼中之山到手中之山,“土山戴石”之山的结构,不断深化、曲化山谷并回折山坡抱谷,将瀑布假山嵌入土山谷中;创新之处在于设计推敲运用烫制石山模型,再由假山师傅根据模型空间结合实地、石材变模型空间为实际山水空间。在河北邯郸赵苑公园照眉矶设计中,传承之处在于沿用了梳妆、照眉的主题,引水入园,结合城市中水,将西部作为全园水的源头,并借景古迹照眉池,引水向东,利用伸入水中的2块用地设照眉台与照眉矶;创新之处在于因地成景,茹古涵今的特色现代景观。“远观有势,近看有质”山石组合单元与整体比例协调、适中。

4.2 融入时空,突出发展

时空是时间和空间的融合,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园林作为物质的一种具象,它是时间顺序与空间延展巧妙结合的时空统一体。时空观是宇宙观,传统的中国古典造园学说中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为最理想的时空模式,追求无序中的有序。“无序”即道法自然之意趣,“有序”则来自于时空的规律性。孟先生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其内涵。以深圳市仙湖风景植物园设计为例,依据其所处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客观环境与时空背景,明确设计定位是一座具有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华南地方风格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生活内容需要的风景植物园。因此,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即以基址所处特定时空为其设计思维逻辑发展的客观依据,再深入理解时空背景所赋予场地文脉的特殊性,融合现代的施工技术手段,来传达古典造园核心的思想内涵。

4.3 因地制宜,人与天调

孟先生强调设计者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与天调”,即符合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调动人的创造性。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不仅仅是天人合一的“合”,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更多的是人与天调的“调”,即通过人为因素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北京汇佳学校中心山水花园设计中,校中心花园以水为主,山林屏扆西北而向东逶迤。不追求“逼真”而求索“融真”,以人融于自然,以诗情画意创造山水园林空间。托物言志,寓教于园,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效益,为现代校园创造生态良好、宜于现代校园生活和游息并将文化融为一体的山水中心花园。见工之笔在地形设计。山形水势,曲堤珠岛,所谓“岩峦洞穴之莫穷,间壑坡矶之俨是”。如是高低、阴阳、向背、干湿之生境皆有,多种微地形起伏创造了宜于多种植物生长发育之生境。

在孟先生的景园实践观中“人与天调”的思想得以充分的显现,不同尺度、不同场合、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孟先生的创作和理念中都得到了显现。

4.4 园衍论理,重在实践

孟先生的论理都应用于实践,而没有所谓超越于实践之上的纯理论,将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要素落实为设计的每一个程序,更重在归纳基于用实践总结出的造园理法。通过“明旨、立意、问名、相地、布局、理微和余韵”,生成“景旨、景意、景象、景趣、景衍、余音”,将现代科学及工程技术引入对传统技艺的解读,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认识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理论实践相结合。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检验,这一点是孟先生学术实践生涯的基本特征。孟先生秉持“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传统文化理念,结合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因时定制其宜,以时间促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共生长。

5 《园衍》的启发

《园衍》以孟兆桢先生的冶园实践为基础,结合其研究成果,累积而成。是对以《园冶》为代表的中华风景园林思想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统一、互相依赖。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如果唯有传承,就会失去时空的坐标。传承是确保优秀文明延续的基本法则,创新又是对于传统最好的演绎,传创的辩证统一是中国风景园林可持续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2] 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 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 郭湖生.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编辑/金花)

作者简介:

成玉宁

1962年生/男/江苏南京人/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为景园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园历史与理论、数字景观及其技术/本刊编委(南京 210096)

 

时宜得致 古式何裁——创新扎根于中国园林传统特色中

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

Marching Forward Bravely along the Extension Cord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在中国风景园林的延长线上砥砺前进

苏州园林品牌价值研究

挚谢厚爱 促奋新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