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经济导刊

社会责任:企业竞争力之锚

作者:文/牛禄青
中国企业正在进化到以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诉求为导向,以追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为特征的价值创造阶段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这四十年不平凡的历程,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创造了许多奇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目前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中国企业也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飞跃,正以产品生产为导向、追求市场份额、以价格和量取胜的阶段进化到以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诉求为导向,以追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为特征的价值创造阶段。

进入新时代,新的使命与定位将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带来新格局,而新时代中国社会所面对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更加强烈地呼唤中国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时代角色和责任担当。放眼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成为伟大公司的战略之锚,是企业构筑商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建设美好生活的崇高使命。

如何理解CSR

CSR全称是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即企业社会责任,所谓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

CSR概念在欧美早已提出多年,但CSR的话语与实践仍在经历一个相对复杂、广泛参与的过程,这包括国际发展结构、制定国际化准则,学界、智库进行各个方向、各个相关利益者的研究,企业不断地探路实践,以及政府对规则的制定和引导。

4月15日,“新时代 新责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社会责任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在论坛上表示,十九世纪形成的社会结构模式是通过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分别处理社会问题,这一模式在发展中逐渐显露出了缺陷。随着公共领域问题的复杂化,需要用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去处理。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上需要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但依然无法满足民众要求,也容易促成官僚主义,这种情况中外皆然。由非政府组织处理某些特定领域的公共问题,这种模式发展虽快,但力量薄弱、资源不足,在社会中所占比例很小。

吴敬琏认为,若想突破这个界限,让千千万万的商业性企业来做公益,力量就可扩大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成为二十世纪后期的潮流。

作为支撑的一个理论基础是“剩余风险”,这种理论认为承担企业最后风险的(合同外的风险)并不仅仅是企业所有者、股东,而是所有的员工、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因此,企业也并不只能向股东负责,也要向供应商、销售商甚至整个社会负责。

起初,这一理论并未受到学界和企业界的接纳,但是随着形势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认同这一理念,并尝试将其制度化,企业要按照规定定期发布它们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行为和结果。希望中国也有类似制度兴起,让商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更多帮助。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商业环境里,社会责任将成为重要的企业竞争力。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脱颖而出的企业依靠的可能不单单是某一项独创的专利或者某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更依靠企业对社会的担当,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作为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属性的企业组织,唯有追求社会利益和商业发展的双赢,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商业准则。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秦朔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三个阶段:1.0版本——企业与社会间有一种潜在的、默示的契约关系,企业的利润应视为企业有效使用社会资源、成功地向社会提供所需服务的结果;2.0版本——社会价值驱动型企业应运而生,即产生了一批因善而兴、向善而行的企业;3.0版本——通过企业家精神在社会公共空间创造社会价值,这是对未来的展望。秦朔引用了亚当·斯密在《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中欧校友总会常务理事、社会责任委员会联席主任、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从其公司践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分享了体会。他认为:“社会责任与生俱来,是企业存在的意义;社会责任创造社会资本,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的内涵随着企业发展和时代进步不断深化。”良好的公司治理、充分的组织保障以及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三个要素。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蔡舒恒作为教授代表在论坛上发布了《2017中欧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他表示,报告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大致包括社会责任管理、公司经营管理、产品质量与创新、员工责任、多元化与机会平等、环境责任、社会贡献与慈善等方面。特别强调的是,本报告应用了大数据研究方法与技术,通过数据获取、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等一系列大数据处理流程,形成现有指标。

国际CSR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源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企业的唯一任务就是在法律范围内,在经营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此一来,经济利润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是企业的天性,社会责任则不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数量与规模的不断扩大,“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和更多学者的研究范畴,也成为了许多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趋势一:CSR赋予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抵御风险的能力

报告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在全球范围内的破坏力史无前例,而那些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付出更多努力的企业,却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体现出了“反脆弱”的能力。

国际相关研究表明,在2008年—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那些拥有更高社会资本——即拥有更多CSR举措的公司,其股票回报率要比拥有较低社会资本的企业高出4%到7%。此外,CSR评分较高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利润、销售增长、员工生产力方面要比CSR评分较低的企业表现更好——这意味着企业应该建立自身的社会资本,以便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震荡时抵御风险。

趋势二:消费者对CSR行为和活动越发“挑剔”

在全球范围内,将CSR纳入企业日常活动中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些CSR活动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消费者反响和良好的产品评价,并且加强了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与此同时,企业在CSR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与形式也截然不同。

报告指出,相比直接资金资助的形式,非现金形式的CSR活动在消费者看来更为投入并且更富有感情——这也代表着,消费者很可能更倾向于公司以非现金的形式来进行CSR活动。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企业所宣称的CSR行为天生就具有一些怀疑的情绪。甚至不乏有消费者认为,CSR对于某些企业而言,只不过是“装装门面”的事情——这些所谓的CSR活动只不过是为了转移公众的注意力,粉饰或者掩盖企业存在的真正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应该使用更为经济、更为有效、更为人信赖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信息,以期获得消费者积极正面的回应。

趋势三:CSR对雇主与员工的影响日渐明晰

员工是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组织对待员工的方式、态度会深深地影响员工的心理感知,从而决定其态度及行为付出。报告援引两位学者的研究显示,许多员工相关的CSR提升主要发生在那些劳动力集中、竞争更为激烈、受制于更容易不满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业中。而CSR的提升能够增加员工的创造力,使自己与竞争对手与众不同,并且减少员工对公司负面形象的不满。

此外,国际研究还表明,将雇主和员工放在同一个矩阵中对于衡量企业相关CSR的一致性,以及对双方可能产生的效果而言非常重要。例如,一旦社会责任身份与社会责任行为之间产生不一致,便会在雇主与员工之间产生信任的缺失,甚至导致有害行为的发生。

中国CSR倡议与实践

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变革时代,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坚定展现大国的担当、风范和责任,越来越多地开始扮演倡议者、推动者和引领者的角色,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不断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社会责任实践领域,中国企业也在加快追赶国际潮流,积极响应“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被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为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之二,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须补齐的短板。

2017年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从政府到企业,这场自上而下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提出“引导企业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并特别指出,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

中央企业在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骨干和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予以明确。2017年,多家大型央企纷纷发布本企业有关扶贫的白皮书,梳理企业多年来的扶贫经验和典型案例。其他国企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也成为常态。更多企业认识到,扶贫工作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发展机会,将创造经济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以“授人以渔”的方式进行产业扶贫,最终实现多赢共享。报告指出,从行业来看,金融、地产和互联网等企业在扶贫工作中尤为积极。

人文财经观察家、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秦朔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教授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脱颖而出的企业依靠的可能不单单是某一项独创的专利或者某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更依靠企业对社会的担当,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目前,新发展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2017年的环境日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监管落实和社会响应在2017年得到全面加强,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已被提升至新的高度。4月16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

按照中央确定的任务,生态环境部将在未来三年打七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包括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并确保三年时间明显见效。到2020年,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整合了原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和其他六个部门的相关职责,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和标准,统一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监督管理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组织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等。

首任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介绍,从监管者角度,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把原来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统一起来,实现了“五个打通”:打通了地上和地下;打通了岸上和水里;打通了陆地和海洋;打通了城市和农村;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就是统一了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是最早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别方案的国家之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这里面,中国企业一直在行动,许多国企、民企和外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为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能源企业、家电企业、医药企业、建筑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节能环保企业、互联网企业等。

作为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发电装机与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越来越高。按照《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量有68%以上将来自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清洁低碳能源将成为我国能源供给增量的主体。此外,中国企业还为国际社会的环境保护增砖添瓦。截至2017年,中国风电出口累计已达340万千瓦,涉及34个国家,金风科技等风电企业在中国风电“走出去”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和贡献。

报告同时指出,近年来,中国企业特别是A股上市公司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渐成风气,报告内容与用途日趋多元化。据统计,2017年,沪深两市共有79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其2016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含可持续发展报告),较上年增长49家,同比增长约6.59%。

此外,投资界也正在积极推动以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社会正义、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的责任投资。互联网行业从商业竞争开始向公益领域延伸。中国企业越来越体会到,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成本或约束,更是一种孕育机会、促进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行为。

 

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无人经济 重构人类的生产与消费

网络搜索可预测房地产

赋予海外园区助中企 FDI 的新优势

直面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威胁

王一鸣:高质量发展对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