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瞭望东方周刊

用镜头记录千年瓷都的工匠精神

作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吴锺昊/江西南昌报道
“现在我们做的这些事不能赚钱,但3年后、10年后、50年后,再回头看现在做的事,一定会意义非凡”

在瓷都景德镇,姚飞、高岩和UCN纪录片工作室被很多人熟知。4年前离开繁华喧嚣的上海,他们一头扎进这里的作坊里弄,用手中的镜头为这座独一无二的手工艺之城记录正在消失的故事。

2014年,他们为景德镇申报世界手工艺创意之都制作宣传片,至今清楚地记着当时第一次看见陶瓷工匠的场景:跨进作坊大门,就看见匠人们坐在那里纹丝不动,画的画、刻的刻、分水的分水,各自施展“绝技”。

越深入这里的街巷里弄,他们就越对这座充满“细节”和人情味的城市着迷。街坊邻居在里弄认真做自己的事情,年迈的理发师傅坚持用老工具为老友们理发,制瓷作坊隐匿其中,整座城市都弥漫着匠人的气息。

“可是为什么以往外界看不到景德镇的这些‘细节’,而只能从网上看到一些冰冷的历史介绍?”拍完城市宣传片后,姚飞萌发了一个想法:用镜头记录下景德镇工匠的故事。高岩与他一拍即合,决定把团队从上海拉到景德镇。

他们在景德镇成立了公益性质的“UCN纪录片工作室”。接下来的4年里,他们接连拍摄了70多部关于景德镇的微纪录片,访问了百余名老工匠。他们的拍摄对象有制瓷界的“隐世高手”,也有即将消失行当里的老铁匠、老木匠。

为了增加真实感,他们不带三脚架,不带轨道,不带灯光,只用单反拍摄那些匠人。他们不单表现技艺,而是在每部片子里讲述一段情感故事。比如《没尾巴的牛》讲的是陶院学生创业的爱情故事。《从百万富翁到摆摊做釉壶》讲的是一个富翁破产后重拾手艺,重新找到自我价值的故事……

一部名叫《大瓷板》的微纪录片,一上线就获得了四五十万的点击量。影片中,十来个壮汉赤裸上身,喊着号子,抬着巨大的木杠将泥条擀平,用力拍打,整个过程充满力量,透出独有的美感。整片没有任何解说,用画面把工匠们的技艺、默契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短片被欧洲多所艺术院校用于教学。

4年里,通过一个个传奇的工匠故事,UCN获得了百万“粉丝”,还有些影视圈同行从全国各地慕名前往景德镇与他们交流学习。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这种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不知道我们靠什么赚钱。其实很简单,就是钱花完后就接拍一部商业片。”姚飞坦言,因为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景德镇的公益纪录片中,他的团队至今“很穷”。“2014年团队有12个人,现在剩下四五个人,因为一些年轻人还面临结婚买房的压力。”

但对于姚飞和高岩来说,景德镇是一个能够容得下任何梦想的地方。“活出自己是最大的梦想!”

他们正把自己的梦想和这座维系千年手工制瓷体系的城市连接在一起。

“他们就像景德镇的城市运营商,通过作品让全世界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重镇。”景德镇东郊学堂创始人黄薇说,几年前UCN为东郊学堂拍摄的水碓年糕微纪录片,让这一失落已久的古老传统被更多人所知晓。

近几年来,景德镇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违建被拆除,街道更加顺畅,兴起了像“陶溪川”这样现代而文艺的艺术街区,但一些破旧的背街里弄也正在加速消失。“一些被政府修复保留下来,还有一些难以避免地要被拆掉,但我们想尽可能为景德镇留下更多的城市记忆。”高岩说。

于是,他们又成立了一个新的民办非营利机构——昌南云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中心,用高清设备拍摄大量有关景德镇工业遗存、建筑遗存、老手艺、老工匠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素材,用数字化的方式储存在“云端”。

“现在我们做的这些事不能赚钱,但3年后、10年后、50年后,再回头看现在做的事,一定会意义非凡。”姚飞说。

 

别当“夜猫子”

异化的婚恋:替子女相亲

团队合作,智商比情商更重要?

左看右看,日企选择向中国“回归”

中国“千禧一代”让我着迷

骑行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