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瞭望东方周刊

异化的婚恋:替子女相亲

作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许晓青 任垚媞 黄扬/上海报道
“替子女相亲”是所有相亲类型中走向“异化”的一种,因为往往父辈们更看重“硬件”,而子女本人则倾向于根据情感的自觉进行“软件”的匹配

一位家长在相亲交友墙上张贴孩子的个人情况信息周末午后的北京,故宫西城墙外的中山公园,这里有个被一些老外称为“重新发现中国”的地方——数百名上了年纪的大妈、大爷在这里“练摊”。

他们不卖点心,也不卖小纪念品,而是在“推销”自己尚未婚配的儿女——这里是相亲角,而且是父母替子女相亲。

在外人眼里,这里好像一个“集市”,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张张A4纸打印的儿女简历,绵延近百米。

驻足细观,“京户、京房,肤白、貌美”“海归,央企”“短婚,未育”,等等,大多是家长认为的“优越条件”被罗列出来,勾画出一幅中国当代婚恋的现实图景。

相似的场景也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上演。或许是潮湿多雨的缘故,上海最著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总是撑满了五颜六色的伞,老人们在树荫下坐着,各自面前的伞上用夹子或贴纸固定着A4纸大小的资料册页。相亲角还有一处约定俗成的“海外专场”,专为身在海外的单身男女“搭鹊桥”。

1983年出生的郭盈光2017年凭借摄影系列《顺从的幸福》获得国际奖项,她花了约两年时间,十多次拍摄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今年3月,她窥探相亲角的视频在网上走红。郭说,她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艺术,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在相亲角,老人们友善地告诉她:“你房型不错(长相佳),但只是郊区房(年龄太大)”。

在微博上,郭盈光的这种“反抗”获得了近5万个赞,2万多条留言。最近一些女网友也开始模仿郭,通过“偷拍”相亲角来表达自我。

郭盈光说:“感觉很多被父母拿去相亲的年轻人,他们都不知道父母在为自己相亲。感觉就是‘一个一个人’,在那里‘被展览’‘被挑选’。”

与郭有所不同,同为1983年出生的上海某区公务员房斌选择了“顺从的幸福”。2010年,他在母亲安排的一次相亲中,和现在的妻子相识,目前已育有一子。

“有人说我是‘妈宝’,我都认了,就想平平稳稳过日子,幸好找的老婆脾气好,结婚8年买房买车生娃,都是父母安排好的。我偶尔也抱怨过自由太少,不过大部分的房贷还是靠爸妈,我们也没有发言权。”说着,房先生变得沉默。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1980年代的独生子女出生潮。婚恋成本上升,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社交圈较小等问题,导致“80后”“90后”青年中有人安于父母之命,“凑合过日子”,也有的甘愿成为“剩男”“剩女”。

长期从事婚恋心理学研究的章震宇副教授说,“替子女相亲”是所有相亲类型中走向“异化”的一种。因为往往父辈们更看重“硬件”,而子女本人则倾向于根据情感的自觉进行“软件”的匹配。

65岁的顾华曾在人民广场相亲角“练摊”,并为自己的儿子——一个成天忙于电脑程序设计的白领——相亲成功。

虽然顾华在相亲角为子女觅得良缘,但她并不主张同龄的“老伙伴”都去那里为子女相亲。“门当户对很重要,相亲很多时候只是碰运气。”

这位“婆婆”还自言自语道:“相亲容易相处难,这些年日常生活还是有磕磕碰碰。我现在也想,我自己真能管儿子一辈子的幸福吗,也很难说。”

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相亲角的气氛都略显紧绷。这里唯独缺少的是年轻人。

在中国策划电视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长达20年之久的制片人仲巍告诉本刊记者,过去20年间,节目跟踪服务超过1.1万名相亲者,其中“反对父母干预”的,占到了所有受访案例的七成。

调查显示,如果一定要“逼着”年轻人相亲的话,有45.2%的受访对象青睐传统的面对面相亲,26.1%的人青睐电视相亲,还有28.7%的人青睐网络相亲。

章震宇说,当相亲变成父母单方面的强加行为时,就已经变了味,这类现象有增无减,反映了较难逾越的代际鸿沟。

是“顺从”,还是“逃离”,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又恨又爱的择偶图景。专家认为,归根到底是婚恋价值观的新陈代谢问题,中国强大的传统能否为年轻一代松动,短时间内还存悬念。

“婚恋观更加复杂多元、难以量化和描摹,是最近数十年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矛盾悄然变化的结果。因为中国人对幸福的定义正越来越多样化。”章震宇说。

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2726.7万对,而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929.8万对。

郭盈光所坚持的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当代中国青年观点:“我想说的是,我不是反对婚姻,而是反对所谓衡量幸福的标准,就是你到了规定的年纪必须结婚,如果你不结婚你就不幸福,人生就是失败的。我觉得最终还是要——最大限度做自己,过我们自己的生活。”

 

别当“夜猫子”

异化的婚恋:替子女相亲

团队合作,智商比情商更重要?

左看右看,日企选择向中国“回归”

中国“千禧一代”让我着迷

骑行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