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关口
2014年,在中国首都北京增添了一处大型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收藏有文物、资料29000多件,其中有一块小小的瓦片,上面有一个篆体的“关”字,它就是“关字瓦当”。别看它不起眼,却称得上是中国海关博物馆馆藏中资格很老的一件文物,它出现于2500多年前的汉代,背后还有一段“老子出关”的历史典故。一提到老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实他还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公元前485年,老子眼见周王朝日渐衰微,统治者昏庸无能,深感绝望,最终决定辞官不做,云游四海。而老子想要离开周朝国境,西去云游,就一定要通过函谷关。那么,那时候的“关”有什么职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关”是一个概念吗?其实,早在周文王在位时就下令设置关隘,主要是管理进出境事务、限制人员进出、严禁兵器外流。和平时期,检查出入境商旅和货物,防止人员外逃。战争时期,封关避卡,成为军事要塞。周朝当时所设的关都是陆地关,但是已经具备今天我们所说的海关的一些职能,可以说是今天海关的雏形。
函谷关是周代设立的重要关津之一,它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著名的丝绸之路,由东往西的第一个关卡就是函谷关。这件“关字瓦当”就是汉代时函谷关门楼上使用的,它既是古代关卡起源的有力证据,也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函谷关的关长史称“关令尹喜”,是中国第一个在史书留下姓名的关长。史书上说他善内学宿星,也就是说他善于观测天象、星宿。这一天,他又像以往一样站在城头上观测天象,突然不远处有团紫气从东方飘来,心想今天一定会有高人到来。果然,没过多久,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慢慢朝着函谷关的方向走来。尹喜见此人红颜大耳、仙风道骨、气度不凡,上前一询问,原来是老子。尹喜大喜过望,他非常敬佩老子的学识,可是当他知道老子此行是打算西去做隐士时,想要挽留他。尹喜对老子说,您若想出关,我不拦你,但是得把肚子里的墨水留下来。老子虽然不情愿,但是在当时没有携带通关凭证,想要出关,还得关长点头才行,所以为了出关,老子只得照做。就这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5000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被奉为道家经典的《道德经》。尹喜看完这篇著作,深深被其吸引,非要拜老子为师,还跟随老子一同出关云游。
老子并没有通关凭证,他之所以能顺利出关,是因为函谷关关长尹喜私下放行。那么,古代的通关凭证是什么样的?中国最早的通关凭证的主人又是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通关通行证,当时称为符或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护照和海关免税单据。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节,目前发现是中国最早的通行证,之所以称它们为鄂君启节,还有一段故事。公元前323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中晚期,那时群雄割据,征战不已,在中国中南部地区盘踞着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楚国。那时的楚地物产丰富、商业活跃、疆域几乎囊括了半个中国,地位举足轻重。一天,楚国国君楚怀王在议事大厅里召见自己的弟弟启,只见他拿出一封诏书,示意身边的随从宣读。诏书的内容是封启为鄂君,鄂是地名,就是今天湖北省的鄂州,而鄂君则是对鄂州一带封君的称呼。接过诏书,启满心欢喜,他刚想对楚怀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却见楚怀王又命人端来一个盘子,上面放着通关用的节。看到楚怀王颁发的金节,启不禁又喜又忧,喜的是,只要持有节就可以免税,自己经商每年可以节约一大笔开销。忧的是,从此商队的规模、路线将受到国家严格的控制。《石染典过所》到了汉代,中国的通关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不论官吏还是平民,出入关卡都必须出示通关文书符、传、致、节,并通过检查。守关将士需对过往人员及其携带物品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并逐级上报,无证过关,使用伪证蒙混过关、偷运违禁品过关、丢失通关凭证或守关将士渎职失职,都会受到严厉惩罚。中国海关博物馆展出的汉代早期《津关令》,就是中国最早的通关管理法规。
唐代,中国的通关制度已经非常严密。在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几乎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向当地的国王出示唐朝皇帝签发的过关文牒,而当地国王就会在这个小册子上盖上刻有国名的印章。但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唐代时想办理通关凭证非常困难,唐玄奘苦等了三年都批不下来,最后他决定孤身一人偷渡出国。而在电视剧中,关于唐僧每到一国所用的那些通关文牒的描述,其实是后代人们的想象。唐代真正的通关文牒,其实就是“过所”。唐代法律明文规定,凡是通过唐代周边地区各种关卡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通行证,方可渡关,而这种通行证就称之为“过所”。《石染典过所》,就是唐代的一件“过所”实物,它由三张纸粘接而成,长78厘米,宽28.5厘米,上面密密麻麻书写着24行文字,乍一看有些像古代文人的一幅书法作品,它是唐开元20年即公元732年,商人石染典从瓜州和沙州户曹处申领的通行证。文书中分别盖有瓜州都督府之印、沙州之印、伊州之印,表明石染典携带着安西都护府颁发的“过所”,从安西到瓜州经商,交易结束后为返回安西,又请求瓜州都督府发给回去的“过所”,可见当时对于通关管理的严密。通过《石染典过所》,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时如果要申请过关,必须提供性别、年龄、居住地、渡关理由、渡关时间等材料。
唐玄宗在广州派驻市舶使,代表中央政府管理海上对外贸易事务。从宋代开始,中国政府在各海港设立市舶司,主要负责检查外来商船货物、征收税款,是现在海关的前身。宋代时商船外出经商,必须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冲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通过它可以还原宋代的通关管理制度,了解当时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一口通商
中国海关,经常被人们称为一扇无形的国门,中国这扇古老的国门曾历经3000多年风雨沧桑,它的兴衰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广州十三行附近林立的商铺
广州十三行街景
十三行全盛时期,被称为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广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早在秦汉时期,广州已成为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南大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广州成为中国的海上贸易中心。唐玄宗在广州派遣市舶使,具有今天海关、外贸和外事的三大职能,甚至可以代表皇上处理涉外事务。唐朝以后的宋、元、明三个朝代,广州一直设有市舶司这个机构。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即公元1684年,朝廷下令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海关,于是成为对外贸易监督管理机构的专有名称。在这四个海关中,粤海关地位最高。乾隆执政期间,粤海关一度成为中国海关的代名词,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1757年,乾隆帝南巡途中,他亲眼看到在江浙一带的海面上,装备火炮之类武器的外国商船络绎不绝,于是乾隆下了一道圣旨,下令欧美商人只能赴广州贸易,只有粤海关才能办理欧美洋商外贸事务。闽、浙、江三处海关管理东洋、南洋贸易和沿海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至此,偌大的清帝国只剩下广州一处对欧美贸易口岸,广州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
就在乾隆一口通商的圣旨颁发后不久,一起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挑起的案件,更加坚定了乾隆皇帝的决心,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洪仁辉事件,这件事得从1755年说起。英国人洪仁辉,原名詹姆士·弗林特,当时是东印度公司的一名翻译,他在东印度公司的指派下,带领商船前往宁波试航,希望扩大贸易范围,开辟新的贸易港。当他们抵达宁波港时,受到当地官员的热烈欢迎,更令他们惊喜的是,由于宁波更靠近茶业、丝绸、瓷器产地,这些外销产品价格普遍要比广州低很多,而且浙海关关税比粤海关低,各种杂费也更少。于是,在此后两年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绕开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两广总督等官员急忙向乾隆上奏,奏请禁止洋船往浙江贸易。乾隆皇帝同意他们的意见,通知浙海关先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但仍然没能阻止外国商船。后来,乾隆下令开始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并不肯就此放弃宁波港的巨大商机,于是指示洪仁辉执行一项冒险计划。
1759年的一天,洪仁辉谎称乘船回国,却将商船由广州偷偷地直航宁波,到达定海海面时,浙江水师不准他驶进宁波,洪仁辉一气之下改道北上天津,将商船停泊在大沽口。然后,洪仁辉自称英吉利四品官,说有要事进京告御状。天津知府灵毓与洪仁辉几番讨价还价,最后以2500块西班牙银元的价格成交,冒着死罪,将洪仁辉的状纸辗转呈给乾隆皇帝。洪仁辉的状纸中,向皇帝叙述了几十年来对华贸易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他要求大清帝国在广州之外再开一些贸易口岸,并废除行商垄断外贸制度。乾隆皇帝看完状纸之后龙颜大怒,认为洪仁辉擅自跑到天津告状,有辱帝国的尊严,而且还有人代他书写和递送状纸,必然存在腐败行为。于是,皇帝立即派人赴广州调查,并下令把洪仁辉抓起来,在澳门圈禁三年,期满后驱逐出境。至于收受贿赂的天津知府灵毓和其他涉案官员都先后掉了脑袋。
由洪仁辉引起的风暴并没有因此平息。1759年12月,经乾隆皇帝批准,《防范外夷规条》出台,这是清政府第一个全面管治外商的正式章程,其中有一项重要的规定即官府不得与商人直接交往,有关涉及外商的一切事宜,交由广州的十三行办理,十三行因而成了唯一可以同外国人打交道的准对外机构。
连心豪(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当时外国商人到广州,要住在行商的商馆里,不能跟老百姓混在一起。一个月规定几天到行商的花园散心、放风,由于中国有重农抑商的规定,所以外国商人去花园里玩的时候,不能乘四个人抬的大轿子,只能是两个人抬的肩舆,就是很简陋的小轿子。1906年,福州市邮政局
穿着制服的陕西乡间邮差因为一口通商的实行,广州这座中国历史上资格最老的对外贸易港市,一时间成为世界商人向往的财富之地。粤海关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外国商船进出港管理制度,外国商船来华需先停泊于澳门,经粤海关澳门总口批准后,由指定的引水员带入虎门接受丈量,并缴纳船钞等费用。经海关监督批准后,由引水员带入黄埔,卸下护航火炮,待交易结束后发还。随后由外商居停十三行,并与其行商议定买卖货价,然后由行商货物报关纳税手续。载运的进口货物处理完毕后,外商再通过十三行行商购买出口的茶叶、瓷器等货物。外商还需通过行商领取“红牌”,方可凭证驾船驶出。一口通商的80多年间,约有5000余艘外国商船进出黄埔口,各国商船铁舶桅樯林立、旗帜飘摇,蔚为壮观。每年,粤海关向清朝政府缴纳的关税,约占全国税收的40%。广州十三行的商人更是获利丰厚,潘振承、伍秉鉴等行商首领,家族财富丰厚,名气很大,在1834年以前,伍家和英商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到了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西方学者称其为天下第一大富翁。当时,有一位美国人亨特在他的书中记录了他在广州一位富商家吃饭的情景,“我们吃的菜有美味的燕窝羹、鸽蛋,还有海参、精致的鱼翅和烧鲍鱼,这些只不过是全部菜式中的一小部分,最后还有各式各样的点心,盛酒的是小银杯或瓷杯,每只杯都放在制作精美的银座上。”
在清代文献中,广州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说法,所谓“天子南库”是指广州已经成为皇帝的南方宝库。粤海关每年都会向皇帝进贡奇珍异宝。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由此行商垄断外贸制度被废除,一口通商则成为随风飘去的一缕青烟。
海关与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在中国上演,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家造船厂、第一家兵工厂、第一家报社、第一所新式学堂、第一条铁路等等。这场变革改变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生活,也将中国从此带入了一场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中,这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关于海关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
中国海关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件记载着历史信息的文物,而“津海新关”的匾额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匾额看上去很大,四个大字,每个均有约40厘米见方,大字的右边题写着纪年光绪戊子,也就是公元1888年,而在匾额的左边则写有李鸿章的题名。人们不禁要问,1888年,李鸿章正是位高权重、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为什么要为海关题写匾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862年的春天,上海的官员和租界里的外国人正在港口翘首以盼,等待他们的救星。就在几个月前,十几万太平军将上海城团团围住,誓要拿下这片黄金之地。上海派人火速赶往安徽安庆,到湘军首领曾国藩那里寻求支援。曾国藩手握重兵,实力强大,但他身边的军队经过长期作战,早已人困马乏,这可如何是好?这时,站在一旁的李鸿章站了出来,他说自己愿意回家乡安徽组建一支新军来解上海之围。一个多月后,李鸿章带领淮军开赴上海。淮军有几支安徽地方武装组建而成,士兵服装五颜六色,武器装备也是长短不一,再加上在船舱底下闷了几天几夜,士兵们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因此,淮军刚一出现在上海滩,租界里的外国人就戏称他们为叫花子兵。面对这种侮辱,李鸿章并没有恼怒,他对手下将士说,虚心忍辱,当得西人的一二秘法。终于,在不久之后的虹桥之战中,淮军奋勇杀敌,旗开得胜。接下来,淮军不断壮大,在几次战役中连战连捷,成功解了上海之围,一时间淮军的英勇强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淮军首领李鸿章不仅声震朝野,而且成为租界里的外国人争相结交的对象。
当时,中国海关总部设在上海,而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是一个英国人,名字叫赫德。赫德年仅28岁就当上了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他圆滑而精明,又深谙中国的官场之道,为了能更长久地掌控中国海关,赫德一直在寻找自己的靠山,而李鸿章的出现让赫德看到了机会。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而在晚清那段时期,由于政府腐败无能,海关主权曾经完全丧失。1861年,英国人赫德开始担任中国海关代理总税务司,那一年海关征收税银504万两,这让国库存银不足10万两的清政府简直喜出望外,大家高兴地称呼“我们的赫德”,并说我们如有一百个赫德就好了。1865年,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保障英国的在华利益,赫德向清政府提交了一篇《局外旁观论》,建议清政府兴办轮船、电报、采矿以及训练新兵,派遣驻外使臣等洋务。而此时的清政府被内忧外患折磨得摇摇欲坠,早有大臣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赫德的提议无疑与他们的思路不谋而合,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两江总督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此时的李鸿章更是对洋务运动积极推行。早在他带领淮军来到上海时,就见识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他写信给老师曾国藩说,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那时的淮军装备的还是刀矛、抬枪和小枪,看到洋枪洋炮,他们自然青睐有加。然而装备洋枪洋炮需要钱,这么多钱从哪来呢?清朝国库早已虚空,李鸿章只得另想办法。这时,赫德出现了,赫德利用海关关税收入,为淮军装备了洋枪洋炮,从此淮军实力大增,而李鸿章凭借淮军,仕途之路也越走越宽。短短几年,李鸿章从一支叫花子兵首领,一路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而此时的洋务运动也在海关的支持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个人创办了三家。此外,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织布局等实业逐一创办,许许多多的中国第一接踵而至。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第一家书信馆、第一条碎石马路、第一条铁路、第一条电报线路、第一条有轨电车、第一份英文报纸。军工企业和众多洋务企业的背后离不开海关的支持,海关就像洋务运动背后的财神爷一样,以海关的税款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经费。比如,李鸿章管理的天津机器局从筹建到投产,共计花费白银48万两,其中40万两来自天津的津海关。为了维持机器局的运营,天津的津海关和烟台的东海关每年都要为他提供四成从洋船或洋式船只上征收的税款。1874年,当清政府委任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时,李鸿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海关,海关不仅有购买军舰的资金,而且总税务司是外国人,可以帮忙购买军舰。经过十多年的筹建,1888年12月,北洋水师终于正式成军,它寄托着清政府富国强兵的梦想,在当时实力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而洋务运动也从此走向鼎盛。
洋务运动兴盛的背后离不开海关的支持,而海关在洋务运动中也揽入了许多职权范围之外的事,成为那段历史中一段特殊的记忆。1862年,同文馆创办,这是中国第一所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是传播国际法观念的窗口,并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课程。同文馆曾纳入总税务司署编制,由海关进行管理。1867年至1904年,海关共组织清政府代表团出国参加了9届国际博览会,其中1878年巴黎博览会中国馆获得了103个奖。1868年,总税务司署设立船钞部,建造助航设备,勘测疏浚航道,维持港口秩序。1904年4月,光绪皇帝御批由海关草拟商部修订的《商标挂号试办章程》,海关开始受理中外厂商注册商标的申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878年,海关借鉴西方国家的邮政制度,试办大清邮政。位于天津的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在天津开办了第一家邮局,华洋书信馆,从此开始收递民众信件。四个月后,由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印刷的第一批大龙邮票由上海运抵天津大沽口,邮票上写有大清邮政局及英文CHINA。一年后,海关总税务司署下达第1号邮政通令,令德璀琳向海关所在的中国其他口岸推行试办邮政业务,书信馆更名为海关拨驷达局。为了保证邮政业务能够在无航路可通或冬季封冰季节正常运转,李鸿章还下令北洋海军各军舰无偿提供帮助。
1896年3月,光绪皇帝御批由海关监办国家邮政事务,赫德兼任总邮政司,海关拨驷达局改称大清邮政官局,正式对外营业。到1911年,全国邮政机构达6200多处,形成了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邮政网络。 “海关902”艇
邓小平同志在“海关902”艇上发表南方讲话中国海关第一艇
在北京繁华的闹市区,隐藏着一艘巨大的舰艇,它曾经驰骋海疆,是赫赫有名的英雄艇,它就是海关博物馆最大的一件藏品“海关902”艇。
“海关902”艇服役的拱北海关,地处广东省珠海市,东有水路与香港相连,南有陆路与澳门相通,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正式设立,在历史的选择下,拱北海关辖区的珠海、中山两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桥头堡。
在珠海的这片黄金海域上,每天有数千艘大小船只穿梭往来,贸易极大便利的同时,不法分子也瞄上了利润空间极大的走私违法犯罪活动。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遏制海上走私势头,1989年7月20日,“海关902”艇在拱北海关投入使用。这一天,拱北海关接到线索,有一艘走私船将趁着夜色从珠海伶仃洋水域驶出。于是接到命令的“海关902”艇在午夜时分提前来到拦截区域,指挥员命令关掉灯光,在漆黑的大海上,“海关902”艇静静地守候。指挥员紧盯着雷达,凌晨两点,突然一个可疑的圆点出现在雷达上,当这个原点靠近缉私艇时,队员们用望远镜看到船没有开灯,有重大走私嫌疑。正在这时,一直缓慢航行的嫌疑船似乎有所察觉,突然开始加速,向珠江口西岸全速行进。“海关902”艇立刻打开探照灯,并用高音喇叭命令对方停船检查。见此情形,走私船不但没有停下,反而全速逃逸,中途还蛇形航行,企图撞击缉私艇。“海关902”艇始终靠不上去,指挥员命令战士随时做好跳帮准备。 跳帮是沿海一带人们的一种说法,就是当两艘船距离足够近的情况下,人通过跳板、荡锁或直接登船等方式强行登上对方船只的过程,也是海上缉私工作中最危险的一个环节。大海茫茫,波涛汹涌,前一刻还风平浪静,瞬间就能掀起狂风巨浪。缉私艇在高速追击时时速近80公里,剧烈的颠簸中,队员稍有不慎就会摔倒,甚至被甩出艇外,缉私队员要在两船靠近的瞬间跳跃过船,稍有不慎,轻者落海,重者被两船挤压,导致骨折,甚至失去生命。实际查缉很多时候都是在黑夜,可视度极低,走私分子为防止缉私队员跳帮过船,往往在船舷边堆放杂物、泼油,甚至装上锋利的铁刺。经过40多分钟的海上追击,缉私队员迅速跳帮,登上走私船,控制住犯罪分子。最终,缉私队员在该船上查扣高档旧汽车一批,案值100多万元,成为拱北海关当年在海上渠道查获的首起旧汽车走私案件。
20年前,“海关902”艇和英雄的缉私队员们一起航行28万海里,为打击海上走私立下了赫赫战功。“海关902”艇查获海上走私案件900多起,总案值3.4亿元,是自身造价的12倍。从1989年“海关902”艇投入使用的时刻开始,在15年时间里,“海关902”艇始终战斗在海上反走私第一线,海关的缉私勇士们在缉私艇上度过了一个个战斗的日日夜夜,创下了海上缉私的辉煌业绩,查获了一大批如珠南9199、临海103等在全国拥有一定影响的案件,是一艘当之无愧的功勋艇。
在海关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展厅,里面全部是海关查抄的违规走私物品,其中包括吴昌硕、齐白石字画,宋代观音立像、孔子鸟化石、象牙工艺品、雪豹标本、东北虎皮等,可以说是种类繁多,让人触目惊心。在很多人眼里,“海关902”艇只是一艘战斗在一线的缉私船,实际上它还肩负着另外一个光荣的使命。
1992年1月23日早晨6时多,“海关902”艇从珠海九州港码头起航,8时抵达深圳蛇口码头,“海关902”艇今天执行的是一项特殊任务。原来,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下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这一天要乘坐“海关902”艇从深圳前往珠海。从深圳到珠海24海里航程,在珠江口辽阔无垠的水域上,在“海关902”艇的船舱里,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围绕中国改革开放的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后来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讲话内容就是邓小平在南海波涛上发表的,而“海关902”艇见证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20年间,“海关902”艇满载着党中央的信任和全国海关的热情,先后安全迎送中央首长50人次,那么,为什么党和国家领导人要选择“海关902”艇出行?
樊堃(中国海关博物馆副馆长):之所以选择“海关902”艇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第一,从深圳到珠海走水路最近,只有24海里,航行40分钟即可到达。第二,它是当时除海军以外,在珠江口水域列装的最好的舰艇。第三,海关作为准军事化纪律部队,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
2009年11月19日,“海关902”艇第1012次返航,这是它的最后一次航程。之后的三年时间,它像一位沙场归来的老兵一样,静静地停在珠海保税区拱北海关海上缉私基地的码头边,很多人都很关心这艘英雄艇的最终归宿,希望它不会像其他退役船只一样被拆解切割,送到钢铁厂的熔炉,化成一炉钢水。有一天,工人们陆续登上“海关902”艇,开始对它进行切割,难道光荣的“海关902”艇也逃脱不掉被拆毁的命运?人们不禁为之担心。
2014年3月,位于北京长安街的中国海关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博物馆地下专题展厅里,“海关902”艇似乎仍然航行在茫茫大海上,风采依旧。它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这么个庞然大物又是怎么装进地下展厅的?原来,中国海关博物馆筹建之初,海关总署就决定将“海关902”艇征集为博物馆重点藏品。“海关902”艇退役后,海关总署在中国海关博物馆馆前开挖了一个大坑,工人们先是将902艇整体拆解,然后装车运到北京,放在大坑之上重新焊接组装后,再加盖墙壁和屋顶。作为中国海关的功勋艇、光荣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见证者,“海关902”艇光荣完成了缉私任务,但它的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作为中国海关博物馆最大、最重的一件镇馆之宝,供人们参观、瞻仰。
中国海关博物馆里的“海关902”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