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鲁湘
嘉宾:陆光正、宋世义杭州G20峰会主会场背景《锦绣中华》陆光正的云月裁雕
东阳是中国木雕之都,独特的地域文化使这里人才辈出。在2017年年尾,一件件主题宏大、气势恢宏的木雕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而这些作品的作者正是来自东阳的木雕大师陆光正。他从13岁开始学艺,今年已经是他从艺的第61个年头。对于曾经的东阳木雕而言,想要制作如此大型的作品并不简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陆光正所在的东阳木雕总厂为新加坡一家酒店制作的木雕装饰,被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誉为新加坡至今为止最好的建筑木雕装饰,但不久由于气候的问题,许多大件作品发生了开裂,东阳木雕的声誉面临挑战。东阳木雕既做不了壁画也有短板,因此各种质疑不绝于耳。作为当时东阳木雕总厂的厂长,陆光正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陆光正(木雕大师):我们专门开了一个关于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木雕同现代建筑、现代城市相结合的世界装饰研讨会。
主持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时代课题。
陆光正:当时这个研讨会有12个国家参加,其实那时候中国有些人连什么是装饰都弄不清楚,所以那时候大家都认为木头的开裂同变形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我们现在有几种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蜡处理油炸,炸实木头以后,它既不会动也不会开裂,等于所有纤维素已经死掉了,失去了木头的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这么做,有点裂缝才是真的好家具。
主持人:否则就和塑料家具一样了。
陆光正:是的,所以我们现在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科学的办法研究我们使用的材料,比如它的特点和如何收缩。
经过多年的实验,陆光正掌握了不同木材在不同环境下的收缩系数,但是依然无法避免大块木材的开裂。正当他迷茫无助的时候,有一次他看到工人们将一座屏风折叠起来准备装箱,这一幕让他茅塞顿开。因为过去的东阳木雕都是在一块板上雕刻,现在陆光正根据构图将图像分成若干个单元,而每个单位采用独立的板材,板块之间留有空隙,防止热胀冷缩,他把这项新工艺称为多层叠雕,同时这项工艺为东阳木雕注入了新的生命。
陆光正:面对木雕收缩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我们会穿插性地通过叠雕这种形式解决。在每一块地方固定的时候,我们会按照木头的纹理,根据木头里的所有纤维素进行收缩。
2001年,杭州市要重建雷峰塔,专家在选择工艺时,对东阳木雕的开裂变形问题提出了担忧。为此,陆光正还特意立下了军令状。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十多年过去了,雷峰塔内的六面大型壁挂依然完好无损。
主持人:我听说你们是在做雷峰塔的时候才从技术上根本性地解决了开裂问题,在此之前,是不是很多地方对东阳木雕已经绝望了呢?
陆光正:对,我们不能做大型的作品,就好像直接把我们枪决了一样。其实我们在做雷峰塔前,在很多地方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才有把握的。
雷锋塔多层叠雕系列成功后,陆光正又陆续为杭州楼外楼、人民大会堂、APEC会议厅、上海世博会等地方创作了气势宏伟的大型木雕作品,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巨幅木雕《中国梦》,正是一件将叠雕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主持人:您的《中国梦》作品包含了这么大的体量和这么多的人物。根据我的有限知识和经验,这个作品在整个中国甚至在世界的木雕史上应该都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举动吧?
陆光正:以前木雕不可能做成这么大的东西。
主持人:它是多种木板根据不同的需要拼装起来的?
陆光正:对。主持人:而且它前后使用的木头好像也不一样?
陆光正:前后的层次不一样。技术是艺术的载体,而艺术是技术的最终目标。虽然技艺的传承依靠传统,却同样离不开与时代的结合,陆光正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题材与当代紧密相连。
主持人:您的作品与这个时代结合得非常紧密,通常我们都认为很多民间的艺人往往只能做一些师父教给他们的传统图案,但是您的作品基本上都包含了一些原创的东西,但这种原创的东西又和我们中国文化的吉祥文化以及美好的寓意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陆光正:我们从事木雕这个行业,然后通过木雕这种专长来表现我们国家的富强。
主持人:我发现您的这个构思具有一种史诗性的特点,比如用几组作品构建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那您当时在构思这个作品的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宏大的思考呢?
陆光正:“一带一路”很符合我们的心理要求,我们应该让这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走向世界,与全世界一起分享。
木雕大师陆光正
陆光正大师的木雕作品
玉雕大师宋世义
宋世义大师的玉雕作品
宋世义的琢玉时光
玉不琢,不成器。古人将治玉称为琢玉、磨玉或者是碾玉,而非刻玉,这不仅描述了玉器的施治方法,而且形象地再现了玉器制作的缓慢、不易,需要玉匠精心去琢、去磨、去碾,将一件件籽料慢慢变成一件件玉雕珍宝,宋世义已经在这条道路上磨了50余年。
主持人:从事玉雕这个行业需要有哪些要求呢?
宋世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代表传承人):必须得具备四心:第一是爱心。如果不喜好这个行业的话,什么都无从谈起。第二是恒心。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再坚持到最后就是成功。第三是耐心。如果只有恒心但没有耐心的话,特别是抛光这个过程很枯燥,容易坐不住。第四是匠心,我们要有工匠精神。
据悉,宋世义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中医世家,从曾祖父那一辈开始就开药店行医,大人们时常带他去看戏。另外,他家里的藏书也非常丰富,各种经典文学著作一应俱全。到了宋世义这一辈,大人们看他天资聪颖,便想让他继承家业悬壶济世。然而,从小便在传统文化氛围里耳濡目染的宋世义,心底里的艺术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宋世义:当我看到厚厚的《本草纲目》时,发现书里每个药都有属于它的药性、药理,还有动物有动物的图画,植物有植物的图画。
主持人:但您就是对图感兴趣?
宋世义:特别感兴趣,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每天认真地看,爷爷看到我看书看得那么认真,不仅表扬我,奖励我买好吃的零食和玩具,还鼓励我好好背这些草药的名称和功能。但他们没想到我没有背出草药的名称和药性,反而把《本草纲目》里的图画全画下来了。于是家里人急了,就直接把那些图画撕掉,然后往炉子里一扔烧了。
主持人:但是家人的做法也无法阻止您对美术的爱好。
宋世义:当时我已经有逆反心理了。他们让我学什么,我就越不学什么。后来家人拿我没办法,就允许我画画了。
宋世义凭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以及老师的指点,如愿进入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刻专业进行学习。据了解,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美术功底,是很难在玉雕这个行业闯出名堂。因此,宋世义在学校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学知识、学文化、学绘画技能,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成为一代玉雕名家。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宋世义早已对玉雕的全部技艺、心法了然于胸。
宋世义:我们一般拿来料后,先审议再了解料的形状、色彩,还有它的料性、透明度,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块材料,这是既漫长也关键的第一步。
主持人:有时候一块料放着好几年都议不出一个结果,是吧?
宋世义:所以议的阶段是很重要的,需要我们去精炼和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我们决定材料如何使用后,就需要我们用绘画把它画在料上,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下一步过程就是琢,需要我们开始进行雕刻实战,这个阶段也是非常漫长、艰苦的,非常需要耐性,也就是我提到过的“四心”。其实整个制作过程的议、绘、琢三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很能体现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技艺水平和本人对艺术的理解。
主持人: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了匠人的创造性。
宋世义:对。
有一种说法,玉雕是古时四大苦行之一,不仅因为雕玉技艺繁杂,更因为每一件华美的玉器造型背后都耗费了琢玉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其实,在玉雕这条路上想成为一代大师是没有捷径可循的,全都要一步一步磨出来才行。玉雕技艺有它的独特性,除籽料价格昂贵外,其间还存在很多变化无常,雕玉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随着出现的颜色以及原料的状态进行调整。
宋世义:越有经验的人,设计稿越顺利,而且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效果和设计初衷是非常吻合的。但没有经验的人就喜欢改来改去,修来修去,最后面目全非,大部分作品呈现的结果都不如原来。在这个行业,只有靠经验、智慧、时间的历练才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年轻时宋世义在专业院校的学习,再加上日后多年经验的积累,奠定了他深厚的专业功底,培养了他渊雅的文化品位,形成了系统的美学理念。同时,年幼时跟随家人一起接触戏曲艺术的经历,也让宋世义大师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他后来的玉雕生涯中,戏剧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艺术风格,成为他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世义:我经常说“我有两条腿,一条腿是京剧,一条腿是玉雕。”我的主业、职业是玉雕、美术,我的爱好就是京剧。它们支撑我走到今天,还将支撑我继续走下去,一直到生命的终结,我不会放弃的。所以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包含了一种很富有的情调和趣味,所以我总是保持很乐观的心态。
梅兰芳大师是宋世义一生崇拜的偶像。梅派艺术的博大精深、梅兰芳大师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凝聚成一种文化精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宋世义。
宋世义:梅派艺术不管是唱念做打,都并不突出哪个方面,彼此都是很合理地在协调,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梅派艺术是一种中正平和的综合艺术,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而我的玉雕道路也像梅派一样中正平和,并不突出某方面,但是我在平衡地、协调地发展,什么材料、什么题材都做。
主持人:我觉得您的定位非常有意思。首先,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您在北京做玉雕,本身就是一个中正平和的集合体。其次,京剧中的梅派艺术又恰恰是京剧艺术中的一个集合体,它体现的也是中正平和以及多元化。
宋世义:梅派艺术是完整、科学的,表面看着很平淡,实际上它有很丰富的内涵,自然大方,雍容华贵,朴实甜美,这是它的特点,所以我对玉雕的艺术追求就像梅派艺术那么追求一样,这是京剧对我专业上的帮助。
自古以来,中国玉雕界便有南工和北工之分,发展演变至今也被称作南派、北派。南派玉雕细腻精巧,以把玩小件居多,而北派则端庄大气,以陈设重器为主。虽然两大玉雕流派风格各异,却又殊途同归,因为它们都是将玉器的丰富多彩、赏心悦目展现给世人,而成长于北京的宋世义正是北派玉雕的顶级大师。近年来,宋世义大师不再拘泥于大件玉器的雕磨,慢慢转变观念和思路,手下开始渐渐出现一些小件的玉器。与玉石相伴50余载,宋世义用岁月打磨着玉器使之夺目光亮,玉器也渗透进了他的生活,照亮了他的琢玉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