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小康·财智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作者:文|《小康》记者 刘源隆 靳晶 四川成都报道 摄影|刘源隆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未来5年要实现的宏伟目标。为此,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建设将起到强力支撑作用。

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拥有2300余年建城史。自建城之初,成都就是历朝历代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成都就被列为当时的“五都”之一,老官山出土了人类最古老的织机,新疆发现汉代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布、邛杖、茶马古道无不印证成都在华夏文明,乃至人类文明进程中标志性的地位,这里是南丝绸之路起点,北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丝路千年繁华,催生出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提升了成都“扬一益二”的历史高度。

中央实施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切实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

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 摄影/张直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泽·斯托达特

西门子全球高级副总裁梁乃明

华盛顿大学塔科马分校校长马克·帕加罗从“四中心一枢纽”,到“五中心一枢纽”;从首提“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到将“通信”列入综合枢纽建设范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中的这些变化,体现了成都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纲领的完善、创新、突破和自我加压。

创新——历史的基因

作为西部经济活跃度非常高的城市,成都深知科技实力对一座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尤其是在成都经济总量已经跨过万亿大关的背景下,利用科技使这座城市获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各方共识。

“成都有创新的基因。”被誉为“可穿戴技术之父”的史蒂夫·曼恩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成都,但这位发明家却与成都一见如故。“在公元1023年,成都率先发明了纸钞,足以证明这座城市有着创新创造的传统。”

5月12日,以“汇智创新,开放共享”为主题的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落下帷幕。本届创交会,各类交易成交总金额240.25亿元,其中,举办创新与投资对接、科技成果交易等4个专场交易会,吸引1.1万余名海内外投资者和创业者,2853个项目参加技术交易,初步统计成交额达83.6亿元,较上届增长35.5%。

这次创交会还汇集了世界众多科技与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于成都近年来表现出的经济活力与发展潜力表示了极大的认可。

“我到访过很多成都的工作室和公司,他们的创意,即使与全世界各地颇具创造力的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被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的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研究专家约翰·霍金斯告诉记者。

2 0 1 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泽·斯托达特也透露:“我们计划在成都设立两个公司,其中一个是关于有机物的,会广泛应用于实体工业、制药业和食品工业。另外一个公司也正在讨论之中。”这两家公司最可能落户在成都高新区。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研发平台、一流产业基地,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经济快速成长,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

据悉,在成都科学城一线,总投资达114亿元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部国际创新港正加快建设,北航多个院士团队将陆续进驻,围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成都开展深度合作。以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为代表,在成都的“创新地图”上,科研院所高校、“国字号”重点实验室可谓星罗棋布,其中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56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两院院士33名。

“切实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成都市科技局将把握‘时’与‘势’,进一步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对此,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分析,成都将统筹各方力量,支持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电子科大、西南财大等在蓉高校加快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支持中科院成都分院、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创建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同时,深化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大学科技产业园以及创新创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促进新经济培育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为了构建创新创业的优越环境,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成都市专利申请量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卢铁城说,我们重点围绕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新十条”),在全国首创触及高校知识产权所有权改革,按照先确权再转化的思路,给予科研人员明晰的产权激励,释放了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热情。“可穿戴技术之父”史蒂夫·曼恩

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日前,成都还成立了西部首家跨区域集中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落实了知识产权案件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有效整合并优化了审判资源,统一了裁判尺度,提升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效率。

人才——发展的根本

西门子独立法人公司在成都的设立,标志着西门子在成都的这一全球“数字化工厂”实现运营实体上的全面升级,是西门子为在中国更好更快发展做出的最新战略布局。西门子将持续扩大成都生产及研发基地生产规模,不断增强研发实力。预计到2019年,已建设完成的西门子一期项目以及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

为何选择成都,西门子全球高级副总裁梁乃明告诉记者,一方面得益于成都的一系列政策利好,更为重要的是“成都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

的确,正如梁乃明所言,成都如今各个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

深谙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作用,成都频频向全球英才抛出“橄榄枝”,展现了择全球英才而用之的坚定决心、海纳百川的城市气质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度。成都实施“黄金眼”战略,开发运用“高端人才全球搜索系统”,线上线下同步揽才。此外,成都主动走出去,成功在深圳、上海、美国硅谷等地开展赴外招才引智活动,重点关注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对“高精尖缺”行业人才频发“邀请函”。新人才观提出搭建“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一人一策、一企一策等具体办法,搭建人才引育的链式效应,把人才来蓉的每个要素环节都进行精准计算。以高端引才、全域引才为牵引,成都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对“千里马”的吸引力、亲和力。卢铁城说,“破除人才发展障碍,破除流动壁垒,向高端人才派发了不少政策红利。”成都不仅为人才发展、留蓉提供了巨大的政策和财力支持,解决人才生活、工作后顾之忧,甚至还为海外人才一路开绿灯——允许人才身在国外心在成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成都还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在创业扶持、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向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形成更具人性化的引育用留政策体系。

引智引才是借用外部“活水”,本土人才队伍培养是解决用人“刚需”、人才队伍梯队建设的重要策略。据权威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全市人才总量达到了443万人,居中西部城市前列。量质提升是当前成都人口结构、人才工作的重头戏。新人才观提出,校地、校企当好“导师”,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加强对本地人才的理论传授、实践淬炼。培养拔尖人才的同时,强化职业教育、倡导工匠精神,培养造就“成都工匠”。深入开展“市优专家”选拔培育,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青年(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等,为全市产业发展筑牢人才基座。

美国华盛顿大学塔科马分校校长马克·帕加罗表示,在培育创新性人才方面,大学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会给予学生一些影响,特别是通过我们的教授过程,教给他们一种创新创业的理念,这样我们才能为未来一代开创一个比较好的未来”。马克·帕加罗还表示,“我们会有更多的项目来促进中美双向的学生交流。”他相信与成都院校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金融——未来新驱动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金融又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经济的载体如果没有金融的发展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邓小平同志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一经典论断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成都的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新的机遇挑战,成都深刻把握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对金融和通信在现代经济与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成都有很好的基础,制造业、服务业、城镇化都做得很好,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对区域经济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央行行长周小川对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如此评价。

的确,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成都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北宋的成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上世纪末的成都红庙子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股票场外交易市场,这些金融凭证验证了成都自古以来的金融基因。成都也有雄厚的现实基础,目前成都拥有的金融机构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从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板块来看,总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从金融市场来看,成都的存款余额、贷款交易额、保费缴额等数据,也是中西部第一;从金融后台和服务机构来看,成都的数量仍是中西部第一。

成都提出要全面构筑现代金融产业集群和支撑体系,强化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成都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41万亿元,同比增长8.6%;各项贷款余额达2.7亿元,同比增长13.3%。

成都市政府金融办主任梁其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信心十足。他表示,从资本市场功能而言,成都积极推动企业海外上市;从财富管理功能来讲,成都正与海外加紧合作,比如从海外引入全球性财富管理机构,与海内外高校合作培养财富管理人才等;从创投融资功能来讲,正和伦敦金融城合作,准备在成都举办全球性的金融科技峰会;从结算中心功能来讲,成都是中西部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最大的城市,目标是要成为“一带一路”中的结算中心;而在新型金融方面,成都会在自贸区金融方面做更多探索,比如在金融科技、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合资证券公司等方面与境外机构加强合作。

枢纽——内陆变前沿

其实,对于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的打造,成都已颇具规模。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向西陆路开放通道的打通,成都站上了国家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位置。改变了过去不沿边、不靠海、没有港口的劣势,成都由“后方”变“前方”,由内陆城市变成了开放前沿城市。

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主任陈仲维直言,面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成都依托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和蓉欧快铁,积极打造国际空港枢纽、国际性铁路枢纽。目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实施扩容改造工程后,年旅客吞吐量提高到4604万人次,通航城市220个,开通航线282条,国际(地区)航线100条,位居我国中西部之首;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已经开工,一期三条跑道已经成形,航站楼主体工程也已正式启动建设,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全面提速,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国际铁路港23个基础性平台类项目全面开工,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去年达57万标箱,位列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蓉欧快铁”量能快速提升,初步形成北线至莫斯科、中线至罗兹、南线至伊斯坦布尔三线并行格局,实现“天天有班列”目标,开行量一跃增加到460列,位居国内首位,占国内中欧班列总量的26%,发运货物总价值超过13亿美元。中亚班列同步开行共60列,以成都为中转枢纽的对欧贸易货物接续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通过物流通道建设,吸引更多高附加值的面向欧洲、泛亚的适铁产能加速向成都转移聚集。“不仅要加快建设境内外枢纽节点、分拨中心、货物集疏办事机构和服务网点,而且要抢先开通成都至东南亚、南亚的南向‘泛亚班列’,寻求更广市场。”陈仲维表示,除开通更多线路外,还将积极推进订舱中心、箱管中心等多式联运场站设施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推进海铁“一单制”联运,推动国际铁路联运“一票制”互认。

与此同时,成都还将通过做强制造、金融、物流、贸易、信息五大临港产业,推动面向欧洲、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出口为导向的国际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出口基地、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向成都转移聚集。力争到2020年,国际铁路港和国际航空港临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500亿元,实现进出口贸易120亿美元以上。

在不久前结束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赋予了成都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的新内涵和新目标,提出要“加快建设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绿色的信息网络,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物流中心和国际信息港,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日前,成都宣布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市的千兆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首个千兆省会城市,提前三年完成“宽带中国”2020年战略目标。

成都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将持续推进成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城域网出口带宽扩容,扩展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持续推进核心网络优化升级,增强网络承载能力,全面增强通信枢纽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加快推进电信、移动、联通、曙光和万国数据等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打造全国领先的信息服务实力。

 

非遗保护:立足现实 融通文化

食盐改革半年考

成都向上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比翼齐飞:成都制造与成都智造

天府文化:成都的根与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