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评委语录

近日,由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主办的第二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评选结果揭晓,20位摄影师入围本次大赛,其中,苏国胜(纳西族)凭借作品《俄亚大村》获得“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胡尔曼古丽·金恩斯别克(哈萨克族)凭借作品《姑姑家的牧场》获得“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青年摄影师资助奖。本刊特选登两位获奖摄影师作品,以飨读者。

苏国胜作品《俄亚大村》

俄亚大村是我的故土,我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栖息之地,找到了我们族人的根与脉。生活的质感、仪式感,活着的尊严、与物质无关的平等与爱……这里仿佛就是我的前生与今世。古老的习俗,传统的东巴仪式,人们依然需要这些礼仪礼规维系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刚出生婴儿的取名,到步入少年时的成丁礼,到嫁娶时的婚礼,直至死亡时的葬礼等等都保持着完整的东巴教仪规,在这里东巴教已日常化。

虽然不是人类学研究者,但作为一个纳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用相机记录下我在这里的所观所感。虽然一些人的名字我没有记住,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同族同胞。正如东巴经里所说的,“请各方的神圣指引他一条回归祖先的迁徙之路”。

苏国胜

男,纳西族,1968年出生,自由摄影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丽江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现居丽江,从事摄影工作近18年。

俄亚大村,2009年11月。

放猪归来的男子,在俄亚每家都要养二三十头猪用于礼尚往来。2008年12月。

用灶灰驱邪,2006年。

『克蜜』和她的小女儿,2006年。

婚礼仪式上,东巴为光当·甲玛“报毛报”,“报毛报”就是用酥油抹额头,意为把最好的福泽和代表生命力的能量赐予她。2008年2月。

丧葬仪式,东巴捣鬼寨,2006年。

跳东巴舞前做准备的东巴,2006年。

新年祭品,2008年12月。巴义尔(《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编辑部主任):

《俄亚大村》这个专题的内容、形式、专业化程度以及时间跨度都符合“故乡的路”这个主题和宗旨。

鲍昆(摄影评论家、策展人):

这次评选出来的大奖和青年摄影师资助奖,还是秉承最具初心的内涵。让评委感兴趣的是这次的获奖者是用最原初最朴实的眼光去看自己的族群文化,观者能够通过他们的影像看到真正属于他们民族的文化。他们没有所谓专业摄影师的训练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反而经常污染我们的眼睛,让我们不去说人话。

殷德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苏国胜是纳西族人,纳西族是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而且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实很多摄影师都去拍过俄亚大村,但作品缺少深度,因为少有人像苏国胜这样长年关注一个选题。我们给苏国胜大奖,也是想要鼓励摄影师对专题的长期关注和拍摄。这也是苏国胜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丁礼上穿带一新的“东巴·扭若”,2013年1月。李树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两位获奖者的作品从内容到时间的绵延,到他们对拍摄对象的态度,再到摄影手段、摄影形式,都符合大赛的要求。我特别希望大家不要把摄影只看做一种或者几种模式,摄影有无限的可能,人的眼睛就像一扇窗户一样横在主观和客观世界之间,我们的机位在哪里?我们的心情怎么样?我们对待拍摄对象的态度怎么样?我们关于眼前世界的理解怎么样?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日松(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

去年在西双版纳摄影节上我就策划过苏国胜的《俄亚大村》,当时我就很喜欢他的作品,只是图片制作上略粗糙了一点,但他拍摄的时间跨度、细节和真实性以及作为纳西族拍摄本民族文化的那种亲和度都让我觉得他获得这个大奖是值得的。

 

别人不想看到的事实1(节选)

2016 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

“故乡的路”

读《玛格南的证言》

西格玛:回眸中,续写历史

从摄影到整体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