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在全球经济面临缓慢复苏但下行风险犹存的背景下,此次论坛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来自近3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与会。参会代表超过1500人,涵盖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100多个国家。论坛主要包括开幕式、圆桌峰会和高级别会议三个部分,并举行以“五通”、智库交流为主题的六场平行主题会议。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以“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高度概括了未来一个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凝聚了各方共识,引起强烈共鸣。论坛发表了联合公报以及成果清单等重要文件。
此次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表明,过去四年来,“一带一路”从愿景化为行动,取得超过预期的进展,这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事业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同。论坛既实现了“集众智、聚众愿、汇众力”的目标,又取得一系列事关“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务实合作成果。应该看到,“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发展之路,更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治理的积极探索,需要从“理念引领”的高度认识此次高峰论坛的重大意义。未来一个时期,“一带一路”将从“中国版”进一步向“国际版”迈进,通过深化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不断扩展“一带一路”建设的辐射力和联通力。中国在此次高峰论坛期间宣布实施的一系列新举措,必将有力带动更多国家、更多国际组织和社会力量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
二、美国总统特朗普首访沙特,外交战略或推动“重返中东”
5月下旬,美国总统特朗普展开执政后的首次出访,并选择沙特作为目的地。在沙特期间,特朗普参加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与美国峰会,并抛出建立“阿拉伯北约”构想,以打击“伊斯兰国”势力和遏制伊朗。美沙双方发表旨在巩固同盟关系的《战略愿景联合声明》,签署34项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价值约1100亿美元的军售合同。特朗普政府将向沙特提供导弹防御系统、先进装甲车等装备以及新式弹药,还会帮助沙特发展本国的军事工业。未来十年,美沙两国的军事贸易总额预计将达到3500亿美元。此外,沙特还将为特朗普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提供约400亿美元的支持。
从此访看,出于打击“伊斯兰国”、压制伊朗和叙利亚、钳制俄罗斯等多重因素考虑,特朗普政府或在实施面向中东的“再平衡”战略。沙特希望借美国之手重振其在中东地区的领导者地位,特朗普则坚持其“以利为先”的一贯做法,设法让沙特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美国。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称,特朗普此访是为了传递这样一个信号:作为应对全球挑战的领导者,“美国回来了”。然而,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无论是沙特与伊朗的缠斗,还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严重对立,都不是特朗普靠一次出访就能够轻易改变的。美国向中东地区的“再平衡”,与其“重返亚太”一样,注定充满挑战。
5月21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前排从左至右)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美国总统特朗普、沙特国王萨勒曼和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在会议期间合影。三、文在寅就任韩国总统,朝鲜半岛局势会否迎来转机
5月10日,在大选中以41%的选票率胜选的韩国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文在寅,正式就任第19届韩国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表示,将“开启统合与共存的新世界”,促进国家团结,恢复国民对政府的信任。文在寅就任后火速搭建青瓦台核心幕僚团队和政府班底,包括提名全罗南道知事李洛渊为国务总理,任命高丽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夏成为青瓦台政策室室长,选择联合国秘书长特别助理康京和出任外交通商部长官。
推动经济改革和增长、弥合国内政治“裂痕”、应对朝鲜半岛安全危机等,将成为文在寅政府的施政重点。在半岛问题上,文在寅预计将采取与前任朴槿惠政府有所不同的政策,或会更加重视南北对话协商,力促局势缓和。为与相关国家强化战略沟通,文在寅向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派出特使团。文在寅执政或为中韩关系的改善带来转机,这也将有助于两国增进协调以共同维护朝鲜半岛地区的和平稳定。韩国应在“萨德”等问题上切实尊重中方利益和关切,并通过实际行动巩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以使中韩关系早日回到正常轨道,实现改善发展,更好惠及两国和两国人民。
四、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欧洲极右翼势力仍具影响
当地时间5月8日,今年39岁的伊曼纽尔·马克龙在法国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中击败极右政治党派“国民阵线”候选人玛丽娜·勒庞,当选法国新一任总统。马克龙在选举中的支持率高达65%,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同时也是首位不是出身法国两大传统党派的总统。马克龙曾任奥朗德政府经济部长,具有从政经历,但尚属“政治新人”。在法国遭遇民粹主义冲击、国内反恐挑战严峻等背景下,马克龙采取了“非左非右”的中间派立场,主张深化政府行政改革、稳健处理移民问题、继续维护欧盟等,声称将开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崭新篇章”。
近年来,欧洲政治风向的“右转”令整个世界高度关注,“国民阵线”、“德国另择党”等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纷纷崛起。在国家经济复苏艰难、难民危机持续发酵等因素的推动下,欧洲多国民众对传统大党心存不满,不少人更是转而支持主张反移民、反欧盟、反全球化的政治力量。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知名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所言,在很多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分界不再是左翼和右翼之分,而是形成了民族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对立。此外,英国“脱欧”对欧盟和欧洲一体化带来不小冲击,法国、德国等国内部也涌动“脱欧”思潮。马克龙的当选虽然令“挺欧派”松了一口气,但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极右翼势力的影响仍不可小觑。
五、鲁哈尼成功连任伊朗总统,国家“脱困”仍存挑战
5月20日,伊朗现任总统哈桑·鲁哈尼在大选中成功赢得连任,将开启新的四年任期。多位保守派政治人士参加了此次大选,鲁哈尼的胜出表明温和改革派力量在伊朗国内得到更多支持。2013年6月,鲁哈尼首次当选总统,就任后一方面通过抑制通胀等举措大力提振国内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主导与国际社会就“伊核”问题展开谈判,逐步缓和西方对伊朗的严厉制裁。此次选举中,超过70%的高投票率对鲁哈尼较为有利,很多来自城市地区的选民尤其是年轻人和女性帮助鲁哈尼获得压倒性胜利,体现了伊朗民众对鲁哈尼过去四年“政绩”的总体认可。
作为中东大国,伊朗国内政局走向将显著牵动地区和国际形势变化。随着2016年1月伊核协议正式生效,伊朗的国际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尤其是与外国政府和企业签订了一系列商业合作协议。然而,伊朗的总体经济形势依然不佳,国内失业率高达12%,保守派力量担心对外开放会损害内部政治稳定。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一度威胁推翻“伊核”协议,并以人权和支持恐怖主义等为借口,采取延长制裁期限等举措。特朗普本人多次点名批评伊朗,称其威胁中东地区稳定。国务卿蒂勒森要求伊朗政府摧毁国内的“恐怖主义网络”,并停止进行弹道导弹试验。加之沙特和以色列等地区国家对伊采取敌视政策,伊朗想要争取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仍面临不少严峻挑战,鲁哈尼能否继续带领伊朗与国际社会展开“建设性互动”有待观察。
六、俄罗斯外长访问美国,俄美关系能否迎来改善
5月10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国务卿蒂勒森会面。这是俄外长2013年8月以来首次访美,此访能否有助于俄美关系的改善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特朗普在会谈中表达了缓和两国关系的愿望,并提出双方可以在应对叙利亚问题等方面展开合作。拉夫罗夫其后对外界表示,与前任美国政府不同,特朗普和蒂勒森都是“务实派”,双方的对话得以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据悉,拉夫罗夫此访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特朗普利用7月二十国集团峰会举行会面提前做准备。5月初,普京与特朗普进行了电话交谈,围绕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应对朝鲜半岛问题等展开沟通。
特朗普政府执政后,曾一度将改善美俄关系作为重要施政目标。然而,随着特朗普团队不断遭遇“通俄门”危机,美俄关系想要实现真正缓和越发困难。就在特朗普会见拉夫罗夫的前一天,负责“通俄门”调查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突遭白宫解职,在美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多位国会议员要求“彻查”背后黑幕。正当特朗普访问中东之时,美国参议院宣布科米将在近期到国会作证,特朗普及其核心决策圈成员面临的压力将上升。应该说,美国国内政治精英的“反俄”情绪较为普遍,尤其是民主党人士认为俄政府涉嫌操纵美国总统大选导致希拉里落败,誓要报仇。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政府或仅能在建立叙利亚“冲突降级区”等方面与俄达成有限合作,想要全面改善美俄关系特别是取消对俄制裁将是极为困难的。
七、“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获得通过,中国与东盟国家携手维护地区和平
5月18日,中国与东盟国家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14次高官会在贵阳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2002年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建立相应机制,《宣言》机制已发展成为各方维护南海稳定、促进南海合作的主平台之一。“准则”是《宣言》的延伸和发展,对于确保南海地区的长久和平意义重大。中国与东盟国家原本商定在2017年年中前达成“准则”框架,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这一任务最终得以提前完成。
中国和东盟达成的“准则”框架,是一份全面的、照顾各方利益和关切的文本,包括前言、目标、原则、基本承诺、最终条款等内容。它将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南海地区规则发挥重要作用,为下一步“准则”磋商奠定坚实基础。2016年以来,在中国和有关国家的持续努力下,南海地区形势出现了来之不易的“降温”态势,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有关国家也在加大战略沟通力度,并通过经济合作等方面为关系改善营造条件。对中国和东盟来说,达成“准则”框架是双方正确处理南海争议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增强南海地区局势的稳定性,未来需要双方继续相向而行,切实管控分歧,努力扩展合作。
伊朗现任总统哈桑·鲁哈尼在伊朗总统选举中获胜。图为5月20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一名妇女从现任总统鲁哈尼的竞选海报前走过。(责任编辑:魏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