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时代邮刊

“隐形”病人:微笑着,抑郁着

作者:□符遥
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甩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超过3.2亿人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3%。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这个群体的总数约有9000万人。每年因抑郁症造成的总损失高达513.7亿元。近年来,抑郁症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仍存在种种误区,“微笑抑郁”便是其中之一。

看不见的伤痕

18岁的王一晴是个爱笑的姑娘,圆圆脸、齐刘海,一条粗粗的麻花辫,像是真人版的洋娃娃。她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十名,还曾是学生会的宣传部长。在老师、同学和父母眼中,她热情、开朗、乐观,是校园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人缘也特别好。

可她自己却不这样认为。2016年暑假前后,一向学习自觉主动的她突然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做功课,每天坐立不安,情绪极度低落。“就好像陷入了一个黑洞,那里面强大的引力在不停地把我往里吸,我挣扎着,眼前却总是一片黑暗。”

起初,她以为自己是因为升入高三有些紧张,周末休息一下就会恢复,可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开学后。虽然每天坚持着正常上学、和同学有说有笑,没有人发现她有什么异常,但她心里清楚,自己“不太好了”。

强撑了一段时间后,王一晴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笑嘻嘻地向心理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状态。然而,当她做完有关抑郁和焦虑的评估量表后,“咨询师整个人都愣住了。”结果显示,她在这两项上的分值都已接近“重度”的标准。

对于这样的结果,王一晴并不意外,但没有人相信她病了。班主任老师劝她珍惜时间,“有什么事不能等到高考完再说?”父母也无法将眼前笑眯眯的女儿和可怕的抑郁症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坚持下,才将信将疑地带她去了医院;可就连医生也告诉她,她的种种表现不过是高三学生常见的“高考综合征”,只要放松心情、端正学习态度,一定可以考出好成绩。

她曾试图向好友倾诉自己的挣扎,可只因对方好心的一句“感觉你最近的状态好多了”,她就再也没有开过口。

从那以后,王一晴练就了一项“特异功能”:“前一秒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下一秒就可以马上笑得特别灿烂地和别人说话。”

她原以为,自己就会这样一直撑下去了,可情况还在一天天地坏下去。她可以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身体却开始慢慢失去控制:比如双手莫名其妙地颤抖不止;比如食量变得只有原来的一半;以前她可以一口气爬上六层楼,但现在只爬了两层,心率就会直接飙到170次/分钟。一天晚上,她甚至突然在家中晕倒,去医院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却查不出任何问题……

再后来,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都会让她情绪崩溃,自己都说不出理由。每天,她的大脑会被各种奇奇怪怪却无比清晰的场景占据:端起一只杯子,脑海里会马上出现自己失手打碎了杯子,又被玻璃碎片割破手的画面;和家人、同伴一起过马路时,如果同行者因被车流阻挡比她慢了一步,她就会突然变得非常焦虑,仿佛看到车辆飞驰而来,同伴在自己眼前出了车祸。还有一次,只因看到爸爸一边抽烟一边把玩一只打火机,她就大哭起来。

但更多的时候,她还是会强迫自己把眼泪忍回去,努力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挤出大大的微笑:“没办法啊,环境逼着我要撑下去。我不想让爸妈担心。”

比普通抑郁症更危险

王一晴是典型的“微笑抑郁”患者。

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简单心理”曾推送过一篇有关“微笑抑郁”的文章,文中说,“微笑抑郁”患者的笑容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他们当中,有人是因为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感到羞耻;有人是因为拒绝承认自己的抑郁情绪;也有人是因为不愿成为别人的负担

所以,他们选择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将微笑当成自己的面具,希望能够维护自己“强大”的形象,独自解决问题。

文章还指出,性格内向者、不允许自己在任何领域失败的完美主义者和一贯以乐观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幽默者”都可能表现出“微笑抑郁”的倾向。

北大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琦解释,从医学上来说,抑郁症是一种致病机理尚不明确的复杂疾病,是遗传基因、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与抑郁确切有关的也包括早年的不良经历。

微笑的面具其实是抑郁症自身特点带来的“正常反应”。

刘琦认为,“微笑抑郁”并非像许多人误解的那样,是抑郁症的一种类型。患者之所以“微笑”,“一方面是人都会本能地希望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源于抑郁症本身的特点。”每位“微笑抑郁”患者情况、成因都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都很容易被外人忽略。

精神科医生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微笑抑郁”,即:当患者已经下定决心,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就会开始表现得非常轻松。当他们开始交接重要的工作、向伴侣表达爱意或关心起孩子的学习情况,可能会让身边的人放松警惕,认为他/她的病情已经出现了好转,但这其实已经是患者在去意已决之后的告别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微笑抑郁”最可怕的地方——由于这类患者平时看起来一切正常,这使得“微笑抑郁”比普通的抑郁症更加危险。“微笑抑郁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不仅是亲朋好友,甚至一些非专科的医生可能都会忽视掉患者的一些症状。如果延误治疗,自杀意念一旦转化成实际的行为,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房主任路亚洲说。

被忽视的心理问题

“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甩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一位网友曾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短短几天之内,这条微博就收获了超过2.5万个点赞,被转发了4万余次。文中描述的状态并非特指抑郁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眼下“微笑抑郁”屡屡引发人们讨论的原因。

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留给都市人放松心情、宣泄情绪的余地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顶住压力、硬着头皮向前冲”成了人们唯一的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抑郁症几乎成为了一种“时代病”,而“微笑抑郁”并不是唯一容易被人忽略的症状。

“相对来说,中国人不太习惯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的抑郁有一个特点:经常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刘琦解释说,有些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腹泻、盆腔疼痛、头疼头晕等症状,在综合医院反复就诊却始终不能痊愈,其实很多都是抑郁导致的。“如果六七种躯体不适同时存在,是抑郁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可能患者自己都意识不到,心理不适还总去看身体。”

刘琦建议,如果平时出现了情绪不好的情况,应该及时通过运动、休息、游玩等形式放松调节。如果抑郁情绪已经持续两周以上的时间,并且已经带来了生理功能的变化,及时就医非常重要。

2017年3月31日,某互联网健康平台发布了《2017年中国网民抑郁症调研报告》。在这次调研中,来自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的专家对国内10000多名网民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中国民众对抑郁症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抑郁症治疗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网友是通过明星或者其他热门事件才第一次接触到抑郁症。无论学历高低,约90%的民众不了解重度抑郁可能会导致自杀。而更让人震惊的是,仅有5%的网友表示,会在出现抑郁倾向时向专业机构或者个人寻求帮助,47%的人则选择“独自一人默默忍受”。

 

你就毁在“等有时间再做”上

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

文在寅:从平民子弟到韩国总统

国外领导人身边的“定时炸弹”

19岁以下的誓言才美丽

永远的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