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企业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异国“打工族”到此掘金,他们被称为“洋打工”。其中,随着现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践,“洋打工”族有不少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人。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为当地产品进入中国乃至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多机会,通过贸易往来、要素流动和人才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02家中央企业投资设立境外单位9112户,分布在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中央企业目前海外分支机构38.4万名员工中,85%是本地员工。如此算下来,当地员工人数接近33万人。此外,不少企业员工本地化率达90%以上,中国石油印尼公司、中国移动巴基斯坦公司员工本地化率高达99%。
那么,这些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洋打工”们在当地中资企业的工作和生活如何?他们在中国企业工作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塔吉克斯坦的“洋徒弟”们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因为中国企业的进驻而在工业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了多重突破,水泥主要依赖进口、国内铁路无法连通、冬季供电缺口巨大等问题正迎刃而解。
所有中塔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大力推进本土化,加强技术培训,越来越多的当地员工走上了生产建设的核心岗位。
霍尔姆罗德·尤素波夫是华新亚湾水泥有限公司中央控制室的操作员,他认为自己走上公司核心技术岗位的秘诀就是“竖起耳朵听师傅的话,好好钻研技术”。
“以前没有专业技术,工作不固定,一两年就要换一次工作,有时还没事做。现在到了华新,师带徒的传统给了我学习技术的机会。我成了一名磨机操作员,不用担心找工作,也不用担心工资被拖欠,就是忙起来没空回家,老婆和孩子希望天天见面,”操着一口“洋味”汉语的尤素波夫说。
过去3年,华新连续组织“一对一”师带徒培训,每年有40多对中塔员工结成“师徒”关系。在年度大考中,徒弟们要接受严格的测试。巡检工须按照操作规范逐点巡检线路,眼观、手摸、耳听、鼻闻,小故障随手处理;维修工则需熟练掌握拆洗电机、扎钢丝绳、割焊工件、维修电路板等细活……
华新亚湾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致远说,师带徒是中国技术工人成长的传统路径,是手把手的经验传承。它能有针对性地帮助新人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在跨文化国际合作中尤为重要。
同样应塔吉克斯坦政府要求在今年提前完工的是中国特变电工在杜尚别承建的2号火电厂二期项目,这个项目将使杜尚别等地告别缺电历史,并为冬季采暖提供可靠保障。
项目负责人张伟说,要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任务,需要大量技术人才支撑,但是当地火力发电厂的运行工人基本上是空白。比如说,当地根本找不到能完成氩弧焊工艺的技术工人。与普通电弧焊技术不同,氩弧焊接技术能在高温熔融焊接中不断送上氩气,使焊材不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从而防止了焊材的氧化,确保了管道的清洁度。上海魅力正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和淘金者。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上,此起彼伏的文化演出活动也不乏洋打工的身影。图为一外国女乐器手在为纪念活动演奏。 中新社发 李江松 摄为帮助当地员工尽快掌握先进工艺,特变电工选拔98名当地员工到中国电厂接受培训,消除塔国工人的技术盲点。
曾在俄罗斯打工、只学过手工焊的伊力洪·祖罗夫说,跟着中国师傅,他很快学会了氩弧焊技术,相同尺寸的管子,以前他要焊2个小时,现在只需要40分钟就可以焊完。他说:“很感谢中国师傅对我们的帮助,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种工艺传授给其他同胞。”
据张伟介绍,杜尚别2号火电厂项目最开始投标时有8家到10家国际企业参与,一听说23个月就需投产,很多企业当场放弃。建设期间,塔国政府迫切希望尽快解决杜尚别及周边居民冬季用电取暖的难题,特变电工动用研发力量重新设计方案,又设法把工期缩短了半年。
张伟说,中国企业的每个海外项目能走到最后都很不容易,依靠的不仅是过硬的技术,还有真心实意造福项目所在国的愿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共同富裕之路,中外师徒情无疑是文明互鉴、繁荣共生的有力支撑。
位于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以南的华新亚湾水泥有限公司
霍尔姆罗德·尤素波夫是华新亚湾水泥有限公司中央控制室的操作员肯尼亚老人迪瓦拉卖羊当中企员工
迪瓦拉今年六十岁了,他没有娶妻,也没有子女。这个独自生活在山区的老人过得并不容易。他已经记不得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了,几十年以来,他一直孤独地生活在非洲肯尼亚内罗毕山下。
小麦和羊群是他的一切,可如今他老了,耕种小麦对他来说太吃力了,牧羊成了他唯一的谋生之道。肯尼亚山国家公园并无明显的边界,迪瓦拉知道有一条隐秘的通道可以进入其中,那里有一片平坦、广阔的草地,是他多年来的秘密牧场。
去往隐秘通道的路上,迪瓦拉必须穿过一条铁路——蒙内铁路。笔直的路轨远远的伸向远方,将茫茫的荒野一分为二。这条中国工人们修建的肯尼亚百年来的首条新铁路已经接近完工。目前,中国通号的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一道关键工程的施工——通信信号专业安装,搭建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有一天,这条安静的铁路又来了很多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正忙碌着。迪瓦拉远远地看见铁路边上,多了一些栅栏一样的东西。那些不过一米多高的栅栏将去往铁路的路完全挡住了,他很疑惑也很愤怒:中国人为什么要修这些栅栏,是要将他唯一的活路也断掉吗?
有人注意到撵着羊群的迪瓦拉,认出了这个倔强的老头子。迎向迪瓦拉的是一个微笑着的中年中国人和一个本地人,还有一个稍微年轻的中国人。通过翻译的传达,迪瓦拉慢慢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原来这条栅栏的修建,一直都在中国人的计划之中,是为了防止野生动物跑上铁轨。
听完解释后,迪瓦拉也理解了中国人的做法。可是理解归理解,中国人的这条栅栏对野生动物虽然有极大的好处,但却影响他的活路,他依旧很着急。
中国人看出了迪瓦拉的着急,通过翻译对他说道:“老人家,我们理解你的难处,我们有两个办法。如果能找到别的地方放羊,你可以继续放牧。但如果你找不到的话,可以试试我们给你的工作。”
听完,迪瓦拉有些犹豫——他已经六十岁了,还有什么工作是他能做的?中国人接着说道:“我们的铁路护栏和安全通道完工之后,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维护,绿色通道那边,也需要人去引导野生动物,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这份工作我们可以交给你。”
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不敢相信,连着问了几次:“真的吗?”得到中国人肯定的答复后,他立刻答应接受这份工作,甚至没有询问工资有多少。
迪瓦拉将自己的羊群赶回家后,又急忙赶回铁路旁,他想起来要和中国人商定工作内容、时间,当然,还有工资。签订好合同之后,他慢悠悠地回家了。第二天,他赶着自己家里一半的羊走向了集市,准备卖掉这一半。这样,小牧场能维持羊的生存,他可以既放羊,又安心工作。两项收入足够他度过余生了。
政局动荡时埃及员工为中企送补给
“中国人做事重细节、考虑全面,我十分欣赏。不仅工作方面,生活方式上我也受到不少中国同事的影响。”吃午餐时,在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工作的穆罕默德·纳吉熟练地用起筷子,他还计划在业余时间学习汉语。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项目,经贸合作区改变了不少像穆罕默德·纳吉这样的普通埃及人,让他们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他们不仅是“一带一路”框架下埃中合作不断升级的见证者,也是双边关系深化发展背景下实现自我提升的代表者。
穆罕默德·纳吉是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开发公司品牌推广部经理。他说,随着埃中“一带一路”合作深入,自己比以往更忙碌了。现在合作区名气越来越大,他每天收到的采访请求越来越多,不仅有埃及媒体,还有慕名而来的其他非洲国家记者。
两年前,穆罕默德·纳吉从一家德国企业来合作区工作。选择这里,除了收入更丰厚,个人发展机会也更大。“我要与各个领域的人沟通,面对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受益很多。”纳吉说,“在这里,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机会。”
艾米拉·艾哈迈德2008年入职,从行政接待员做起,如今是人力资源部经理。“我当时毫不犹豫,在合作区一建成时就加入。和企业一同成长,自己进步更快。”她回忆,刚入职时,合作区还是一片沙漠,现在酒店、餐厅、商场应有尽有。
合作区开发公司首席执行官纳赫拉·马哈茂德2010年入职后,埃及政局出现动荡。不少外国投资撤离了,但纳赫拉·马哈茂德和开发公司一起坚守,建立了深厚感情。“当时,很多工作暂停了,中国员工被困在园区。不少埃及员工虽然知道局势并不安全,依然坚持给园区里的中国人送食物和补给。”纳赫拉·马哈茂德说,那时所有人都没放弃,虽然状况不乐观,但大家齐心协力,在最困难的时期成功签下了中国巨石集团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进驻。
如今,园区发展模式逐渐被更多埃及人认可,埃及政府也在积极借鉴,列入本国经济开发计划中。纳赫拉·马哈茂德经常为埃及政府提供咨询,这让她非常骄傲:“用工作帮助祖国发展,是我最大的理想。”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埃合作不断升级。2008年成立到2016年底,合作区共吸引企业近70家,协议投资额近10亿美元,年销售额1.8亿美元,进出口额2.4亿美元。纳吉们距离梦想实现越来越近。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老杨和小杨
新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继莫斯科、圣彼得堡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在极寒的新西伯利亚南航办事处工作的员工们在机坪零下50度的极寒天气里保障航班,蔬菜匮乏,国内带来一颗大白菜,都会精心仔细地分配在每一餐里……但办事处员工却对这里产生了无限的喜爱和眷恋。
伊万诺夫·杨在南航驻新西伯利亚办事处工作至今已15年,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杨”。50多岁的他之前对待中国员工有点傲慢。后来,办事处帮助他的儿子“小杨”到乌鲁木齐上大学。经常听儿子对中国发展的描述,以及亲眼所见南航的发展变化,老杨对中国同事再不傲慢了。
“老杨”经常深夜送员工回家,“没问题,放心吧!”这是杨在工作中最常讲的一句中文。同事小刘的女儿从新疆去新西伯利亚上学,小刘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去接女儿,请“老杨”帮忙。凌晨3点,小刘下班回家,远远看到老杨的小雷诺车停在门前。车内的灯亮着,车窗上都是雾蒙蒙水汽,女儿在后座位上已经睡着了。老杨眼镜架在花白的头顶,坐在驾驶座上低头看手机。看到小刘回来,“老杨”在胸前划了十字,说:“外面很凉,蚊子多,就让孩子在车里休息。”,不等小刘说谢谢,他就忙着搬行李,一直把他们送上楼。
“老杨”的儿子“小杨”在乌鲁木齐上大学后,从以前一说话就脸红往妈妈怀里钻的小胖子,变成了一个颜值很高的帅小伙,用汉语聊天更是谈笑风生。
2013年开始,南航经乌鲁木齐中转的旅客量激增。为提高国际中转枢纽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公司急需请人录制标准俄语中转服务引导和服务内容广播词。这时,“小杨”帮了大忙,在拿到俄文广播词后,“小杨”按照俄罗斯广播特点修改词句和语法后,开始练习语音。经过多次练习和推敲,又自己花钱到专业录音棚录制了中转广播词,圆满完成了任务。至今乌鲁木齐T3航站楼中转服务区的俄语广播还是“小杨”的声音。
通过练习广播词,“小杨”也熟悉了南航复杂规范的中转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每次他在机场出行时,就好像一个受过完整培训的工作人员,不仅充当翻译,还经常主动协助和引导中转旅客出行,俨然成为南航中转“代言人”。
有一天,“老杨”提出要加小刘的微信。小刘说:“不行,你的手机只可以用俄罗斯WHATCHAP,不可以用中国微信。”老杨笑着从包里拿出一部新手机,他说是“小杨”在中国给他买的生日礼物。
“老杨”不仅有了可以使用微信的中国手机,家庭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盖起了达契亚(农村小别墅),3年内换了3辆车……
2010年1月8日,为中国企业工作的尼泊尔人香模(Shyam)及阿尔及利亚等6名外籍工人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劳动模范,当日受到中鼎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表彰。中新社发 朱文标 摄 巴基斯坦工人自豪为中国公司工作
作为一家民营通讯企业,总部在中国的华为公司近些年来海外业务发展迅猛,足迹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华为公司于1999年选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基斯坦设立第一个海外子公司,华为巴基斯坦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永刚说,公司主要就是考虑到中巴友好关系,华为对巴基斯坦市场充满信心。
王永刚说:“到海外拓展市场为什么第一站选择巴基斯坦,就是因为我们中国和巴基斯坦历来是睦邻友好之邦,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也非常好。我们为什么成立子公司,因为我们海外第一单合同是一个交换机,20万美金不到,是我们和他们的特别通讯组织签的,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记得,华为公司的海外第一单合同是在巴基斯坦,所以整体来看,我们的感情还是非常深的。1999年我们在海外第一个设立子公司也表示了我们在巴基斯坦长期服务的决心,从我们第一时间进来之后,考虑到我们中国和巴基斯坦这种长远的、悠久的良好关系,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退出,所以,即使是在2005年的大地震,包括2007年的红色清真寺事件,在这样一些非常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从来没有任何人员上的撤退,相反我们反倒加大了对当地各种资源的投入。”
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华为还为巴基斯坦培养了优秀的技术人才,比如:在拉合尔UET大学建立了培训中心,至今已培养了工程师3500名,并设立了10万美元的发展基金。公司在巴基斯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吸引了600多名巴基斯坦人加入这个团队,其中有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也有成绩优异的大学毕业生。
华为巴基斯坦公司的高级顾问纳西姆在华为已经工作了11年,纳西姆说,他到华为并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华为来自中国,他为自己是中国企业的一员感到非常自豪。
纳西姆说:“我非常自豪为中国公司工作,这是我生命的使命,中巴友谊是永远的,在我小时候就是这样,中巴友谊万岁,每个人都说中国非常好,所以这是我的使命。”
客户经理扎西德说,他有很多机会到国外工作,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华为,一方面可以留在巴基斯坦照顾家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中国公司他能够有更大的收获,现在他已经像中国人那样喜欢勤奋工作了。
扎西德说:“华为是我的第一个专业工作,我2005年5月进入华为,这里的待遇很好,从经济收入方面,从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对我的家庭方面,改善生活方式方面都很好,所以我选择留在巴基斯坦,进入中国公司,并且工作了6年。”
“一带一路”带来的文化梦
在文化、影视领域,“一带一路”倡议也让许多人实现了“不敢想的梦”。
近日,一首来自老挝的“魔性神曲”一夜间刷爆了很多中国网友的朋友圈。“超燃的”“蜜汁带感”是网民们对这首歌的评价,而更让人关注的则是这首歌的歌名:《一带一路》。该歌词曲作者名叫维莱鹏,是老挝国家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及知名主持人,目前正以工作交流的形式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外籍专家。
维莱鹏表示,最初有想法创作这首歌是在2015年底。当时想写一些表现中老两国友谊的歌曲,因为2016年是老中建交55周年,所以想给这个有意义的年份送一份小礼物。由于现存的有关老中友谊的音乐都是一些很老旧的歌曲,维莱鹏就想写一些新颖的、包含更多现代元素的歌曲,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老友谊。
“当时中国正好在推广‘一带一路’倡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决定以这个话题写一首歌。但这个主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此我决定用更有动感的、更时尚的曲风去配合它,希望这样能吸引更多听众。此外,这个话题还带有国际性,所以最终我选择以摇滚风为主,融合一些老挝自身的传统音乐因素,再添上一些轻音乐的元素,混搭成了这首‘神曲’。在歌手的选择上,也是出于这些考虑,我找了我的好朋友,老挝国内最著名的摇滚乐队主唱阿提萨·拉达那冯。” 维莱鹏说。
已经给20多部中国电视剧配音的坦桑尼亚配音演员希尔德,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从事与电视有关的工作。“以前,坦桑尼亚的电视费用非常昂贵,尤其是安装数字电视以后,每个月花费高达50美元。但是中国四达时代公司进入坦桑尼亚以后,电视费降到每月3美元。现在很多中国电视剧在坦桑尼亚热播。”
希尔德最喜欢的中国电视剧是《媳妇的美好时代》。“我们坦桑尼亚也有婆媳矛盾,在坦桑尼亚当媳妇的感觉和毛豆豆是一样一样的。”
中国特变电工承建的塔吉克斯坦杜尚别2号火电厂捷克员工和家人一起品尝中国菜
地处中欧的捷克,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国家。无论是德沃夏克、斯美塔的音乐,还是卡夫卡的《变形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抑或哈谢克的《好兵帅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都令国人对捷克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塔方员工在中铁十九局承建的塔吉克斯坦瓦亚铁路现场巡检。捷克姑娘艾娃(EvaKrejci)之前并没有听说过“一带一路”,虽然,她的生活已经被这份来自中国的倡议改变了。
如今,艾娃是东方航空驻捷克布拉格机场的一名员工,每天都在忙碌的机场服务着越来越多穿梭于中捷之间的旅游者和商务旅客。工作闲暇时,她也会和中国员工一起聊天,和家人一起品尝中国菜,这都让她对中国愈发了解和喜爱起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人对欧洲有了全新的了解,人们的兴趣也逐渐从西欧,扩散到中东欧。“布拉格的风景非常优美,在欧洲旅游资源数一数二,再加上《布拉格广场》那首歌,国内的婚礼、电影的拍摄,让大家都觉得布拉格是个浪漫的城市,值得一游,所以开航后旅游客源非常充足。”艾娃说。
同样方便的,还有在两国间开展业务的企业。艾娃明显感觉到,商务旅客也越来越多,“捷克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捷克在欧盟以外最大贸易伙伴。除了中国人熟悉的斯柯达汽车公司,捷克著名的PPF捷信金融公司也在中国有许多业务,丹麦的乐高则干脆将欧洲设计中心放在了布拉格,生产中心放在了中国的嘉善。中国企业在捷克的投资也在扩大,上海华信集团已在捷克掀起了全方位的投资热潮,涉足领域包括了金融、传媒、足球、房地产、旅游、酿酒等各个方面,大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编辑/陈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