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孵化器,不能不提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条进驻了挂着各种咖啡名号的孵化器的道路似乎已经成了创业者的圣地。其实,最早听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这个称谓时,我的心里是抗拒的。我从不忌惮用最坏的预期去评估这种插花式的安排,而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我的预期也八九不离十,这种扎堆凑群的方式只会带来无意义的同质化和过剩供给。所以,我从没有动过去那大街参观、拍照的念想,而且还尽量避免把与人会面的地点约在那附近。除了避开并不顺畅的交通外,主要是想躲开那份浮躁。但现实情况是,我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出于各种原因,我还是必须隔三岔五地在那儿出现。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一些与以往预期所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并非来自某个单独的孵化器或是活动,而是来自整条街形成某种类型的“场”。创业者们不知不觉地被链接在了一起,在彼此之间开始了自发的分享和交互,也许这才是新一代孵化器应该有的特质。
不管孵化器还是众创空间,有一点一直让人感到困惑:到底是应该专注做好一件事,还是多件事齐头并进?多数人都知道,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前者才是行业创新者应该走的道路。但要专注做好的这件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令孵化器的运营者们伤透了脑筋。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不断迭代才到了所谓最新的3.0模式,却发现这只是在不断地往背上增加包袱,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能看到自己被颠覆的未来。
但创业大街的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有效链接和分享机制也许才是创业者真正在寻找的,也才是孵化器的核心所在。抓住了这一点,第一步就可以将现有的服务商、地产商和投资方联系起来,现在所谓新型孵化器做的事基本也就完成了。而孵化器可以更多地专注于创业者之间的经验分享、业务链接,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有效链接,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大的势能。有这么一个公式:产品的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可见,大量的链接可以作为另一个维度来推动产品最终的发展。
当然,链接和分享最大的作用还是在于,让更多的创业相关的观念和经验得到更好的使用。《大连接》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互为朋友的两个人,如果其中一个人变胖了,另外一个人也将发胖的风险是原来的3倍。其实被传播的不是肥胖,而是肥胖这种观念,同样的逻辑完全可以用到创业者之间。而孵化器的作用是将所有的节点联系起来。在这样的系统里,每个人既是被服务者又是服务的提供者,既是粉丝又是大V。孵化器的创新者们将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切入,降维攻击,逆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