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 如今,俯瞰北梁新区,高楼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百姓安居乐业。2015年8月,包头市亦成为全国唯一获“全国棚户区改造示范城市”殊荣的城市。摄影/郭煦“
低矮土房世代传,凛冽北风度日艰。门前垃圾房后炭,雪雨飘摇几十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居民赵其江在写给当地政府的信中,这样描述“旧北梁”。
而当他提到北梁新区时则尽情写道:“栋栋高楼是我家,窗明梯亮美如画。炼身健体朝与夕,社区文明人人夸。”
随着去年9月份反映包头市北梁棚改的电视剧《安居》在央视一套热播,学习北梁精神、加快推进棚改在包头市再次形成热潮。
2013年,包头市因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而备受瞩目。作为包头市头号民心工程,包头市在北梁棚改中,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利民”工作理念,在确定规划、制定政策、搬迁改造等环节,坚持阳光操作,公平、公开、公正,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惠及百姓。在先安置后征收和统筹兼顾百姓居住和就业等惠民政策推动下,拆迁与安置房建设工作同步迅速推进。
2014年底,包头市全面完成北梁棚户区13平方公里、4.7万户、400万平方米房屋的征拆任务。2015年底,全面完成3.3万套回迁房的建设和回购任务,搬迁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如今,俯瞰北梁新区,高楼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百姓安居乐业。2015年8月,包头市亦成为全国唯一获“全国棚户区改造示范城市”殊荣的城市。包头棚改模式由此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棚改机制得以验证;从“先拆迁,后安置”到“先安置,后拆迁”,让拆迁居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创新融资机制,围绕“硬骨头”,集中精力打攻坚战的“实干奋斗、团结协作”的棚改精神发扬光大。
201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张院忠在调研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时强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快推进北梁腾空区建设,切实做好北梁搬迁居民安置就业社保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啃下资金“硬骨头”
4月底,《小康》记者在北梁棚户区看到,原先密密匝匝的平房、七拐八绕的窄巷不见了踪影,13平方公里的空地被整理得平坦而干净;数公里外的3个安置区新楼成片、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
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彩色高楼绽放光芒。楼宇间距较宽,各小区预留了绿化地与活动场。北梁新区,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银行等公共设施都已经建成。
“谁也没想到真的能够拆迁改造,更没想到新区会建设得这么快、这么好!”居民说。
几年前,北梁棚户区曾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此前10多年里几届政府共征收1.02万户居民的房屋、安置2.8万人,人们起初普遍对这次棚改没抱多少希望。
“确实难,而且‘硬骨头’不止一块。”东河区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首先是补偿资金难筹集,这个预算需200多亿元的工程,当时只有5000万元资本金,可谓杯水车薪;其次是居民观念难转变,虽然棚户区居住条件差,但故土难离,加上多年改造成效微小,许多群众不愿搬迁。
2011年3月、2013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两次实地视察北梁棚户区,并就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包头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视察北梁指示精神,把北梁棚户区改造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难啃的“硬骨头”,积极创新金融服务、风险防范、服务群众、基层管理等一整套有效机制体制,举全市领导之力、资金之力、政策之力、法律之力、全社会之力,集中精力打攻坚战,创造出了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改造13平方公里棚户区的棚改奇迹,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棚户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及时跟进的各项资金是北梁棚改全面开展的根本保障,经测算“北梁棚改”资金需求大概在270亿元左右,资金问题成为棚改推进的“拦路虎”。
阻力就是改革的动力。面对资金上的难题,包头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金融支持、滚动发展”的资金运作模式,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为改革创新城建模式搭建了实践平台。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包头市与各金融机构建立了协调共商机制,密切了彼此间的对接配合,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信贷模式支持北梁棚改。先后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将包头市列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平台以外的棚改贷款试点城市,鼓励驻包金融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发符合信贷条件的棚改信贷产品。北梁棚改概算总投资234.08亿元,筹集资金中银行贷款211.2亿元,其中,国开行171.2亿元,农发行40亿元,为“北梁棚改”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为提高融资能力,包头市整合优化国有资产,组建了市住建集团等多家投融资平台,从事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有益合作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加快北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了融资平台。
与此同时,包头市还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为北梁棚改居民建立了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确保棚改居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拆迁期间,包头市累计从各旗县区抽调3000多名党员干部,利用先期筹集资金的6个月“空档期”,包片包户丈量清楚房屋面积,造表登记人口、房屋产权、安置意愿等基本情况。划片建立123个党支部投入拆迁动员工作,并推选809名居民代表参与其中。
让“忧居”变“宜居”
事实上,在北梁棚改工程启动之初,众多北梁居民既充满期待,又心存疑虑。采访中,多名北梁居民告诉记者,他们最初的疑虑就是这次拆迁政府官员能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会不会和以往的开发商拆迁那样,总是让老实人吃亏?会不会房子被拆之后,迟迟无法搬入新居?
如何消除北梁棚户区居民的这些疑虑,成了此次北梁拆迁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东河区财神庙街道办事处主任石丽娜看来,北梁棚改不仅是拆房子的过程,更是拆矛盾、改作风的过程。“当动迁干部踏入群众家时,群众可能会对你发火,但干部要学会耐心倾听,在倾听过程中,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还能找到拆迁的‘金钥匙’。只要是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事、做事,老百姓总会相信你、支持你。”
住在北梁大财神庙福义街大水卜洞49号院的王美荣今年92岁了。从动迁工作一开始,工作人员便耐心与老人沟通,给老人讲政策,老人总是说,“我就想要100平方米的底店,或者给我80万元也行。”虽然感觉老人家根本没有要搬走的意思,但动迁人员不厌其烦,三天两头上门劝说,帮老人做家务,老人终于被感动了,点头同意搬迁。老人搬家那天,福义街十一片区所有动迁干部都来了。
提起北梁棚改,人们总会想到2013年2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中出现的“光屁股小孩”高宇博,“很萌很真实”的镜头深受人们喜爱。在当地,人们说他是北梁棚改的“形象大使”。3个月后,他家率先拆迁,领到第一批安置房钥匙,10个月后他随家人告别爷爷高俊平居住了56年的小平房,迁入政府回购的安置楼。
家住北梁新区北一区的居民王月英一家过去两年也一直沉浸在喜悦中。告别了北梁那间蜗居了30年的小平房后,她终于住上了新房。
“高兴得一晚上睡不着,盼了多少年,还是北梁新区好,非常满意。我们自己装修的,已经住上两年了。”王月英的新房子是91平方米的两居室。
回顾北梁棚改的整个历程,包头市用1年多的时间,把4.7万户、12.4万人全部从北梁搬出来。同时,在离中心城区近、地段好的位置规划了4.78平方公里的异地安置区,新建和回购了南、北两个大区15个住宅小区,分50、65、75、90平方米四种户型,户均住宅面积73.65平方米。
刚住进来的时候,王月英远离了以前的老邻居、老伙伴,一下子觉得生活更加寂寞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老人每天除了下楼自己走一圈就是待在家中看电视。不过,如今这一切已经改变。4月末,记者见到老人时,她正在社区服务中心做理疗回来,从2014年7月开始,天天坚持到社区服务中心做理疗。“下午跟大家打扑克、下象棋,已经很熟了。”现在,王月英不仅身体好了,精神状态也明显变好了,脸上总是笑呵呵的。
新城古韵传文脉
北梁地区从形成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曾是包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的说法。沿东河区东门大街,过长胜街至西门大街以北,先明、刘柱窑子以南的地区都在北梁范围之内。北梁北高南低,几百年以来,人们在这片黄土高坡上依地势建房,级级次第而上。这里曾在包头历史上显赫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地理和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已经落寞成为贫穷一隅。
“七沟八梁”的老北梁,除了小学校的操场几乎找不到一块大一点的平地。叠落而盖的灰蒙蒙的房屋、七拐八拐的小街小巷,没有亮色,缺少生机。“似乎没有足够容灵魂栖身的地方。”有人这样形容北梁。
离开这里成为大部分北梁人的梦想,而已经成功离开的人则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魏华在北梁住了70年。两年前,和魏华做了几十年邻居的杨生瑞一家搬去了下梁,“住到楼房里了,人家那儿,上下水、煤气,什么都有,可好了。”魏华说起邻居的楼房,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和魏华老人一样,这里的居民大多数都想“住楼房”、“想住条件好一点的地方”。现实是,有条件的人、年轻人都搬走了,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家庭困难的人。所以,在北梁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狭窄的小巷里,老人插着袖筒站在一抹阳光里,不多见的空地上牛在反刍,小狗拖着脏兮兮的尾巴缓缓走过。
由于改造,北梁的历史又添加了新的篇章、新的印痕,但改造无论如何绕不过北梁的历史积淀。
北梁的文化家底有多厚?曾经参与过北梁改造历史遗存摸底的学者张贵,利用一年的时间走访了北梁地区的所有院落,编制整理了北梁古城地域图、北梁古城区道路示意图、北梁古城区寺院及人文历史建筑一览表、北梁古城区标准地名表、北梁古城区1949年前建筑的有保存价值的砖瓦院门洞照壁一览表、北梁古城区建筑历史资料、北梁古城区建筑分布图等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收集整理这些历史资料的同时,张贵确定了382处有留存保护价值的民宅院落,并详细地记录了这些院落主人的背景资料。
《包头市东河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文化产业“一带三区六园”的空间布局和打造西口文化名城、黄河湿地胜境、民俗传承大区、多元宗教圣地的目标定位。提出北部组团深入挖掘西口、晋商、宗教、民族等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北梁文化产业园、民族产业园和老包头城,着力凸显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占地约13平方公里的展现老包头历史、民俗面貌,融汇多元文化特征的文化旅游区域。这一目标如果实现,北梁多元文化将在旧北梁,乃至东河区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西口文化之根也将被牢牢锁定于北梁,世代相传。
包头市规划局副局长王万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提到,规划中,为了保留北梁特有的城市记忆,在文化传承方面,将对三官庙地区30多处有特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留。五大宗教和谐共存这一北梁独特风景,已经成为北梁重要的标志之一,新规划中继续保留了北梁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使这一独特景观传承下来。不仅如此,一些历史积淀丰厚的古民居,都将在新规划中集中拆旧翻新,重新修建并保留。
2013年6月的一天,张贵、胡云晖、格日乐等多名包头市文史、档案专家、学者齐聚东河区,参加东河区档案局召开的“保护包头北梁地区历史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征集”座谈会,为保护北梁地区历史文化建言献策。与会人员就如何实施北梁地区历史文化抢救性保护达成了共识,要建立北梁地区原貌影像档案,为抢救性保护具有山西建筑特点的民居、古街巷、古院落、老商号提供了依据。
古韵犹存 包头市确定了文化产业“一带三区六园”的空间布局和打造西口文化名城、黄河湿地胜境、民俗传承大区、多元宗教圣地的目标定位。这一目标如果实现,北梁多元文化将在旧北梁,乃至东河区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寻找经济新引擎
“财神庙前九江口,吃喝玩乐全都有。”这句民谣说的是曾经车水马龙的老北梁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而这种景象也成为新北梁建设中最具特点的一抹亮色。
“乔家金街”是北梁前期改造的成果之一,按照晋商晋韵的古朴风格重现了当年乔家十三铺的盛况,是一条集商业、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特色街”。“北梁曾经是文化和经济中心,当年老包头的十大晋商大多汇集在此,为了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在北梁改造中我们对各种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保护性开发,试图打造‘西北第一体验式文化商街’,以浓厚的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和商街建筑、文化创意唤起历史人文记忆,传达出‘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的意蕴。”东河区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小康》记者,为了充分挖掘北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乔家金街”特色商业街开发和建设中注入了走西口、民间技艺等历史文化元素,并通过举办老包头庙会、书画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其文化、旅游、商业等各种功能,为北梁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官方数字显示,包头25%的失业人口在东河区,其中有70%住在北梁;换算成数字就是1.8万个失业人员。
“棚改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可以带来很大内需,也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重效应。”这是李克强总理2013年2月3日在三官庙社区开现场会时的原话。当时,三官庙社区主任崔强就坐在会议室后面的炉子边上,对她来说,这句话意味着“等将来搬到小区楼里,老百姓们身体好的能做点小买卖,日子过好了,吃低保的就少了”。
对于就业困难人员,政府开发了物业管理、保洁、保绿、劳动保障协理员等151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
东河区党政领导也在考虑未来的北梁人该如何就业。寻找新的经济引擎,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东河区曾经召开了会议,提出了符合东河区实际的发展新思路与定位。今后,东河区将全力打造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产业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输出产业基地、以北梁文化和黄河湿地文化为主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为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北梁腾空区重建,眼下成为了东河区未来几年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引擎。按包头市规划局编制的《包头北梁腾空区城市建设与引导规划》,未来北梁腾空区将成为新型引领的国家棚改典范区、老工业城市发展转型的战略承载区、包头民族遗产保护的文化传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