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如何落地开花?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为中科院)一直在寻找答案。
在2017年3月29日举行的中科院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明确了 “十三五”重大突破的项目部署,今年中科院将在农业科技、生物科技、资源环境和高技术等四个方向部署11个重大项目。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的一大契机是前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正式实施,这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热情。2016年4月,为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转化,中科院宣布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同年11月,中科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位于科技领域“金字塔尖儿”的科研成果,已经开始俯下身,未来,将成为反哺社会的“真金白银”。
科技国家队 成立于1949年的中国科学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也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国家队”。摄影/宁颖定下“五年之约”
“从今往后,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变成一种主动行为。”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如是说。
去年,“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方案实施,这也是中科院与国家定下的一个“五年之约”,在五大方面确立了25项重点任务,到2020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每年6000亿元,院属机构孵化“双创”企业5000家,“十三五”期间专利实施比“十二五”翻两番。
严庆对媒体介绍称,中科院原来做的科学先导专项仍然会继续做,另外在“十二五”时期启动的科技服务网络也将继续推进。“重要的是我们准备在这个专项行动里新设重点专项,拿出五亿元资金,在已有重大突破的基础上,选择不超过10个重大的成果。”同时,中科院还将与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紧密配合,与院所投资企业及相关产业部门结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三链联动”。
其实,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中科院部分院所已经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成果转化,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科院理化所是中科院的研究所中唯一一个偏重于中下游产业链,并以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己任的研究所。早在2002年,因为没有企业愿意“埋单”,理化所自筹资金200万元进行了用于深冷冰箱的混合工质制冷技术的中试试验(即中间性试验,是科技成果向产生力转化的必要环节,成果产业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凭借着先进的技术,理化所最终征服了企业,企业向其购买了相关技术,理化所得到了2200万元的回报。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也尝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甜头”,如今利用这项技术可将温度下降到零下200多摄氏度。
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最终走上市场造福于民众,链条各个关节的打通,其意义不仅仅是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应用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中科院下属院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冯埃生看来,“只要是好的成果,想转化不出去都难”。此话一出,是有底气的。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科技转化上可谓是一个“领头羊”。据了解,近5年来,该所累计实现专利技术转移、转化300多项,实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入超过10亿元,辐射工业产值2000亿元。当然,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在导向、机制、政策、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保障到位。
而在上海药物所,“科技富豪”引人注目,2015年,上海药物所15项新药研发成果成功转让,合同总额高达8亿元。西安光机所共孵化培育84家高科技企业,吸引社会投资7亿元,实现产值12亿元、纳税7000多万元,新增就业4000多人。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地区,舞台同样广大,从“高大上”到“接地气”,中科院各院所的成果转化遍地开花。
能够让科研院所甩开膀子加油干,让科研人员的创业创新思维变成现实,都离不开开放融合的思路。这也正是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中所着重强调的,专项行动确立了五大方面25项重点任务,即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并落地转化、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培养培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载体、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环境和氛围。
集中力量“抓大放小”
在“十二五”期间,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等,启动实施了科技服务网络(STS),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产业化和科技支撑项目,与省市区和相关行业部门签署实施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如渤海粮仓、海洋生态牧场、东北现代农业、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甲醇制取低碳烯烃、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纳米绿色打印、干细胞脊髓损伤修复、激光电视以及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抓大放小”是中科院在“十三五”中作出的重大改变。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围绕5个重点服务领域,设置了21个服务主题。现阶段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将50%的项目经费用于院“十三五”重大突破的项目部署,这些项目支持力度一般在千万元级别,执行周期为18~24个月。
该规划针对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布局科技项目,将组织若干具有重大效益和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示范转化工程,通过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创造出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引领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或直接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在农业科技方面,中科院部署了三大项目。一是“第二粮仓”项目,旨在解决黄淮南片农业生产关键问题,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样板。二是生态草牧业项目,将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核心区,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草牧业发展模式。三是海洋生态牧场项目,建立海湾型、岛礁型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生态牧场模式,为渔业转型升级兴业和“海上粮仓”建设提供支撑。
在生物技术方面,中科院部署明胶酶法绿色制造2.0工艺研发及应用项目,旨在实现国内行业全覆盖,在国际上推广;部署国门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项目,将建立生物快速检验检疫与物种鉴定体系。
在资源环境方向上,中科院部署了四个方面的项目。一是全国及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评估项目,旨在开展全国范围新一期(5年)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评估,支撑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将制定典型污染物土壤环境基准,建设不同类型治理示范区,支撑国家“土十条”落地。三是典型县域乡村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探索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及PPP产业化模式,服务新农村建设。四是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项目,评估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风险,支撑廊道内铁路、公路等重大工程决策及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在高技术方面,中科院一方面部署了深度学习处理器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旨在实现国际首个面向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芯片规模产业化;另一方面部署了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5G芯片产业化项目,将建成自主知识产权的5G芯片和网络关键技术创新链,支撑国家“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总体目标。
对此,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赵千钧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可以明显感到地方、企业对科学技术成果的需求十分旺盛,未来中科院将继续加大有效科技供给,加大人力投入。中科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前景乐观,“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累计预计超过2.2万亿元,新增利税累计预计超过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