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综艺报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不仅是反腐剧

作者:文/陈 丹
收视率破6(4月2 3日C S M 5 2城收视率6 . 0 6 9 %),网络点击率突破1 7 0亿(截至4月2 4日)。在《人民的名义》播出之前,很多人想不到这样一部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竟能成为2 0 1 7年荧屏最火热的电视剧。而因《人民的名义》热播,原著小说也随之“洛阳纸贵”,不少入戏太深的观众等不及电视剧大结局,纷纷购买小说一睹为快,多地书店《人民的名义》一书卖断了货。根据《人民的名义》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介绍,该作品纸质书在电视剧播出前印数7万册,目前加印已超过100万册。在电子阅读端,《人民的名义》的数据也非常亮眼。小说独家数字版权签约方——中文在线对外公布《人民的名义》电子书点击量累计超过5亿,有声书点击量超过2 0 0 0万。电子书、有声书收入均超过百万。

《人民的名义》的火热,让小说作者,同时亦是电视剧编剧的周梅森再次走入大众视野。根据4月12日公布的第11届作家收入排行榜,周梅森以1400万版税收入雄踞榜首。口碑与收视双赢的《人民的名义》让周梅森名利双收的同时,也打乱了他的正常生活。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周梅森透露自己的电话被打“爆”了,全国媒体的采访纷至沓来。“我怎么也没想到,人生过了60岁,还能有这么一次‘网红’经历,当然我是红不过达康书记的”。

“在场”的作家

面对观众对《人民的名义》的热捧,周梅森却经常对媒体表示,自己并不认为《人民的名义》是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现在很多文艺作品离人民的现实生活太远了”。“国内已经七年来没有反腐剧了,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太多能够深刻触摸到社会痛点的作品。”周梅森表示。“面对中国沸腾的生活,只要能揭开现实生活的一角,作品便能震动天下。”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讨论《人民的名义》的一期节目中说道。

从第一部小说《沉沦的土地》开始,周梅森始终将笔头对准现实主义创作。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职业作家,周梅森的人生轨迹也与大时代的变迁相契合,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始终是一位‘在场’的作家”。

进入文坛之前,周梅森是一位煤矿工人,他的文学启蒙来自《巴尔扎克传》。周梅森告诉记者,《巴尔扎克传》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一部作品,他第一次读这部作品是在“文革”期间。在一个拾破烂的老人那里,周梅森发现了一本前面少十几页,后面少了几十页的小说,而《巴尔扎克传》——这本小说的名字还是他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才知道的。巴尔扎克曾经在拿破仑的像下挂了一个条幅: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它!狂妄但富有创造力的巴尔扎克点燃了周梅森的文学之梦,他也要用他的笔征服世界。

周梅森14岁便已经下矿,那时候半个月辛苦只能换来9块钱,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描写煤矿行业故事的《沉沦的土地》便是他在那个时期开始动笔的。边翻字典边写作,周梅森一写就是30多万字。1987年《沉沦的土地》终于发表,周梅森正式走上文坛。

现实生活始终是周梅森创作的土壤,而他自身的经历也改变了他的创作方向。1 9 9 4年,周梅森回到徐州老家,当时家乡正在热火朝天集资修建三环路。一方面政府在推动修路,但另一方面老百姓却很不理解,认为修那么宽的路劳民伤财,甚至有人上访状告参与决策的政府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梅森得到机会与这位领导见面谈话,后者邀请周梅森作为作家到江苏省徐州市政府挂职当副秘书长。周梅森在政府挂职一年,这一年的官场体验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也促使了他文学创作的转向——开始涉足政治小说。通过挂职锻炼,周梅森熟悉了政府体系运转的过程,对官场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深刻。而现实中那位父母官为百姓致富修路却不被理解的经历也被周梅森写进了《人民的名义》中。

在此之前,周梅森还创作过《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等一系列反腐题材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描绘了中国改革的进程,直击现实体制中的矛盾与改革中的阵痛,在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作品也都被翻拍为电视剧,并获得了高收视率。

2008年以后,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归于沉寂,周梅森公开发表的作品也越来越少。虽然十年间周梅森也有创作,但好多故事他写完便放进了抽屉,甚至做好了永不面世的准备。201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向周梅森约稿,要求其写一部反映当下反腐生活的电视剧。经过慎重思考,周梅森把8年前写到十几章的作品拿了出来,重新构架,深入采访,这便是后来的《人民的名义》。

为了写作《人民的名义》,周梅森曾在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翻阅案宗、卷宗,去监狱和落马官员座谈,用大半年时间做了大量的采访。那些职务犯罪分子的痛悔让周梅森至今难忘。“很少有干部是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他们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却因为一个‘贪’字,落得最后家破人亡。”周梅森曾对媒体表示。

《人民的名义》中的角色形象刻画血肉丰满。侯勇饰演的某处长,吃着炸酱面,每月为乡下母亲汇3 0 0块的生活费,但检察人员却在他的隐蔽豪宅中找到了2亿多现金;“于连”式的人物祁同伟,曾是缉毒英雄,但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最终饮弹自杀。以反腐为切入口,《人民的名义》想要剖开 一个社会横截面。除了官场人物,周梅森也在剧中呈现了郑胜利等普通百姓的形象。

“它既不是一部简单的反腐剧也不是一部简单的行业剧,这部剧中有我几十年的积淀,有我对政治、社会、生活的观察。”周梅森说。

于是,在这部剧中,主角经常发表对现实生活种种现象的评论,如“如果连读书都要讲究经济利益,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等。周敏森告诉记者,剧中的评论很多都是他的观点。“这部作品要反映中国当前的政治、社会生态,只要中国社会存在的人和事,都在本剧的表达范围内。”

虽然有最高检授意,但《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的制作走的完全是市场化路线。因为题材敏感,项目筹资非常困难,曾有一家大公司打算投资,占51%的投资额控股,结果跑掉了。最艰难时,周梅森和导演李路曾想过拍卖自己的股票和房产来支撑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之所以坚持推出这样一部作品,周梅森表示是出于一个作家的责任感。“文艺作品要有勇气正视现实,哪怕这个现实是严峻的。”周梅森希望,《人民的名义》能够让广大观众看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看到党和政府反腐的决心。

股市“老司机”除了作家之外,周梅森的另一重身份让人有些意外——资深股民。上世纪90年代初,周梅森将自己11本书的稿费13万元全部投入股市。周梅森曾是江苏最早10个坐进“大户室”的股民,在早期的资本市场,他赚了不少。

下海之后,周梅森还从事过房地产开发、实业经营、证券投资,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经济变革,在资本市场经验丰富。周梅森的作品中,经济博弈是重要内容之一,而将这些经济纠葛“抽丝剥茧”地写出,正是得益于他自身的从商经历。

在《人民的名义》中,大风厂工人的股权纠纷是撕开汉东官商勾结黑幕的一个口子。主角侯亮平发小经营的大风厂为了得到银行续贷,向山水集团借了5000万元作为过桥资金,同时蔡成功及员工持有大风厂的股权被质押给了山水集团。但当大风厂向银行归还了5000万元贷款后,银行并没有同意续贷。

最后,这笔借款变成了8000万元。大风厂无法按期归还山水集团的款项后,陈清泉所在的法院将蔡成功及员工持有大风厂的全部股权判给山水集团。大风厂破产,山水集团得到大风厂的地块。工人因不满失去股权,引发了一场反暴力拆迁的集体性事件。

这场戏剧冲突来自于周梅森本人的经历。2 0 1 4年,周梅森也陷入了一场股权官司。数年前,周梅森成为了徐州一家地方银行的隐名股东,但被代持公司却将股权违规抵押,该公司资金链断裂后,周梅森被代持的这部分股权被银行查封,涉及金额高达4000万元。

据悉,直到《人民的名义》剧终,大风厂和山水集团的官司都未了结;在现实生活中,周梅森的官司也一直在继续。商场上的失败以及股市上惨痛“割肉”,让周梅森对经济问题更为熟悉。“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这是周梅森常常讲的一句话。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肯定改革开放伟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揭示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

周梅森

作家、编剧。江苏徐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人民的名义》等。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

对话周梅森:一部好作品是创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综艺报》:现在达康书记火了,沙瑞金、高育良以及祁同伟等一系列角色都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年轻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是否会给您未来的创作带来启发?

周梅森:年轻观众的反应,让我既意外又感到有趣。一部好作品是由创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下一部作品我肯定会考虑到年轻观众的意见,但是我也不会被他们的意见牵着走。

《综艺报》:您觉得年轻观众的意见有哪些值得借鉴的?

周梅森:像李达康的表情包,以及一些鬼畜视频(编者注:利用原作素材进行搞怪、快节奏重复剪辑的网络喜感视频),这些都是我这个年龄段没有想到的,吴刚(李达康的扮演者)也没有想到。李达康、高育良以及“胸怀宇宙”的孙区长,这些人物角色我预料到了观众会喜欢,但没有想到年轻人会这么欣赏。如果有机会写下一部的话,我可能会考虑让李达康这类人物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综艺报》:有媒体报道,如果有第二部的话,达康书记可能会走向腐败?

周梅森:人物活起来之后,会根据舞台的形状以及他所处的环境自己行动,他会不会腐败我不知道,只是有这种可能,因为他天生不喜欢权力受监督,但并不一定会腐败。

《综艺报》:您平常看电视剧吗?看什么类型的剧比较多?

周梅森:家里的电视已经很久没开了。国内的电视剧这些年我只看过寥寥几部,一部是《大明王朝1566》,另一部是《北平无战事》,而这两部剧都是我在网上看的。不过最近我们家电视又重新打开了,因为我跟家人一起在看《人民的名义》(笑)。

《综艺报》:最近《大明王朝1 5 6 6》又火了,加之《人民的名义》受到热捧,您怎么看正剧的未来,以及对影视产业的影响?

周梅森:要改变市场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并不乐观。写作《人民的名义》,我沉淀了十几年,对中国社会以及政治生活有着长期的思索、研究、观察。导演李路把全部身家都压在了这部剧上。演员们都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了精心的琢磨。现在影视行业非常浮躁,一些人是向“钱”看的。但我们这部戏大家都把它作为一个艺术品在打磨,大家都把这部剧的艺术价值放到了第一位。

《综艺报》:听说您在创作过程中敲坏了好几个键盘?

周梅森:没那么夸张,只是有些键盘用着不顺扔了而已。演员、导演在创作时最起码有一个剧本,但是编剧需要从无到有建构一个世界,让其中的一个个人物活起来,这个过程是特别痛苦的。而且《人民的名义》不是通过段子攒出来,所有的对白、人物走向都是我原创。写作的过程孤独而痛苦,而且需要特别专注,只要键盘上有一个按键不灵敏,我就会扔掉,所以键盘,我一买就买两三个。

《综艺报》: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

周梅森:现在正在参与筹备《人民的名义》电影版,下一部写什么暂时没有考虑,但《人民的名义》一定会有下一部,只不过我还要沉淀一段时间。

 

《越狱》第五季: 情怀大作的爱恨两难

《喜欢你》: 陈可辛式爱情“关系片”复现

《速度与激情8》: 好莱坞票房收割机常拍常新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不仅是反腐剧

北京·影像

中外合拍:“好故事 + 好伙伴 + 文化共识”是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