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中文台《名人面对面》]
主持人 许戈辉嘉 宾 周梅森
为拍戏差点把股票都抵押 意在展现真实的中国
主持人:您有想过《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播出后会如此火爆么?
周梅森:说实话,这部剧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对于一个主流意识话语的东西,我原来预期就是对得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就可以了。其实这本书在2016年底就出版了,第一批书是在12月份上市的。直到电视剧开播的时候,还有7万册书没有卖完,但是电视剧播出之后,15天内就印了120万。
主持人:我深有体会,为了做这个访谈,我去买您的书籍都断货了。
周梅森:我能理解这部电视剧受欢迎的原因,但是没想到会火到这种程度。
主持人:您觉得除了观众本身喜爱这部剧外,背后是不是有力量在推这部剧呢?
周梅森:坦率地告诉你,也是真诚地告诉你,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的筹资就不会这么困难。我差一点把股票都抵押出去,导演李路也差一点把自己的大豪宅给抵押出去,风险极大。尽管如此,但是我和李路决定坚持做下去。我对这部戏的要求就是编剧要原创,导演要原创,不准模仿、不准搞桥段,不准说走别人走过的路子,演员要原创,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个品质。
主持人:为何您选择用真实案件作为开篇呢?
周梅森:当初我看到一篇关于正处级的副司长贪了巨款的报道,把我吓着了,这是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的一个故事,如果我不写出来的话,人民就不会相信你。我们这部戏就是真诚地面对社会,是一部不撒谎、有良心的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所以我一开始就通过真实案例,希望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展现给大家一个真实的中国。观众选择看这部剧,肯定是带着一定的心理预期来观剧的,看事实挖掘得是否恰当,所以我有必要把这些严峻的政治生态现实呈现给老百姓,如果能够让他们有代入感的话,这部剧就能抓住观众的心。
年轻时期的周梅森主持人:剧中的其他角色有原型吗?比如出现像“郑西坡”的那些工人,他们在现实中有生活来源吗?
周梅森:当然。我从来没有脱离弱势群体的生活。因为我早年是从煤矿出来的,差不多待了十年,直到煤炭资源枯竭,公司先后破产、倒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下岗工人。我的弟弟就是两次下岗,第二次下岗还差一年到退休年龄,只拿八百块钱的生活费。所以,在我的作品中包括此前的作品,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描写我底层的这些兄弟姐妹。虽然有很多人希望我能把“郑西坡”的戏份拿掉,但我认为是绝不可以的。如果没有这一条线索,我都不敢叫《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就变成“官员的名义”或者是“检察的名义”了,但这部戏不是一个简单的检察戏、检察破案戏,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反贪剧。坦率地讲,做这部戏、写这个小说,我是有些野心的,我想呈现的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社会生态的情形。
在官方、民间、社会、创作者之间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
主持人:您的这部电视剧播出以后,这些老朋友们有什么反应呢?
周梅森:他们有些热泪盈眶,都流了好几次泪。而且,他们表示这么多年后终于有人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但也有人觉得尺度大,不过我现在觉得这是正常社会生活的反映。
主持人:主要大家都不敢说。
周梅森:这有什么不敢说的?这又不是什么政治反对派。我所有的描述基点是充分肯定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再在这个基础上谈问题的。
主持人:我看到您在好几个采访里提到,您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
周梅森周梅森个人资料
出生日期:1956年3月9日
出生地:江苏徐州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国家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
代表作品:《人民的名义》《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
周梅森:是的。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不仅是一个观察者,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履、跟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受益者,所以我对当时的社会大环境非常熟悉。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改革的进程,关注这个官场的生态。如今,我终于获得一个出口,找到了官方、民间、社会、创作者之间一个最大的公约数,所以才产生了这个效果,因此这种公约数的找到不是偶然的。
主持人:为何您要写大风厂呢?
周梅森:这条线索恰恰是我亲身经历的一场股权纠纷引发的。如果我没有切肤之痛,就很难写出大风厂工人的切肤之痛。目前这官司还没结束,还在这个危险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接了这么一个剧,于是我就很自然地把这个股权的官司线索写了进去,所以这个故事本身就有一个扎实的社会基础。对大风厂拆迁事件的描述,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是社会剧变期间发生的重要社会现象,它是不能逃避的,其实这件事附带了很多的社会信息量。它不单单是一个强拆的问题,我们在剧中表现的拆迁并没有发生双方的武力冲突,像打啊、砍啊,但是在网络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它就会一切变性,比如强拆会被各方议论,其中有一个议论就是发自李达康。实际上,我觉得李达康讲话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合理的,不拆掉一个旧中国,何以建设一个新中国?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片段:我倒觉得拆除一个旧中国,没什么不好吧。不拆掉一个旧中国,怎么能建设一个新中国?不过我认为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不够公道、不够厚道,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国家高速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方便,另一方面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成果视而不见、指手画脚甚至是造谣诽谤。
拍摄大风厂火灾时万分谨慎 吴刚把握“李达康”非常准确
主持人:《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能顺利地播出,书籍能够顺利出版并大卖,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
周梅森:当时我知道小说是不会有问题,但是我跟导演对于电视剧的播出是做了思想准备的。很多观众不满意我们对大风厂火灾的拍摄,觉得拍得太潦草,没拍出壮阔的场面。坦率地讲,因为我担心电视剧会审核不过,最后我跟导演商量后决定把这条线索全部剪掉,预计有五集。由于我们一方面没做大场面,另一方面把“陈岩石”这个老干部的形象在强拆的现场如何疏导老百姓这些细节都处理得比较好,所以那个场景的审查意外地顺利。
剧中的“李达康”书记由吴刚饰演,其人物形象备受大众好评主持人:我觉得能处理好这些细节真的特别不容易。
周梅森:我在创作者和审查者之间找到了公约数。
主持人:电视剧播出后,剧中 “李达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备受大众好评,很多观众在网上甚至做了各种“李达康”的表情包,包括守护他的GDP,捍卫他的双眼皮。
周梅森:“李达康”这种类型的干部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以来很有代表性的。这些干部基本上都是政治明星,他们显著的标志就是对GDP不顾一切地追求,但他们在追求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不愿意接受约束的情况下,往往出事的干部也比较多,这类干部出事是最令人痛心的。“李达康”不像“高育良”,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襟怀坦白,自己的情况马上就向
省委汇报。而且,这个人特别讲政治伦理,他知道组织培养他不容易,把他送到这里学习、送到那里去进修,然后一步步提拔他,再加上男人对权力有天生的眷恋,男人特别想借权力安排实践,所以“李达康”不愿意贪污,他是非常真诚的。演员吴刚对“李达康”这个角色的把握非常准确到位,而且有丰富的层次感。但“高育良”这样的高官已离婚好几年,组织上对此还不知道。其实,之前我还碰到过一个干部,明明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晚期,马上要死了,但没有向组织汇报。现在的干部提拔要考虑到身体健康,本来组织部还想提拔重用那个干部,可惜他第二天进医院,第三天就在医院去世了。其实,像“高育良”这样的干部,他们就是跟组织不交心,组织也完全不清楚他们的情况。不过,相对于“李达康”、“高育良”,老百姓最痛恨的是像“孙连城”这样的官员,所以大众对他的评论都是冷嘲热讽。
主持人:因为老百姓对于“孙连城”这样的官员见得多了。
周梅森:是的。
主持人:剧中的男主角“侯亮平”各方面都很优秀,拒腐蚀永不沾,如此完美的人物真实存在吗?
周梅森:生活中很少有像“侯亮平”这样的人,他的身上寄托了很多我的理想,他是我一种英雄情结的表现。如果这部戏描写太沉重,连他最后也腐败的话,先不提审查的难度,这也违背我的人文理想。其实,我是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的遵循者,我批判现实中的黑暗,但是老巴尔扎克也说过,“不管现实怎么黑暗,还要给人们带来光明”。
周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