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群说,蜡染最传统的图案是青底白花,靛蓝染色,像兰花。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蜡染,中国古老的印染工艺,以贵州、云南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最为擅长。作为中国三大印花技艺之一,蜡染因其图案繁复多变但又不失和谐秀美而延续千年。记者见到蔡群时,她正好穿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我们的蜡染花布图案涵盖苗族所有的图腾,都象征吉祥。你看这条鱼尾、这个龙头……”蔡群指着自己衣服上的蜡染图案向记者介绍说。苗族女孩从小就跟妈妈学蜡染和刺绣,苗族人穿的服饰、日常用品都会用蜡染和刺绣进行装饰。“如果女孩子的衣服头饰做得不漂亮,不精细,她的家庭都会被瞧不起。”
蔡群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苗族蜡染刺绣工艺传承人。她连续两年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为家乡织金县捧回金色奖杯,织金的苗族蜡染工艺也由此声名远播。
从拾荒女到创业人
织金苗族蜡染的所在地织金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蔡群的家就在织金县的大寨村。蔡群在少女时代就因为苗绣天赋而小有名气。可是家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她只能放下绣针,蔡群的蜡染和刺绣技艺来自母亲的教导,这是蔡群85岁的母亲(左)手把手指导她蜡染工艺。 中新社 供图早早出外讨生活。
在贵州山区有句俗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蔡群告诉记者,家里穷的时候,粮食只有种在石头之间窄小的空地上的玉米,一家人每天为吃饭发愁。“尽管日子苦,可是到了晚间,我阿妈就会对着蜡烛,边做刺绣边哼苗歌。我靠在阿妈腿边,觉得阿妈的手和那些绣片特别好看。”
为了吃饱饭,少年时的蔡群离开家,跟着姐姐走了100多公里的山路来到了贵阳,但她们能做的只有捡拾垃圾,就这样过了四年。一天,蔡群在贵阳火车前的饭店捡起一块别人吃剩下的蛋糕,正在吃的时候被一位过路的男士看到,那位男士走上前来对蔡群说:“小姑娘,你怎么不上学?”听到这话,蔡群一下子就哭了。而这位男士接下来的话“点醒”了蔡群:“你可以去浙江、广东打工啊,那里有饭吃还能有钱挣。”于是蔡群离开贵阳,来到广东深圳。在一家制鞋厂,蔡群找到了一份工作。
深圳五年,蔡群结婚生子。为了赚钱,她和丈夫只得像大多数中国打工族一样,将女儿送回织金老家,可女儿的一次重病让蔡群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家!
2006年,对蔡群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因为女儿,她回到家乡,而命运之神并没有让她就此平凡。亲戚的一个建议让她参加了毕节市举行的手工艺比赛,一幅蜡染作品《织金洞银雨树》一下就获得“毕节名创”二等奖,还拿了2000元的奖金。蔡群说:“这使我意识到,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是值钱的!”
蔡群的蜡染和刺绣作品。蜡染分画蜡、染色和漂洗三道工序。苗族蜡染常见几何图形和花鸟虫鱼抽象图案。而刺绣多用红色棉布作底,七色绸线缠绕麻线作调色线,刺绣成品一般用于缝制衣服、裙子、围腰、背带等。蜡染是早已融入蔡群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之一。2006年,苗族蜡染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是让蔡群看到了机遇。“我报名参加了贵州省组织的‘两赛一会’(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大会)活动,从那回来以后,我就开始琢磨,人家的东西可以做旅游商品,我们苗族的也可以。”蔡群说。
2009年,蔡群注册了公司,专门做苗绣、蜡染旅游纪念品。初期,她们拿着绣片、蜡染去织金县的景点售卖,非常受欢迎,生意渐渐火了起来。当地政府得知她的情况,帮助她申请到了贷款,公司盖起了厂房,回来帮忙的姐妹越来越多。丈夫也回乡帮助她打点生意。现在,蔡群的公司开设了网店,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
同时,在蔡群的带动下,同村的不少农户也加入了这一行业,发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20户,形成了闻名当地的“蜡染刺绣创业一条街”。
扶持小微,让打工的妈妈和孩子团聚
2013年又是蔡群人生里的一个特殊年份,她当选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的身份不再只是一位创业者,而是要更多地为蜡染刺绣的传承、为家乡的姐妹们着想。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苗族的蜡染刺绣也面临危机。“女孩子们更喜欢现代服饰,因为穿起来方便时尚。”同时,很多的苗族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没有了学习和制作蜡染的环境。而国内外市场对蜡染产品的大量需求,反而让苗族传统蜡染工艺变得简陋,图案单一甚至是做工粗糙,独特的原生态韵味在逐渐消失。因此,蔡群几年来向人大提交的建议都围绕苗族蜡染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保留住自己民族的传统,蔡群公司的蜡染作品一直坚持传统的工艺方式。同时,蔡群在传统苗族服装的基础上,增加了商品的开发,产品包括蜡染方巾、马尾绣绣片、银饰、苗家上衣、苗家背带等几个系列。
现在,蔡群的公司有200多名蜡染技师,也为孩子们开设蜡染课程。她还开办了蜡染博物馆,每年都有国内外的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实现了个人愿望的蔡群,并没有忘记实现同样历经打工艰辛的乡亲们的愿望——可以在家就近就业,亲人再也不分离。经过精心策划,蔡群将公司的生产运作进行灵活的变化,采取了“公司+农户+市场”的管理运作模式,由公司统一指导农户生产蜡染刺绣旅游产品,统一后期加工销售。这种运作模式既保证了企业订单的生产,又便于农村农户对自身家庭的照顾和管理,有效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蔡群所做的,正是许多人共同在做的一件事。2013年贵州省启动了“锦绣计划”。目前贵州从事手工业的妇女已达50万人,产值50亿元人民币,带动百万余人回到家门口就业。这明显地促进了民族手工艺者在家就业,改善了“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蔡群提出的建议是:“建议扶持更多的小微企业,让更多的妈妈回到孩子身边。”
“现在寨子周围300多个姐妹都回来跟我一起干了,去年的公司营业额已经有800多万元。”蔡群说,“我要把厂子做大,让村子里的姐妹们都能回来,回到孩子身边。守着孩子和家的日子,才是真的好日子!”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蔡群提供)
蔡群和苗族妇女们在她的蜡染工作室手工制作蜡染。采取“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运作,300多名苗族妇女通过技术培训,将蜡染刺绣拿回家制作,平均月收入达两千多元。 中新社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