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北京纪事

北京老规矩(二十五)

作者:文◎ 刘一达  图◎ 锥 光
丑话要说在头里

所谓“丑话”,就是别人不爱听的话。这些话谈不上对错,更是跟“长得”丑俊,没有任何关系。

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我跟您可是丑话说在头里。”它的意思是,办一件事,只能有两个结局:成与不成。或者说:成功与失败。您在跟人谈办这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把不成的这种可能性,也就是“丑”,如实地告诉人家。

这就跟您的家人要做一个大的手术,医生会告诉您手术的风险,还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反正医生已经把丑话说在了头里,手术是做,还是不做,由您和家人商量决定。丑话说到头里,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的矛盾产生。

其实,北京人是非常好面子的,有些“丑话”明明已经看出来,但碍于情面,往往不好意思说出来,结果,事没办成,还得罪了人。正因为如此,北京人才立了这个老规矩。

您在谈事的时候,当把“丑话”说出来之前,还要说出“丑话说在头里”这句话。以示您就是要让对方明白,要办的这件事的风险,以及做好不成功的心理准备。

不说自己行

不说自己行。这是老北京人经常告诫晚辈儿的一句话,也是北京的老规矩。

北京人做人做事,不喜欢张扬,讲究含蓄。信奉“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什么叫“真人”?说白了,就是有真本事的人。所以,按北京的老规矩,在一般情况下,自己不能吹嘘自己,一件事,别人都不行,就我行。这是北京人的大忌。

老北京人做事谨慎,不说大话,也不说满话。比如有人想让他办一件事,问他行不行的时候,他不会说:“没问题。这事你就包在我身上,您就 好儿吧。”相反,他会说:“这事可有点难度。我试试吧。能帮忙,我尽量使劲。”

即便这事,他要是办,手拿把儿攥,他也要这么说,绝不把话说满、说到家,让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

为什么老北京人要谨言慎行,说话留有余地,不在别人面前说自己行呢?

首先,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以自谦为美德。在跟人谈话时,一般都把自己摆在一个卑微的位置上。您听那会儿的谦称:“鄙人”“卑人”“小可”“老朽”“奴才”等等。就知道当时的人是如何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了。

但是在那个年代,低调做人被视为高尚的人品,也被社会认可。那会儿,人越说自己无能,却越让人觉得有能耐。越说自己卑微,却越让人觉得他高大。如鲁迅先生所说:“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角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

实际上,那会儿的人是用一种自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损,来寻求自尊与高尚。您想当时连皇上都谦称是“孤家”“寡人”了。在君主制的年代,整个国家都是皇上的,他却说自己是“孤家”。

其次,北京人不说自己行,跟北京是六朝古都有很大关系。因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京的地面儿上人才荟萃,藏龙卧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用老北京人的话说:您也不知道地面儿上,哪块石头绊人。您说您行,殊不知背后,有多少人比您更行的。

所以老北京人,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话说满,不要上来就说自己行。

时过境迁,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别说自己行”的老规矩,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显然不适用了。职场上推崇的是“自我包装”“自荐”以及各种“选秀”,如果谁说自己不行,等于“自残”。

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别说自己行的老规矩,也许还有意义。因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到什么时候也是一种优良品质。

小人不可得罪

什么是小人?毋庸解释。其实,最早的“小人”一词,是从事脏苦累工作的劳动者。到了春秋时代的后期,君子和小人才成为有德和无德的专用名词。

由于小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容易记仇,而且阴险毒辣,反复无常,如果让他们抓住报复的机会,会不择手段。所以,历代的哲人和贤人对小人都嗤之以鼻,告戒人们,在生活中要“近君子,而远小人”。《管子·牧民》里说:“信小人者失土。”《荀子·劝学》中说:“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正因为小人总是玩阴的,很多时候,让人防不胜防,所以老辈人告诫人们:“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当然,老北京人对小人也是谈之生畏。在老北京人的眼里,人生有“几大倒霉的厄运”,其中之一是“犯小人”。

什么叫“犯小人”?老北京人认为:小人是埋藏在身边的炸弹,平时什么事都没有,只有到了裉节儿上,它才爆炸。“犯小人”如同炸弹爆炸。用北京土话说:犯在他(小人)手里了。

您想谁不怕炸弹爆炸(犯小人)呀?所以,北京人有个老规矩:待小人要宽,防小人要严。

其实,这跟古人说的“远小人”是一致的。“远小人”是让您见了小人,离他远远儿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您明明知道他是小人,由于种种原因,还要跟他相处。怎么办?只能对小人要宽厚,别让炸弹有爆炸的机会。北京人有话:休与小人为仇,小人自有对头。

老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按北京的老规矩,对待小人,要和平相处。到什么时候,也不要得罪小人。

 

在北京,你幸福吗?

志愿服务

北京老规矩(二十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