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读书文摘·经典

被人夺走的信心

作者:李松蔚/文
我要成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取决于这次的你。一个人要对别人抱有怎样的信心,才敢作出这样的宣言呢?几年前我做咨询,接待过一个失恋的男生。他的女朋友喜欢上了别人,连招呼都没打就走了。男生伤心且愤怒,黯然神伤地说:“她夺走了我的自信!”

这个说法很奇特。我问:“她怎么夺走了你的自信?”男生说,以前他很自信,现在,他觉得自己是彻头彻尾的loser。他用的词是“觉得”,说明这是他的一种感受。仔细体会这个说法,里面既有情绪化的成分,同时也暗含一种确定感,仿佛是说,我不应该觉得不自信。我问他:“那么,事实是怎么样,你究竟是不是一个loser?”男生恶狠狠地说:“我就是!”

我说:“所以,你以前的自信是一种错觉吗?”男生愣了一下:“怎么会是错觉?”

“你说自己是loser,那你以前的自信岂不是错的?”

男生赶紧摇头:“那不是错觉,是我现在没有自信了而已。”

我说:“这样说来,你知道自己不是loser。”

这个表述,与男生前面的话反过来了。但他完全没注意,很自然地点头:“我知道。”又补充了一句:“光我知道有什么用?人家不信啊。”

我从他的说法里,抓到了一些微妙的东西:“你的意思是,别人信,你就信。别人不信,你也就不信了。所以你才说,她把你的自信夺走了?”他点点头。我说:“说明你早就放弃自信了。”

其实,他主动把自信这东西,交给另一个人来取舍,并非那人的离开夺走了自信,早在她离开之前,他已经把自信交出去了。

前几天,网上因为一件诈捐的事炸开了锅。我对这件事没有多大的感触,觉得也够不上什么十恶不赦。很多人批评我的这种态度,他们说,这个人最大的恶行,是把世道人心搞坏了。人们为什么骂他?因为他破坏了大家对世界的信仰,人们以后不敢再相信别人是诚实的了,也就帮不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我喜欢他们的善良,然而,这里面有同样的逻辑。他们在表达,他们愿不愿意当一个善良的人,这件事并不取决于他们自己,而取决于某一个行善对象的人品。对方是好人,善心有了回报,他们才会继续行善。对方是骗子,他们就不会善良下去。和前面的男生一样,他们把权利交到别人手里,要求别人配合自己,共同呵护对善良的信心。

我变成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取决于这次的你。一个人要对别人抱有怎样的信心,才敢作出这样的宣言呢?

看到一篇求助的文章,想助人的那一刻,真的知道对方是谁吗?不知道。确定文章写的是事实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他会不会是在恶意操纵我?欺骗我?利用我?有可能。他说的话,是不是并非我理解的意思?我会不会受自己的经验驱使,读到的并不是他的本意?都有可能。正如热恋的情侣,无论多么坚信对方不会移情别恋,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都会有一个声音:这段感情,未必能修成正果。

非要说“你一走,我就丧失了自信”,这份自信岂不是任人宰割?

我从来不敢抱这种信心。有人说,看我的文章,知道我是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者。这话说得没错,然而,与其说是悲观,倒不如说是慎重。也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教训,只是平平常常的生活本身,已经让我对于“别人会按我的期待行事”这一点,始终在头脑中有一个大写的警醒:不一定。

这是我的生存法则:永远保留对别人的不确定。在不确定之下,是不是还能保持本心?无关乎别人怎么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按怎样的原则行事,完全取决于自己。惟有如此,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坚定。不管别人是好是坏,我坚持我的善行,正如不管我爱的人是去是留,也不丢掉我的自信。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总去质问“你怎么可以夺走我的信心?”因为我的信心只在我这里,与你无关。这是最难的修行,是悲观主义者面对世界的态度。

 

自处

关于2017年的15条预言

可怕的大数据时代

公众号真的是一种进步吗?

一位县委书记看官场

唐太宗“赏赐”贪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