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对外传播

中国的生态移民

作者:《纽约时报》报道
庙庙湖村——没过脚踝的沙子淹没了他们新家的门口。推着自行车走过去,像踏过一片沼泽。庙庙湖仅是小小的一片绿洲,大约一英里外,是一些水泥砌成的房子,整齐划一。

中国政府将约7000名回族居民从西北地区缺水的土地上搬迁到庙庙湖村,村医马世良的家庭就在其中。马大夫说,官员曾承诺“我们会变富”。

“如果我们知道这里是什么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搬来了。”41岁的马医生说。搬来三年后,他一直无法在庙庙湖村行医,也没有找到其他的可靠工作。

中国称这些人为“生态移民”。政府把居住在受气候变化、工业化、不良政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地上的32.9万人,搬迁到了161个仓促建造起来的村子里。他们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生态移民与扶贫计划安置的第五批。此前,这个计划搬迁了114万居民。宁夏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许多沙丘、清真寺和骆驼。

宁夏扶贫开发办公室移民管理处副处长韩金龙表示,虽然之前几批并没有明确地说是生态移民,但他们搬迁也是由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境移民工程。

中国在宁夏和其他几个长期受干旱和其他自然与人为灾害影响的省份所做的事情,预示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时可能会采取的行动。据估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气候变化将迫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口离开家园。

中国受到土地不断退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但是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带来了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如马世良和他的邻居所遇到的情况一样。

11口人挤在580平方英尺(编者加:约54平方米)的两居室,马世良和很多人都在院子里给老人用塑料加盖房屋。设计新家的官员把厕所和淋浴放在一起,这对于回族是不可忍受的。马世良自己在外面挖了个厕所。官员没有把马世良任命为村医,从2016年11月份以来,即便是并不稳定、收入很低的建筑工作也没找到,一家人全靠他的妻子王梅(音)在农场打工的12美元生存。

“政府决定把人口迁出来,因为那里的土地养不活他们,”宁夏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吉忠说,“这里面有历史、自然和社会原因。”

在过去的50年里,宁夏地区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1度,2001年至2010年上升尤其快。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的年降水量每十年下降约5.7毫米。

张吉忠说,将人们从西海固搬迁出来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说,已经有200多万公顷的土地被改造为森林和草场,固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4%上升到2015年的22%。提起西海固,张吉忠说:“现在比以前有更多的野生动植物,有时还能吃到野鸡。”

1983年移民搬迁计划开始实施,政府在宁夏北部给移民分了土地,让他们搬过去,自己盖房子。现在,政府给他们建房子,虽然比较小。张吉忠说,前后五批移民搬迁共花了200亿元,其中一半花在最近一批上。

“房屋需要盖得好,道路要修得好,学校要建得好,”他说,“这都是政府的责任。”

移民搬迁开始之前,政府让地质专家在宁夏其他地方找到足够的耕地,判断是否有足够多的水可以运到那些地方。每个家庭得到大约150平方米的宅基地,房子要占掉三分之一。许多人抱怨宅基地太小。每人只分到一亩农田,远比他们在老家村子里的少。

“在北方,土地和水确实变得越来越稀少,”张吉忠承认。他说,在最近一批移民搬迁中,四分之一的家庭没有得到任何土地,政府已经将他们定为“劳务移民”,正在与企业进行谈判,为他们在城里找清洁工或保安等工作。

即使是分到田地的人也面临困难。“这还远远不足以让他们摆脱贫困,”张吉忠说,“那点地勉强够吃。政府一直以来都努力推动移民在其他行业就业,摆脱依赖土地生存。”

马医生的老家在叶家河,去那里需要穿山越岭。那里视野开阔,满眼绿色,跟庙庙湖完全不同。马医生的哥哥马世雄(音)在路边迎接我,他没有搬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村子里1400多人,到现在只剩300人。

比起弟弟在庙庙湖村的房子,马世雄的房子简直可以称为皇宫。两排屋子,占地超过300公顷,是新家的两倍。原来马医生住的房子已成了一片废墟。

责编:谭震

 

西方民粹主义浪潮下的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

特朗普上任后的世界变局与对外传播应对

把握中美关系的话语权:新形势下中美关系应如何过渡

在“微斗争”中开展战略传播

对美国政府更迭与中国对外传播策略调整的思考

旁观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