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局势的演变势必给中国对外传播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加之民粹主义抬头,西方受众自我意识强化,提升中国话语权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这些新形势对中国的对外传播内容、手段和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时调整中国的对外传播对策,“破立结合”,引导国际话语体系朝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特朗普上任后的世界格局之变
特朗普上任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可从三个维度解析。首先,美国与传统盟友关系的演变,包括美欧、美国与亚太盟友日本和韩国的关系等。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多次表示,日韩等美国盟友应“百分之百”负担美国驻军的一切费用,否则美国将可能撤军。
特朗普的这一政策倾向,是基于现有美国实力下降的一种战略考量,与其宣称的“美国优先”原则一脉相承,目的是希望通过收缩美国战线、减少对盟友支持给自身减负,从而提高美国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地位,这是一种典型的“以退为进”的实用主义做法。
正因如此,特朗普上任后,美国与传统盟友的关系或将面临调整,美国与传统盟友间的龃龉可能会增多,摩擦会加大,但受彼此共同利益的捆绑,美国与传统盟友彻底决裂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特朗普上任后,包括美俄、中美关系在内,美国与其认为的所谓竞争对手关系也面临变化。美俄关系方面,特朗普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欣赏有加”,对俄应对美国民主党总统奥巴马驱逐35名俄外交官的“理智”回应大加赞扬,而外界也推测,特朗普执政后美俄关系或改善。
中美关系上,特朗普尚未走马上任就屡屡对华释放敌意:从与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通电话、破坏“一个中国”原则这一中美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到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提名鹰派人物威尔伯·罗斯出任商务部长和彼得·纳瓦罗出任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等。这些事态均预示中美关系生变的可能性,中美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显著增加。
但不能忽视的是,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间的共同利益多于分歧,合作机遇大于挑战,两国关系如何发展也取决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
再者,特朗普上任后,世界局势的动荡或进一步加剧。
除美欧、美俄、中美等重要双边关系面临调整外,美国在叙利亚、朝核、伊核、巴以和中东反恐等国际热点问题上的政策变化,或致新闻热点频发,突发事件增多,国际新闻报道将更受关注,中国对外传播也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变局下的对外传播挑战增多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世界局势动荡和变数增多,在给中国对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对外传播面对的局面将更加复杂,有效传播的难度也将提高。
1.从对外传播的格局看,世界局势之变会影响传播格局的演变,强者更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对中国的对外传播而言,面对的局面将更复杂,不可控的因素增多,原有的对外传播架构面临受冲击的风险,提升中国话语权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变局之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话语体系和国际问题上的中国话语权,宣示中国立场,传递中国价值,就变得更加重要。如何构建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赢得更加有效的国际话语权,塑造对我有利的国际传播体系,任务迫切。
2.中国对外传播的受众,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表露出“信息选择性更多”“自我意识强化”等一些新特征。此外,西方民粹主义抬头,反全球化思潮涌动。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的对外传播内容、手段和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朗普之所以当选,就是因为充分利用了美国国内民粹势力抬头与民众对现状不满和思变的情绪。在世界范围内,英国公投脱欧、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欧洲右翼势力抬头,均印证了世界范围内反全球化思潮的涌动。这种偏好封闭、持自我孤立与封闭态度的民众在西方已占相当比例,正在改写西方国家的主流民意。
特朗普上任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也会加剧全球范围内文明与价值观的冲突。随着美国等西方主流媒体进一步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文化和价值观,中国等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将面临更多威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如果继续忽视受众自身的变化,将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3.新媒体时代,人人可发声,互动性、快捷性、大众性和多元性的信息传播特征加速显现。例如,特朗普本人也热衷“推特外交”和“推特治国”,这都将给中国的对外传播提出新挑战。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不主动发声,可能会陷入对手设置的外交议题。被动回应者,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博弈中只能占下风。
新形势下的对外传播对策
1.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传播格局,要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脉搏,遵循世界大势,调整中国的对外传播定位与战略,要在战略布局上发力,从构建有利于我的对外传播格局的顶层设计入手,着力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放大中国声音,抢占舆论高地,塑造中国形象,传递中国立场。
为此,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寻找“融通中外”的文化载体和共通点,“破立结合”,以便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这一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服务。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海外驻点多,触角广,在这一方面可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一方面,要破除对西方话语体系的依赖和崇拜,加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话语体系能力建设,引导国际话语体系朝有利于我的方向演变。2016年12月31日开播的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正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个积极尝试,承担的就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
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把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功经验向发展中国家和民众推介;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向世界传播,化解外界对中国的误解;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外积极宣传,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针对西方受众出现的新特点,我们的对外传播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关键在于尊重传播规律,回归传播本身,注重传播艺术。要降低对外传播中的宣传意味,淡化政治性、目的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传播活动,把展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形象、改革开放成就和优秀文化成果以及中国民众良好的精神面貌作为传播重点,避免说教式传播,突出传播的新闻性,让传播更加“入脑入心”,以感动更多受众。
2016年,中国河北残疾老人贾海霞和贾文其相互扶持坚持15年植树上万棵、让昔日荒凉的荒滩变成一片葱郁的新闻事件跨越国界,在海外引发热议。这一新闻事件之所以产生较好的轰动效应,重要原因在于,回归到新闻本质,将有温度、有热度的中国故事讲给西方受众听,契合了西方受众的思维,在对外传播中找准了话题和西方受众的“痛点”,使故事更有感染力,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了中国声音和立场。
3.要注重传播手段的创新和转型,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手段并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要在西方受众认可度高、互动性强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大传播力度,使用好包括脸书、推特和优兔等在内的社交媒体平台,推动对外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增加有效落地,扩大影响力。
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官方统一账号“New China”从2015年3月1日起正式运行,每天24小时以文字、图片和视频形式不间断向用户推送中国、涉华和国际新闻。其目的是为了顺应世界媒体变革的需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的运行,是中国对外传播“本土化”的一个积极尝试,可以借西方平台为我所用,借船出海,借口发声,能绕过西方主流媒体的选择性屏蔽直抵受众,就地发声。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