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作为当代信息社会中最具响力的媒介,在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引导社会舆论、传达公共决策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新闻1+1》为例,通过分析电视媒体在突发公众事件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来说明正确利用电视媒介引导社会舆论对人民利益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突发公共事件传播机制的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消息互换,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全新的社会舆论传播渠道,能够更迅速、更直接、更全面地反映社情民意。
正因为网络媒体越来越平台化,才会使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受到挑战,政府在应对或决策时如果出现任何形式的怠慢都有可能被动地丧失话语权,甚至受到大众的抨击,这就要求决策者在第一时间想出应对方案,掌握话语权。电视媒体要对网络舆论及时进行引导,将突发公众事件的真相第一时间播报出来,帮助大众真实而全面地了解事件,避免大众因不明真相而对网络舆论盲目跟从,同时也能使政府免受舆论干扰,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理。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电视报道内容及其特征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于2008年3月21日推出的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节目凭借“敢说”、“敢评”以及“双人谈话模式”等创新之举深受观众青睐,在新闻界也是首屈一指的“王牌”栏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节目从“时事政治、公众话题、突发事件中选取当天最热点的话题进行播报,力求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作为新闻导向”。节目在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在央视各栏目中名列前茅。
作为一档较为成功的新闻节目,《新闻1+1》的社会影响力巨大,节目内容也要求《新闻1+1》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面对突发公众事件时必须以最快的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时间、发生的原因、事件处理的过程及最后的结果,引导网络舆论弘扬社会正能量,在给予观众心灵慰藉的同时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比如天津爆炸事故具有突发性、非常性、破坏性与难控制性,爆炸事件刚刚发生就迅速产生了信息冲击力与震撼力,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问题,《新闻1+1》节目在进行直播时秉承了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用最权威的声音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发布权威消息,维护社会稳定、安抚民众之心。
《新闻1+1》在进行选题策划时会对突发事件进行筛选,选择具有代表性、警示性、牵涉广泛性的事件进行重点分析报导,同时在播报数量上与其他话题的数量相平衡,增加新闻的可信度,避免观众因为环境的不信任产生过度危机感,承担起了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社会责任。
譬如,2014年2月26日《新闻1+1》以《“新舟”60,惊险的降落》为题播报了一则突发公共事件,2014年2月25日奥凯航空的国产“新舟60”飞机因故障发生事故。不久,“新舟60”在新郑机场降落时由于机头着地引发事故,作为国产唯一民机品牌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发生了两起事故,国产飞机真的如此不堪么?一时间这一问题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各界的质疑声、询问声接踵而来。面对这一事件,《新闻1+1》展开了全面而又详细的报道。对国产飞机发生两起事故的原因、人员的伤亡情况、财产的损失状况、事故的处理过程及结果逐一进行了报道,解释了造成两起飞机事故原因的不同,并对国产飞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这则全面而又及时的新闻有效地打破了各界的质疑与猜想,将社会舆论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也使人们对国产飞机未来的发展有了理性而又全面的认识。
2015年8月13日播报的《天津:“危险”的爆炸》,节目就爆炸情况、伤亡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了播报,同时提出了危险品生产和存储环节中存在巨大漏洞等问题,节目不仅跟进事故处理情况,还深度解析了危险产生的原因。电视媒体在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都秉承着还原事件真相的原则,驱散谣言,将社会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极大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将事件进行梳理和延伸,为观众普及了相关事件的知识;将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这是《新闻1+1》认真剖析事件原因,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必然结果,也是值得其他电视媒体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2016年2月17日《新闻1+1》播报了一篇《天价鱼,不是天价的问题》,报道春节期间一位常州旅客到哈尔滨旅游,与商家因为单价为三百多元的鳇鱼的斤两问题引发争执。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介入调查,并第一时间拿出调查结果。随着官方结果的出台,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升。这次节目引起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为饭店是否存在缺斤短两的问题?饭店售卖的鳇鱼是否真的是野生的?整个冲突过程中是否真有动手打人的行为?事件起因是较简单的消费争议,消费者选择在网络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进而成为公共事件。政府及时回应此事,值得肯定,但对于事件的认定并不全面。整个事件通过《新闻1+1》的报道,360度无死角地揭示了社会的不良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思。
三、电视媒体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不足与对策
我国电视媒体新闻播报时间的定时性决定了突发公众事件很难在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及时跟踪报道,在拖延事件播报的时间内,民众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事件的“真相”,导致电视媒体无法及时引导网络舆论,造成事件的负面影响一再扩大,不利于政府对事件的解决及回应,同时也不利于电视媒体对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面对这种状况,首先,电视媒体应对自身所承但的责任有清晰而又明确的认识,不因任何原因怠慢突发公众事件;其次,电视媒体需认识到及时的新闻播报对事件发展态势的影响及对人民心灵的安抚作用;最后,电视媒体需秉承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将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电视媒体在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报道及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还需对事件进行认真分析,从事件发生的原因、牵涉的范围及对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自身利益是否造成威胁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寨卡病毒的出现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社会恐慌,很多人甚至选择以闭门不出的方式来躲避疾病,社会各界对这件事的关注度是广泛而急切的。所以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就需要进行重点解说,必须十分重视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再比如日本地震、美国飓风等与我国人民利益不产生直接关系的公众事件可以进行相对简短的报道,这样详略得当的报道让大众对事件真相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电视媒体对突发公众事件的报道一方面体现了其人文关怀的思想,另一方面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同时也能够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承担起社会责任。但少数电视媒体盲目追求节目收视率以谋取私利,逐渐丧失了职业道德,也忽略了电视媒体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导致许多突发公众事件出现后,电视媒体不能及时恰当地报道,使事件的本质出现变化,最终导致大众的不满情绪和社会舆论难以平息的严重后果。
譬如,我国媒体在对地震募捐状况进行报道时常常将标题写为“X X机构向此次地震灾区捐款多少万元”,于是就出现了不少网民一味追求捐款排名而忽略了对灾情的关注,这样就使得新闻失去了其严肃性与对舆论的正确引导性,甚至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为不利。事实上,对于地震,新闻首先应该做到还原事件真相,这对于灾情、人员的伤亡状况,往往比所谓的捐款排名来得更有意义,这样的新闻能将网络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既体现了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又能安抚人心,使人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JM2-7138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责编:丁磊)